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42837|回复: 2

[今日老河口]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文字确证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7-28 11: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7-28 11:56 编辑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一)
    --自1978年在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河南的考古专家们认为有了这些楚国的青铜器铭就真挖到楚国历史的大宝了?在没有发掘一个早期楚王墓、没有完全准确厘清出土器物记载历史及古丹水流域源尾到底在哪儿的情况下,仅凭春秋中晚期的楚国令尹子庚箴尹克黄墓证据推论淅川仓房下寺为楚国丹阳城不断在媒体电视广为传播?以郝本性为主的河南考古专家的丹阳城说子庚归宗说考古论断一出利马引起各界史学专家的质疑?因为至今淅川没有早期楚国文物证据外,楚国自若敖开始就以葬地为谥号若敖、霄敖、訾敖、阎敖、郏敖、堵敖、莫傲的葬于各地了。莫说仅出土子庚克黄墓,就是出土楚若敖墓、楚庄王墓也证明不了淅川是楚国丹阳?即使是归宗也是楚王归宗轮不到楚国封丹阳五百年后的子庚克黄来归宗?特别是代表楚国两大贵族集团的子庚克黄墓蹊跷的葬于仅距四百米内?即不符合归宗说也不符合封地说,如果没有符合楚国历史的特殊原因这二墓根本不可能葬于一地?没有符合西周早期楚国历史相符的确凿考古证据,任何考古专家都证明不了淅川下寺是楚国丹阳?而克黄之升鼎壶《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的进一步勘误研究发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下寺为若敖后裔斗邑封地,而非楚国丹阳的直接文物证据?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近日收看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210719 淅川楚墓青铜器专题片及早期“淅川楚墓”专题片后,再次想起古为鄀国的淅川,并开始深入研究出土于淅川下寺M2号墓的《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及1980年《文物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发表四十多年的《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逐一研究发现河南考古专家的很多释译与铭文文字严重不符,破译勘误并重新断句解读后,终于发现破解河南淅川县仓房400米内为何会在下寺、和尚岭集中埋葬出土春秋中晚期的楚国箴尹斗克黄的“克黄之升鼎”和楚国令尹子庚的“王子午鼎”等明确是楚国两大贵族墓之谜的文字考古证据,取得下寺春秋楚墓发掘四十多年来的重大研究突破。
    关于淅川和尚岭出土的“克黄之升”2016年曾做过系统研究,当年只重视克黄之升鼎克黄之壶上的克黄二字铭文字迹清晰无误证据基本确凿,未深究其它文字,有克黄二字为据,基本可以证明和尚岭M2号墓为斗克黄之墓。可参看2016撰写的“淅川克黄之升子庚墓证明不了楚国丹阳”、“若字敖字揭开楚国“若敖”之谜;’等相关考论文章:http://bbs.cnhubei.com/thread-3980774-1-1.html
    再次研究“克黄之升”震惊发现与《左传》记载楚庄王赦免忠心耿耿的的斗克黄,并赐改其姓“改命曰生”智慧化解斗克黄命运的文字证据。
斗克黄之升鼎与铭文 图
    《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初,若敖娶于云阜,生鬥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 [插图],淫于云阜子之女,生子文焉。 [插图]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 [插图]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
    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虽然没有记载斗克黄,但有“庄王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史记》中的若敖氏就是斗克黄的斗氏家族。《左传》《史记》记载印证斗氏族灭历史属实。
    从可以查到的“改命曰生”的“生”和“司马迁《史记》未记载斗克黄看,发现当年记载斗克黄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和未记载斗克黄的司马迁当年都没有看到过的铭刻“改命曰生”的“升”字青铜鼎铭。才将“克黄之升”的似升的字记载成“生”了?
