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1-7-30 18:08 编辑
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三) --自1978年在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河南的考古专家们认为有了这些楚国的青铜器铭就真挖到楚国历史的大宝了?在没有发掘一个早期楚王墓、没有完全准确厘清出土器物记载历史及古丹水流域源尾到底在哪儿汇入汉江的情况下,仅凭春秋中晚期的楚国令尹子庚箴尹克黄墓证据推论淅川仓房下寺为楚国丹阳城不断在媒体电视广为传播硬说楚国800年历史有400多年都在淅川?这不纯粹是无中生有瞎扯淡吗?以郝本性为主的河南考古专家的淅川丹阳城说子庚归宗说考古论断一出利马引起各界史学专家的质疑?因为至今淅川没有早期楚国文物证据外,楚国自若敖开始就以葬地为谥号若敖、霄敖、訾敖、阎敖、郏敖、堵敖、莫傲的葬于各地了。莫说仅出土子庚克黄墓,就是出土楚若敖墓、楚庄王墓也证明不了淅川是楚国丹阳?即使是归宗也是楚王归宗轮不到楚国封丹阳五百年后的子庚克黄来归宗?特别是代表楚国两大贵族集团的子庚克黄墓蹊跷的葬于仅距四百米内?即不符合归宗说也不符合封地说,如果没有符合楚国历史的特殊原因这二墓根本不可能葬于一地?没有符合西周早期楚国历史相符的确凿考古证据,任何考古专家都证明不了淅川下寺是楚国丹阳?而克黄之升鼎壶《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的进一步勘误研究发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下寺为若敖后裔斗邑封地,而非楚国丹阳的直接文物证据?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勘误完《克黄之升》《王子午鼎》铭文,继续研究淅川下寺M2号春秋楚墓出土的青铜重器《王孙诰编钟》铭文。 1978年河南浙川下寺2号楚墓发掘一套26件套共26枚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的角钟,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厘米。最大的一枚重152.8公斤,最小的重2.8公斤。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 淅川下寺楚墓发掘两年后的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译文如上图,河南的文物考古专家将117字的《王孙诰编钟》铭文隶定译成各种带括号的洋洋洒洒的143字多出30字。由于不准不确的错字别字太多,所以编写简报的河南考古专家对《王孙诰编钟》的解读也非常简单,只说编钟的出土即是明证,它集中体现了皇室威严、古朴、辉煌、凝重之大气。意谓:王孙诰作钟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父兄诸士,万年无期。 读到河南考古专家仅用22字简单打发的解读《王孙诰编钟》后我笑喷了?专家译出那么多模棱两可的错别字肯定说不明白也不敢多说了?在惜字如金的古文言文时代,洋洋洒洒的117字的《王孙诰编钟》长篇铭文一定记载有丰富的楚文化历史信息?任何考古专家绝对不可能仅用区区22字就能简单概括打发得了的? 经过数周的逐字研究发现117字铭文的《王孙诰编钟》存在“隹乍(虘+又)(方+人+昜)(畏+攴)(辶+惪)(弔+心)淑(女+戈)儀温恭(害+夫)舒肅折哲(猷+心)宴诸(山+壬+兄)(走+皇)(走+臣内+丨)萬(日+其)(喜+攴)等不确之误。经逐一核查逐字甄别勘误一一清查发现《王孙诰编钟》含三个重文实为109字没有117字(有待查看实物或参考更清晰的图片进一步核实)。勘误含重复使用一字多译的错字40字释错率高达34%,现重新隶定如下。 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1978年河南南阳淅川下寺出土《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 1980年《文物》淅川下寺春秋楚墓考古简报《王孙诰编钟》译文与2021年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译文对比图 2021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铭文译文:惟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誥。擇其吉金,自作鐘。中翰眥揚,元鸣孔韹,又嚴穆穆,敬事楚王。余不畏不麸,惠于政德,惄于威義 ,卣龔豁避 ,畏忌趩粊臧,敔聞于下,國龔厥奠祀,永受其福。武于戎攻,誨猷不飤,阑龢鐘用匽,以喜以樂,楚王者侯,嘉宾及我,父兄者士,趖趖筑筑,邁年無期,永保鼓之。 勘误准确隶定《王孙诰编钟》铭文,重新断句后,还有一个关于《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的王指哪个楚王?