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受黄石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带领的考古团队在阳新县白沙镇、富池镇、城北开发区、军垦农场、陶港镇等发现14处铅冶炼遗址,其中13处属于商周时期。此次发现在我国考古界引起较大轰动,并得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度重视。
2012年,由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和华新水泥厂旧址打包组成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我国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申遗预备名单。为了推动申遗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佐证我市工业遗产的突出价值,2019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共同合作“黄石古代工业遗产调查”项目。此次发现正是这项合作的成果之一。
商周时期,冶炼铸造技术已得到突破式进步。青铜器主要的元素是铜、铅、锡,那么古代大冶地区铜开采冶炼后的流向是哪里?铸造这些青铜器所需的铅来自哪里?一直没有明确的谱系关系。李延祥教授认为,黄石地处鄂东南,是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矿带的重要矿集区,此次13处铅冶炼遗址都是商周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3200年之间,目前这么大规模并且成片的铅遗址,在全国都是首次,填补了我国商周时期青铜生产工艺中铅来源的空白。
我们通常说的铅分为普通铅和异常铅,商代早期以异常铅居多,后期则两种铅都有。目前阳新发现的铅冶炼遗址中的是普通铅,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文物中铅的信号相似,很有可能就是其青铜器的原料。“为什么可以这么断定,是因为铅元素的特性相对比较稳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即使同一批生产出来的青铜器,里面的铜受地质变化、气候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会出现很大差别,但铅元素相对较稳定,通过检测信号是否相同相似就可追根溯源,“此次发现也代表了黄石当时工业文明发达,并且是青铜输出地。”
先秦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表明,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器的使用性能与铅、锡配比的关系。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铅的加入可增加青铜熔液的流动性和冲型性能,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纹饰会更加细腻,一般礼器使用较多。此次遗址发现除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外,也印证了大冶、阳新极有可能是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金属来源地,从文化价值来看也进一步证明了黄石是古青铜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
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将进一步与李延祥教授团队合作,继续深入发掘发现阳新商周冶金遗址,并论证采冶工艺以及生产生活遗址,使黄石古代矿冶文化的区域性轮廓更加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