    认真研究淅川和尚岭M2墓出土的“克黄之升”鼎铭文的升字笔画结构发现,河南考古专家隶定的“克黄之生”的升字,并不是甲骨文金文篆书传承演变有序的升字?实为(亻+升字甲骨文金文+匕+皿),彻查中国汉字亻、匕、皿各部字例,千年传承的中国汉字中没有这个字的文字组合先例?彻查这个生僻似升的字发现即不符合升字、斗字,也不符合《左传》记载“使复其所,改命曰生的“生”字?升、斗和生字在几千年汉字演变传承中,从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至今几乎没有变化,想破脑子硬是想不出楚庄王为何仅凭这个并不搭界的“生”字让斗克黄“改命曰生”的任何原由?
    反复研究“克黄之升”鼎铭文中带“升”部的字,发现河南的考古专家之所以将此字释译为“升”字的原因,是同小学生认字儿一样“识字不识字肯住半乍子”看这个字的组合结构中有“升”字结构,靠蒙撞冒猜出来的字?这样的考古法严格的说完全说不上科学严谨?也根本讲不出此字一定是升字的文字之理?河南的考古专家们拿不出这个字一定是升的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传承证据?意味这个所谓的“升”字并不是“升”字?
    困惑无解时发现升字与斗字在甲骨文金文早期演变基本相同,仅有一点之差外,“克黄之升”这个字的铭文上部被升分开的是亻、匕组合的化字。重读《左传》关于斗克黄记载的“改命曰生”后恍然大悟,终于悟出这个中间似斗如升的字加上化字有升化之意,符合变而化之的“升”字。如此训解这个被化分的化升组合新“升”字,即似斗字而非斗字,又与斗字十分相似的升字,升与生又是同音,即有变化之巧又具有救生之意,斗升的一点之差如画龙点睛般神来之笔,却改变了斗字之意,更重要的是,这一点之变即可缓解跳出斗氏家族乱局,又能救斗克黄一命。这个仅增加的一点一化的字,充分印证《左传》关于“改命曰生”之意。只有如此贴切巧妙的字,才真正符合楚庄王为救忠心于楚的斗克黄之命绞尽脑汁而独创的这个专用字。这样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汉字演变中没有这个似升非升字的原因所在。
    分析,此字当与同“照”的曌zhào字是唐代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周文王周武王的玟珷等字一样,当是楚庄王为赦免忠心耿耿颚斗克黄所创的一个专用字。淅川和尚岭出土的这两件并非古代“方升”容器的“克黄之升”鼎当是楚庄王赐命斗克黄“改命曰生”所铸赐命之器研究认为此器只属于克黄之外,此生僻怪异带升的字也是楚庄王为化解僵局赐其命的、只属于改命之后箴尹克黄一个人的专用字。遗憾的是克黄之升鼎出土四十多年来一直未能被河南的考古专家乃至全国的考古专家们发现青铜升鼎铭文带升字中的奥妙?
    克黄之升鼎,通高46厘米,口径26厘米重4.3公斤,看上去很单薄,没有繁复的纹饰,这与高76cm,口径66cm的《王子午鼎》列鼎相形见绌,这仅出土两件小巧玲珑的克黄之升鼎造型,反而与当年斗克黄的家族遭遇,楚庄王赦免克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的当时境遇吻合相符。
    四十多年前淅川下寺出土的“克黄之升”青铜鼎器如是孤品的话,左丘明当未能得见。按《左传》记载公元前605年是鲁宣公四年,斗克黄改“生”至《左传》成书不过一百六十多年,据克黄改生的年代很近,“克黄之升”鼎证明左丘明关于楚庄王挽救斗克黄“改命曰生”的记载,出生字不准之外较贴近史实。
    淅川下寺和尚岭出土的“克黄之升”鼎壶上的“克黄”铭文文字为证,有与《左传》记载的楚庄王赦免箴尹克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相符而独创的字,进一步证明,淅川和尚岭M2号墓为斗克黄之墓无疑,青铜器铭文字与史籍记载相符的证据证明,克黄之墓的淅川仓房下寺一带,为楚国历史上的斗邑封地无疑。
    之外《左传》记载的“使复其所”也证明,灭族之后仅剩独根儿的斗克黄,当年凭借满腔的忠心虽然保住了自家本命,家族已灭的斗氏从而失去了斗氏家族自始祖斗伯比公元前706年参政为楚令尹至斗氏灭族百余年来的斗氏食邑封地。
    这样一来,淅川仓房下寺秦岭伏牛山余脉丹江西岸偌大的斗氏食邑封地,不可能长期空无人管,所以失势的斗氏斗邑,需要改封更有权势的人来接管和掌管楚国北境的斗邑封地?这也使稍晚于斗克黄的楚国令尹子庚王子午封于斗邑、葬于斗克黄之侧有了可能,从而解开令尹王子午子庚与箴尹斗克黄同葬一地墓葬之谜?
