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季节,万物竞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黄冈干群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把“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抢抓机遇,借势借力,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加速落地:
武汉新港江北铁路等11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拉开“交通同网”骨架;
黄冈人福药业等7个产业项目,布局“产业同链”,补齐黄冈工业短板;
7个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获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专项立项,并获700万元资金支持;
106项涉及住房公积金、民政、医保等领域的高频事项,可在9大武汉城市圈城市通办……
破冰突围,激发内生动力,全域协同发展破冰前行:
黄州区发挥市区一体发展体制机制的乘数效应,聚焦聚力提升市区首位度;
武穴市对标“三百”战略,提升整体实力,全力冲刺全省二十强、全国百强县;
麻城市以“四个两”为抓手,担当黄冈冲刺百强席位的“种子选手”……
锚定破冰突围主攻方向,坚持融入武汉、全域协同“双统筹”,全市上下一条心,沿江山区一盘棋,向发展聚焦,为发展开路,内外聚力,区域发展新布局成势见效。
谋定快动,担当实干——
扛鼎破冰突围之责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都蕴藏着气象万千的历史。
去年12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描绘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宏伟蓝图,谋划了“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
今年4月,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提出要把“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做实,突出一主引领,强化“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意识”。
新阶段黄冈如何答好新考题?新的历史使命,黄冈向何处发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5月21日,在黄冈市贯彻落实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张家胜旗帜鲜明提出——谋发展抓发展,锚定破冰突围的“六双”主攻方向,其一就是坚持融入武汉、全域协同“双统筹”。
“双统筹”,是一个体现主动担当、敢于作为的战略思路:跳出黄冈看黄冈。无论是“一主”“全域”,还是“武汉同城化”,黄冈都身在其中,省委省政府对黄冈发展寄予厚望。
“双统筹”,是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新发展要求的战略谋划:立足黄冈干黄冈。发展不够仍是黄冈最大的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黄冈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是制约黄冈农业现代化和全域发展的突出问题。
市发改委主任屈凯军说,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黄冈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城市、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中国中医药健康城。新机遇新使命,召唤黄冈必须破冰突围。
“不抓发展,就是政治上的不合格、工作上的不称职;抓不好发展,就有负省委省政府的殷殷重托、有负老区人民的热切期望”“我们要切实担负起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杀出重围,拼出血路,闯出新路,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市委书记张家胜的话语振聋发聩。
"甘当配角""合唱共舞"——
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黄冈离武汉有多远?
每周一次,距离49公里,车程50分钟——这样的工作轨迹,对黄梅籍归国专家桂裕鹏来说已成常态。他创办的武汉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其子公司湖北美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基地,落户黄冈光谷联合科技城,源源不断生产出系列新能源产品。
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黄冈怎么干?
市委书记张家胜在多个场合提出,以“甘当配角”的姿态、“合唱共舞”的使命,深化交通一体、产业协作、市场联动、科创协同、功能互补,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如何当好配角,合唱共舞,打造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6月初出台的《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实施“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战略,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和品质生活服务区。已谋划梳理融入同城化发展的重点项目59个,计划分3年完成。今年将实施7个产业项目,总投资161.07亿元。
坚持交通先行,夯实发展底盘——
武汉新港江北铁路、黄黄高铁预计2021年底建成,沿线5县市区都设有高铁站,届时,从武汉至黄州只需15分钟。
推进团风临港经济区、黄州一类水运口岸等港口与武汉港口深度融合发展,加速燕矶长江大桥项目,打造多式联运,共享货运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
“未来,城市圈之间的空间距离还将更近。”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周银芝说,将推进G347举水河大桥、G106等普通公路升级改造,快速联通武汉北;启动鄂黄第三过江通道规划,快速对接武汉南光谷高新大道;推进武汉轨道交通向黄冈延伸等,全面对接武汉城市圈大通道。
条条大道相通,助推“产业同链”,我市提出错位协同、承接配套和共建园区三大发展路径——
面对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外溢,我市与武汉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光谷重大项目的配套企业相继落户,探索“研发在武汉、制造在黄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黄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黄冈”的实践路径。
黄冈高新区主动为光谷项目落户入驻提供要素保障。截至目前,黄冈高新区已有伯远生物、格罗夫新能源、小驴机器人等9个光谷项目入驻,项目涉及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芯屏端网等领域。
武穴锁定“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对接武汉光谷,无中生有,建设武穴电子信息园,一期入驻37家企业,32家投产,90%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二期已开建。
多个县市负责人表示,将发挥红色人文和绿色生态优势,发展“住、养、医、护、康”于一体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开通“武汉—黄冈”旅游精品路线,做城市圈的“中央厨房”“康养地”“后花园”。
优化布局,多点支撑——
下好全域协同发展一盘棋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
对外,主动向武汉借势借力;对内,黄冈“一盘棋”又将如何落子?
