普法工作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法律的晦涩难懂却是普法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使普法工作更容易开展,主要要从法律条文本身、法律知识的转播方式、法律资源的提供三方面动脑筋,让法治文化浸润新田、滋养社会。 法言法语亲民化,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面对这些长串的法律条文,就算是专业人士也需要进行仔细研读后才能明白个中因果,更何况是普通的小老百姓。若是将这些法条直接“原封不动”地搬上海报、宣传手册、法律小课堂等,那么人民群众定是无法接受的。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接受度,让普法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法律条文需要转变成普通群众可理解的语言文字。首先,我们需要将充满术语的法条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法律语言,使得大部分的人民群众一看便知其中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们可以还效仿现在网络上大火的“土味情话”,让严肃的法律条文摇身一变,变成受众广泛的“土味法条”。所谓“土味”就是结合地方方言让法律条文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扩大受众群体,让乡村的“老头老太”也能一看便知。 法律文化接地气,要强化法治国家的建设,形成法律信仰,学习法律的氛围至关重要。除了通过海报、宣传手册进行文化传播,还可以进行更过文化创新,例如,法治故事、法治小课堂、法治节目等各种形式来夯实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氛围、提升法治素养。陕西咸阳,将法律小故事和秦腔表演相结合,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广西宁明,通过开始“大榕树”普法课堂,法律人士进乡村,入田间为村民们讲解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帮助,让村民们感受到法律的温情;福州鼓楼,开设线上“云课堂”,在各大学校开展固定播放,法律知识从小学起,法律信仰从小培养。这些丰富多样的传播法律知识的形式和渠道让疏离于群众生活的法条,瞬间让人感觉亲近,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律的温暖。 法律资源进社区,近些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各种各样的矛盾也是层出不穷。有些问题是一般调解无法解决的,那么这就上升到法律层面了,所以法律资源进社区是我们人民群众是十分需要的。一些法律人士如律师可以来到社区开展法律讲座,进行法律咨询。通过专业人士的讲解让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生动,在普法的同时,也在为调解邻里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推动法治工作的重点在于要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让法律信仰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所以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转化法言法语、传播法律文化、提供法律咨询来让我们的普法工作真正落地,让人民群众真正在心中形成法律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