    篇幅关系暂告一段,请继续关注《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的勘误研究。
                                              2021年7月26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参看:
    1980年《文物》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子午鼎》译文与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王子午鼎》译文对比图
    1980年《文物》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译文与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译文对比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7-29 10: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 发现淅川下寺为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文字确证 二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7-29 11:36 编辑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二)
    --自1978年在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河南的考古专家们认为有了这些楚国的青铜器铭就真挖到楚国历史的大宝了?在没有发掘一个早期楚王墓、没有完全准确厘清出土器物记载历史及古丹水流域源尾到底在哪儿汇入汉江的情况下,仅凭春秋中晚期的楚国令尹子庚箴尹克黄墓证据推论淅川仓房下寺为楚国丹阳城。四十多年来河南考古专家不断在媒体电视广为宣传硬说楚国800年历史有400多年都在淅川?这不纯粹是无中生有瞎扯淡吗?以郝本性为主的河南考古专家的淅川丹阳城说子庚归宗说考古论断一出利马引起各界史学专家的质疑?因为至今淅川没有早期楚国文物证据外,楚国自若敖开始就以葬地为谥号若敖、霄敖、訾敖、阎敖、郏敖、堵敖、莫傲的葬于各地了。莫说仅出土子庚克黄墓,就是出土楚若敖墓、楚庄王墓也证明不了淅川是楚国丹阳?即使是归宗也是楚王归宗轮不到楚国封丹阳五百年后的子庚克黄来归宗?特别是代表楚国两大贵族集团的子庚克黄墓蹊跷的葬于仅距四百米内?即不符合归宗说也不符合封地说,如果没有符合楚国历史的特殊原因这二墓根本不可能葬于一地?没有符合西周早期楚国历史相符的确凿考古证据,任何考古专家都证明不了淅川下寺是楚国丹阳也抢不走楚国丹阳?而克黄之升鼎壶《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的进一步勘误研究发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下寺为若敖后裔斗邑封地,而非楚国丹阳的直接文物证据?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勘误完《克黄之升》,继续研究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重器《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上的铭文。



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简报《王子午鼎》考古专家译文图
    河南的考古专家根据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解读《王子午鼎》大意为: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七件列鼎,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进行严肃的盟誓,祈求长寿安康。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像他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铭文中的王子午,即《左传》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
    研究考古简报中淅川下寺M2号墓的《王子午鼎》铭文发现,国家级《文物》考古专刊发表的论文,居然将84字的《王子午鼎》器铭译成多多少少的105字,多有隹乍(将+鼎)(辶+彝)(辶+鬲+齍)且(方+人+訢)温恭(夫+害)舒(畏+攴)(其+卂)(辶+惪)(弔+心)令期等一字多译、照葫芦画瓢模棱两可的与铭文笔画不符的大量文字错误。经过逐一甄别勘误含重复使用一字多译的27个错别字,释错率高达32%。看到这么多铭文释译不确存疑心里有数了,知道当年的河南的考古专家至今并没有真正读懂《王子午鼎》?考古专家根据这么多错字别字的解读不错漏百出才怪了?为了真正对出土文物负责,五年之后冒着酷暑开始按照铭文笔画字迹笔画,尽量一字一译的重新准确的隶定出与古今文字演变传承相符的《王子午鼎》译文。
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破译1978年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王子午鼎》铭文译文
    勘误准确隶定《王子午鼎》铭文后,需要弄清铭文中的“殹”字,就是这个殹字是《王子午鼎》整个铭文中仅次于名讳、年月历日外的最关键字,直接关系到隶定的《王子午鼎》铭文如何正确断句、准确解读?河南的考古专家就是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殹”字而把《王子午鼎》文解读的文不对题面目全非的?