市委书记张家胜谋篇布局:全域协同发展,要强县域、强产业、强农业,形成多点支撑新格局。
为此,市委市政府优化市域发展布局,基于沿江和山区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两类县市区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
沿江县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推进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武穴,湖北祥云股份3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6月将竣工投产,将成为我市首个单体企业产值过百亿的工业企业。总投资381亿元的102个项目同时在建,聚力“当好黄冈排头兵、挺进湖北二十强、奋斗全国百强县”的目标。
在黄梅,锚定高质量建设湖北东大门鄂东桥头堡的目标,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产业,深入实施企业成长“1555”工程,让新兴产业强起来、传统产业新起来、特色农业优起来、龙头企业壮起来。
山区县内挖潜力、外拓空间,做好山上山下、县内县外两篇文章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以沿江、沿山协调联动促进市域发展整体跃升——
英山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以全域旅游的理念谋划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当好绿色发展“模范生”。
罗田老牌明星企业——湖北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创税近3亿元。因受化工用地制约,公司新上项目无法在罗田落地。
转变思路,坚持一盘棋理念,罗田携手武穴,将宏源年产10万吨乙二醛项目落户到武穴马口医药化工园,创造了飞地经济的典范。
6月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从五个方面为我市“飞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下好全域协同发展一盘棋,需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持续推进黄团浠一体化,高昂市区龙头。
黄州与团风合力,加速推进黄冈人福医药业项目开工,两地正在谋划共建基地,壮大产业集群。
浠水县着力推进“融入市区、跨河发展”,着力打造临空临港经济合作先导区,实施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培育大品牌、大龙头?
近日印发的《黄冈市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动方案(2021-2025)》提出,未来5年,我市将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双十双百”工程,即全市围绕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1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100万农户增收,致力于打造“一县一业”“一业一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方向明了,关键在实干。”采访中,大家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黄冈革命老区精神,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知重负重,锚定破冰突围的主攻方向,跳出“三分地”,同下“一盘棋”,不胜不休推进融入武汉、全域协同“双统筹”成势见效,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黄冈如何放大同城机遇
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在汉召开,达成并通过三年行动方案,标志着“1+8”城市圈9城正式进入同城化时代。
这是黄冈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武汉城市圈是国家明确打造的全国重要增长极,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是省委省政府对黄冈“十四五”发展的新定位、新使命。
黄冈在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发展空间上优势明显,能有效承接武汉优质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外溢,带动黄冈加快发展。
然而,同城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同在,虹吸效应和辐射效应并存。
从商贸服务业来看,怎样提升吸附本地消费能力和市场辐射能力;从旅游角度来说,如何让更多的游客不仅能来,还要能“住”,从产业发展看,怎样规避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被周边大城市“抱走”等等,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是被武汉虹吸,还是受武汉辐射,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认识高度、谋划深度、推进力度。干得好,就能把要素资源引过来;干不好,要素资源就有被吸走的危险。
放大同城机遇,规避虹吸效应,拥抱同城时代,黄冈准备好了么?
红安县委书记、县长刘堂军:红安是一片红色热土,将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在省市发展布局中找准坐标,确立“四城四区”的产业与空间布局、“六大战略”的发展路径和五个主攻产业的努力方向,力争把红安建设成为武汉先进产业转移承接地、生活物资的优质供给地和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黄冈市科技局局长熊卫:抢抓武汉同城化机遇,科技部门将聚焦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功能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大力推动创新平台、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环境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
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李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抢抓“1+8”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期,全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将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工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主节点”“光谷第九区、黄冈北芯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