《说文解字》殹字字意截图
    《说文解字》殹字:擊中聲也。从殳医聲。
    《说文解字注》(殹)擊中聲也。此字本義亦未見。酉部醫從殹。王育說殹、惡姿也。一曰殹、病聲也。此與中聲義近。秦人借爲語詞。詛楚文。禮使介老將之以自救殹。薛尙功所見秦權銘。其於久遠殹。
    《王子午鼎》铭文中这个殹作病聲也解读,与王子午子庚为令尹时伐郑遇雨染病而亡吻合相符。一整句“命尹子庚殹,民之所亟”,却被河南考古专家们断句成“命尹子庚,殹民之所亟”解读为:“令尹子庚,急民之所急”的“命尹子庚,殹民之所亟”了?“子庚在呻吟的病痛声中还急民之所急”的“殹民之所亟”是于理不通的?厘清了殹字《王子午鼎》铭文就好解读了。
1980年《文物》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子午鼎》译文与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王子午鼎》译文对比图
    2021年7月卧马先生勘误《王子午鼎》铭文译文:惟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作賸鍑鑌鼎,用亯以孝于先皇祖文考,用祈眉壽,卣龏寮遲,畏期趩敼,惟盟祀亡,永受其福。余丕畏不差,惠于政德,惄于威義,阑阑獸獸,命尹子庚殹,民之所亟,萬年無諆,子孫是制。
勘误后的《王子午鼎》译文大意为:在楚康王某年的正月十五丁亥日,楚庄王之子王子午子庚,选择上好的吉金铜料,自己铸造了七件束腰周獸耳鍑的精致的馈赠列鼎,也是用于祭祀尽孝于先皇祖文考,用以祈祷眉寿康健。用以卣龏敬祭祖先和迟来的同寮,畏期来日趩敼,惟以誓盟祭祀亡灵之用,永受四季鼎祭之福。我王子午子庚,丕畏于天不差于事,惠于以德为政,忧惄于威于義,阑阑之限獸獸而行,令尹子庚伤殹卧病,民之所急盼其早愈,萬年無諆,子孫是以制鼎。
    经过对勘误后的《王子午鼎》铭文进一步缜密研究和重新断句解读“命尹子庚殹”之句,一个“殹”字正确理解准确诠释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之理,一个“殹”字彻底厘清真实还原与令尹子庚历史相符的子庚在楚康王催促下,率楚军深入郑境。适逢大雨,楚军大多冻伤,遭惨败与《左传》记载公元前552年病死的子庚晚年伐郑遭遇一致,出土两千多年前的《王子午鼎》铭文,进一步印证《左传》记载的子庚历史的真实。
    因为淅川下寺出土有七件带有王子午铭文的《王子午鼎》,进一步勘误的《王子午鼎》铭文中即有王子午、又有命尹子庚、自作鼎确切记载,与《左传》记载相符的楚庄王之子王子午、楚国令尹子庚相符,又出土有与令尹相符的七鼎青铜器,与《左传》关于“命尹子庚”记载“楚康王时子庚伐郑遇雨染病而亡”相符的历史记载,青铜器物、铭文文字,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系列证据共同佐证淅川下寺M2号墓《王子午鼎》是王子午子庚所铸、M2号墓百分之百一定是楚庄王之子王子午楚国令尹子庚墓无疑。
    楚国令尹子庚墓,为何葬于晚于灭族之后的斗氏家族斗邑斗克黄之侧就不言而喻了。
     篇幅关系勘误《王子午鼎》研究暂告一段,请继续关注《王孙诰编钟》的勘误研究。
                                           2021年7月29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549

主题

4696

帖子

5005

积分

上尉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0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21-7-30 09: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 发现淅川下寺为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文字确证 三

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7-30 18:08 编辑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三)
--自1978年在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河南的考古专家们认为有了这些楚国的青铜器铭就真挖到楚国历史的大宝了?在没有发掘一个早期楚王墓、没有完全准确厘清出土器物记载历史及古丹水流域源尾到底在哪儿汇入汉江的情况下,仅凭春秋中晚期的楚国令尹子庚箴尹克黄墓证据推论淅川仓房下寺为楚国丹阳城不断在媒体电视广为传播硬说楚国800年历史有400多年都在淅川?这不纯粹是无中生有瞎扯淡吗?以郝本性为主的河南考古专家的淅川丹阳城说子庚归宗说考古论断一出利马引起各界史学专家的质疑?因为至今淅川没有早期楚国文物证据外,楚国自若敖开始就以葬地为谥号若敖、霄敖、訾敖、阎敖、郏敖、堵敖、莫傲的葬于各地了。莫说仅出土子庚克黄墓,就是出土楚若敖墓、楚庄王墓也证明不了淅川是楚国丹阳?即使是归宗也是楚王归宗轮不到楚国封丹阳五百年后的子庚克黄来归宗?特别是代表楚国两大贵族集团的子庚克黄墓蹊跷的葬于仅距四百米内?即不符合归宗说也不符合封地说,如果没有符合楚国历史的特殊原因这二墓根本不可能葬于一地?没有符合西周早期楚国历史相符的确凿考古证据,任何考古专家都证明不了淅川下寺是楚国丹阳?而克黄之升鼎壶《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的进一步勘误研究发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下寺为若敖后裔斗邑封地,而非楚国丹阳的直接文物证据?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勘误完《克黄之升》《王子午鼎》铭文,继续研究淅川下寺M2号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重器《王孙诰编钟》铭文。
    1978年河南浙川下寺2号楚墓发掘一套26件套共26枚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角钟,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厘米。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
    淅川下寺楚墓发掘两年后的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译文如上图,河南的文物考古专家将117字的《王孙诰编钟》铭文隶定译成各种带括号的洋洋洒洒的143字多出30字。由于不准不确的错字别字太多,所以编写简报的河南考古专家对《王孙诰编钟》的解读也非常简单,只说编钟的出土即是明证,它集中体现了皇室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意谓:王孙诰作钟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诸士,万年无期。
    读到河南考古专家仅用22字简单打发的解读《王孙诰编钟》后我笑喷了?专家译出那么多模棱两可的错别字肯定说不明白也不敢多说了?在惜字如金的古文言文时代,洋洋洒洒的117字的《王孙诰编钟》长篇铭文一定记载有丰富的楚文化历史信息?任何考古专家绝对不可能仅用区区22字就能简单概括打发得了的?
    经过数周的逐字研究发现117字铭文的《王孙诰编钟》存在“隹乍(虘+又)(方+人+昜)(畏+攴)(辶+惪)(弔+心)淑(女+戈)儀温恭(害+夫)舒肅折哲(猷+心)宴诸(山+壬+兄)(走+皇)(走+臣内+丨)萬(日+其)(喜+攴)等不确之误。经逐一核查逐字甄别勘误一一清查发现《王孙诰编钟》含三个重文实为109字没有117字(有待查看实物或参考更清晰的图片进一步核实)。勘误含重复使用一字多译的错字40字释错率高达34%,现重新隶定如下。
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1978年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
1980年《文物》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译文与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译文对比图
    2021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惟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誥。擇其吉金,自作鐘。中翰眥揚,元鸣孔韹,又嚴穆穆,敬事楚王。余不畏不麸,惠于政德,惄于威義 ,卣龔豁避 ,畏忌趩粊臧,敔聞于下,國龔厥奠祀,永受其福。武于戎攻,誨猷不飤,阑龢鐘用匽,以喜以樂,楚王者侯,嘉宾及我,父兄者士,趖趖筑筑,邁年無期,永保鼓之。
    勘误准确隶定《王孙诰编钟》铭文,重新断句后,还有一个关于《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的王指哪个楚王?王孙到底是哪个王孙?诰是否是本意帝王诰书之诰?还是王孙叫诰的诰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需要进一步捋清坐实,才能准确解读长篇铭文之意,以真实还原楚国当时到底是何人铸钟与铸钟缘由问题?
    自淅川下寺M2号墓同一墓葬中出土《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下寺M2墓主一直是考古專家們爭論的焦點,形成了以顧鐵符、李零、張亞初、張劍、陳偉、李家浩、李學勤和劉彬徽等不同角度的多種不同的意見。有“王子午”、“令尹子庚”與“楚叔之孫倗”為同一個人,即該墓墓主说?有“王子午”和“王孫誥”就是同一個人,即令尹子庚说。至今下寺M2墓发掘四十多年墓主問題仍懸而未決。
    勘误铭文后,反复审读《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与《王子午鼎》同出于一墓的《王孙诰编钟》的铸造时间同为正月初吉丁亥日铸造,二器铭文部分内容也大致相同。综合研究认为铸造年代同年同月同日的《王子午鼎》和《王孙诰编钟》中的王指楚庄王、王子午为令尹子庚无疑,王孙当以楚庄王家族传承辈分为顺序的称谓,同一墓葬之内、同期制作的青铜器中的王子和王孙,不管王孙指的哪个王孙?不存在考古专家所说的“王子午”和“王孫誥”就是同一個人之说的可能?王子和王孙一定不是同一个人是肯定无疑的。
    捋清了王子和王孙的关系后,唯一也是最大的疑问是王孙到底是哪个王孙?因为楚庄王之子孙众多?编钟铭文中叫诰的王孙,到底指哪位王子之后的王孙很难界定?最大的可能是王子午之子外?也不排除楚庄王其他王子之子?因为没有王子午之子名字的任何记载?不得而知?
    据查楚庄王之子楚共王这一支中的王孙,楚康王熊昭,楚灵王熊围,楚初王熊比、子皙,楚平王熊弃疾,公子黑肱、王子茷等七个王孙中没有叫“诰”的王孙?
    彻查诰(誥)gào字发现,誥字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中与《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铭文笔画相符,是誥字无疑。古代的诰字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之意,分析“王孙诰”中的“王孙”是“王孙”,“诰”是“诰”各有所指?
    从楚国铸造数吨重26件套的如此高规格大制作大型编钟乐器的规制上分析,和《王孙诰编钟》铭文中反复提到的楚王分析,此《王孙诰编钟》的铸造当不是某一家族能够左右的个人行为?研究认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王孙诰编钟》的铸造当是奉王命而铸造的。就是令尹子庚不得王命也不能擅为?分析认为《王孙诰编钟》的诰字当不是叫诰的人名?此诰字比较符合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的誥命誥封的誥字本意。
    研究认为《王孙诰编钟》“王孙”当指按家族辈分排列的楚庄王嫡孙楚康王熊昭?王孙诰,当是楚庄王之孙颁布了一道铸造一套大型编钟的诰命。具体铸造任务按职位颁给了百工之长的楚国令尹子庚。这样的话,在子庚病亡之后他亲自督造铸造的《王孙诰编钟》才有随葬于王子午子庚墓的可能。
    因为王子午子庚是楚庄王之子,长幼辈分的关系,奉楚康王之诰铸造编钟的王子午在铸铭时称呼楚庄王之孙楚康王为“王孙”即名副其实也名正言顺一点都不奉外。所以认为《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有“奉王孙之诰”之意。
    这样解读《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即符合同一墓葬中同时出现的王子和王孙之间的关系,合情合理的解开淅川下寺M2号墓的墓葬人、葬器、与楚王、王子、王孙之间的人物关系、铸造时间、历史事件等系列墓葬之谜。为准确解读《王孙诰编钟》铭文扫除所有疑虑障碍。
    2021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译文的大意是:在楚康王某年的正月十五丁亥日,楚庄王之孙楚康王颁诰于楚国令尹子庚,令其选择上好的吉金铜料,自行设计铸造一套音律齐全大小二十六件的大型组合编钟。做成一钟双音中翰眥揚的黄钟大吕,一定要做得大气恢弘,即一鸣孔韹大钟鍠鍠之声广传四方,又威嚴肃穆大气端庄,铸此编钟之器主要用以敬事楚王。我子庚得铸钟之令,即不畏惧铸造之难,也不简单的麸表的应付差事。惠于以德为政,忧惄于威義,以卣敬龔其豁而避之,畏忌趩趩之音粃粊之声皆臧之,曲终乐尽余音绕梁鼓乐之声尤聞于下。钟成之后國之龔戎奠祀,永受其钟鸣鼓乐之福。于武戎攻作战而鼓之,以鼓舞士气,誨猷祈祷不飤奏之以祈祷上苍,满阑龢鐘君臣用宴之时杵钟击鼓以助兴,以钟鸣鼎食乐舞为喜樂,楚王者与君侯大臣,嘉宾及我子庚,父兄者与宫中士寮同奏共享,不停的移动着脚步,趖趖而行,筑筑而击,杵捣高低不同音色的编钟,君臣同乐其乐融融,长此以往直到邁年無期之时,永保吾楚国楚人击之鼓之。
    按照铭文字意解读出《王孙诰编钟》铭文之意,铸造时间、下达铸钟诰命之王、铸钟之人、钟鼓之用、如闻钟鼓齐鸣之声、如见君臣同乐其乐融融的一派祥和美好之乐舞之景象呼之欲出跃然于纸上,两千多年前辉煌的盛世之楚令人向往。
    有幸在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下寺与和尚岭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四十三年后的2021年7月,重新破译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终于首次发现与《左传》记载相符的楚庄王赐封箴尹斗克黄“改命曰生”的升字,首次准确解读《左传》记载令尹子庚在楚康王催促下,率楚军伐郑适逢大雨,楚军大多冻伤遭惨败染病于公元前552年病死的“殹”字。首次破译发现《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为“奉王孙之诰”的诰字,首次发现王孙为王子午之侄楚庄王之孙楚康王,取得系列淅川下寺和尚岭楚墓出土四十多年来的重大研究进展。
河南淅川下寺和尚岭系列青铜铭文文字证据,为论定出土《克黄之升》的和尚岭M1墓为斗克黄之墓、下寺M2号为楚国令尹王子午子庚墓提供确凿文物证据的同时,为辅助论定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之地为若敖后裔斗氏封邑封地的确凿历史文物证据。
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斗邑封地之内,距斗克黄墓400米内的王子午令尹子庚墓,从时间先后顺序上仅晚于斗氏叛乱遭灭族58年,从权势、地位上,子庚很符合楚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人选,斗邑封地从此成为斗氏灭族后的令尹子庚的封地,有了子庚墓葬于斗氏后裔斗克黄之侧的唯一合乎楚国历史的合理解释。
    《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记载,与楚国同时期《左传》《史记》相符、与王子午令尹子庚、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箴尹斗克黄相关的史籍记载完全吻合相符,证明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为楚国望族斗氏斗邑封地无疑。厘清子庚墓为何葬于斗邑这个千古难解之谜后,古为鄀国的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一带、春秋早期为楚若敖伐鄀、居鄀、葬鄀之地,后为斗氏始祖斗伯比的斗邑封地,春秋中晚期斗氏至克黄时遭遇灭族之后斗邑易主成为令尹子庚封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春秋楚墓等一系列历史考古之谜的重要历史文物证据。
    勘误的《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成为确证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古为鄀国后为斗邑封地之后,同时也能证明古鄀国斗邑封地的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根本不可能会是早于斗克黄子庚五百年的河南考古专家所臆测的楚国丹阳城?成为解开楚国丹阳地望之谜的重要参考依据。
   不知荆楚文化之源的湖北省的历史文物考古专家们:以为勘误解读《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淅川下寺为斗邑之论如何?愿闻所有关注楚文化研究的湖北网友朋友们和荆楚文化考古专家高论?
                                                       2021年7月29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补改上篇图误: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二)图

0000 1.jpg  戴 王 编钟 7.jpg

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简报《王子午鼎》考古专家译文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