王孙到底是哪个王孙?诰是否是本意帝王诰书之诰?还是王孙叫诰的诰等一系列棘手问题需要进一步捋清坐实,才能准确解读长篇铭文之意,以真实还原楚国当时到底是何人铸钟与铸钟缘由问题? 自淅川下寺M2号墓同一墓葬中出土《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以来,下寺M2墓主一直是考古專家們爭論的焦點,形成了以顧鐵符、李零、張亞初、張劍、陳偉、李家浩、李學勤和劉彬徽等不同角度的多種不同的意見。有“王子午”、“令尹子庚”與“楚叔之孫倗”為同一個人,即該墓墓主说?有“王子午”和“王孫誥”就是同一個人,即令尹子庚说。至今下寺M2墓发掘四十多年墓主問題仍懸而未決。 勘误铭文后,反复审读《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与《王子午鼎》同出于一墓的《王孙诰编钟》的铸造时间同为正月初吉丁亥日铸造,二器铭文部分内容也大致相同。综合研究认为铸造年代同年同月同日的《王子午鼎》和《王孙诰编钟》中的王指楚庄王、王子午为令尹子庚无疑,王孙当以楚庄王家族传承辈分为顺序的称谓,同一墓葬之内、同期制作的青铜器中的王子和王孙,不管王孙指的哪个王孙?不存在考古专家所说的“王子午”和“王孫誥”就是同一個人之说的可能?王子和王孙一定不是同一个人是肯定无疑的。 捋清了王子和王孙的关系后,唯一也是最大的疑问是王孙到底是哪个王孙?因为楚庄王之子孙众多?编钟铭文中叫诰的王孙,到底指哪位王子之后的王孙很难界定?最大的可能是王子午之子外?也不排除楚庄王其他王子之子?因为没有王子午之子名字的任何记载?不得而知? 据查楚庄王之子楚共王这一支中的王孙,楚康王熊昭,楚灵王熊围,楚初王熊比、子皙,楚平王熊弃疾,公子黑肱、王子茷等七个王孙中没有叫“诰”的王孙? 彻查诰(誥)gào字发现,誥字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中与《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铭文笔画相符,是誥字无疑。古代的诰字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之意,分析“王孙诰”中的“王孙”是“王孙”,“诰”是“诰”各有所指? 从楚国铸造数吨重26件套的如此高规格大制作大型编钟乐器的规制上分析,和《王孙诰编钟》铭文中反复提到的楚王分析,此《王孙诰编钟》的铸造当不是某一家族能够左右的个人行为?研究认为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王孙诰编钟》的铸造当是奉王命而铸造的。就是令尹子庚不得王命也不能擅为?分析认为《王孙诰编钟》的诰字当不是叫诰的人名?此诰字比较符合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的誥命誥封的誥字本意。 研究认为《王孙诰编钟》“王孙”当指按家族辈分排列的楚庄王嫡孙楚康王熊昭?王孙诰,当是楚庄王之孙颁布了一道铸造一套大型编钟的诰命。具体铸造任务按职位颁给了百工之长的楚国令尹子庚。这样的话,在子庚病亡之后他亲自督造铸造的《王孙诰编钟》才有随葬于王子午子庚墓的可能。 因为王子午子庚是楚庄王之子,长幼辈分的关系,奉楚康王之诰铸造编钟的王子午在铸铭时称呼楚庄王之孙楚康王为“王孙”即名副其实也名正言顺一点都不奉外。所以认为《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有“奉王孙之诰”之意。 这样解读《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即符合同一墓葬中同时出现的王子和王孙之间的关系,合情合理的解开淅川下寺M2号墓的墓葬人、葬器、与楚王、王子、王孙之间的人物关系、铸造时间、历史事件等系列墓葬之谜。为准确解读《王孙诰编钟》铭文扫除所有疑虑障碍。 2021卧马先生勘误《王孙诰编钟》译文的大意是:在楚康王某年的正月十五丁亥日,楚庄王之孙楚康王颁诰于楚国令尹子庚,令其选择上好的吉金铜料,自行设计铸造一套音律齐全大小二十六件的大型组合编钟。做成一钟双音中翰眥揚的黄钟大吕,一定要做得大气恢弘,即一鸣孔韹大钟鍠鍠之声广传四方,又威嚴肃穆大气端庄,铸此编钟之器主要用以敬事楚王。我子庚得铸钟之令,即不畏惧铸造之难,也不简单的麸表的应付差事。惠于以德为政,忧惄于威義,以卣敬龔其豁而避之,畏忌趩趩之音粃粊之声皆臧之,曲终乐尽余音绕梁鼓乐之声尤聞于下。钟成之后國之龔戎奠祀,永受其钟鸣鼓乐之福。于武戎攻作战而鼓之,以鼓舞士气,誨猷祈祷不飤奏之以祈祷上苍,满阑龢鐘君臣用宴之时杵钟击鼓以助兴,以钟鸣鼎食乐舞为喜樂,楚王者与君侯大臣,嘉宾及我子庚,父兄者与宫中士寮同奏共享,不停的移动着脚步,趖趖而行,筑筑而击,杵捣高低不同音色的编钟,君臣同乐其乐融融,长此以往直到邁年無期之时,永保吾楚国楚人击之鼓之。 按照铭文字意解读出《王孙诰编钟》铭文之意,铸造时间、下达铸钟诰命之王、铸钟之人、钟鼓之用、如闻钟鼓齐鸣之声、如见君臣同乐其乐融融的一派祥和美好之乐舞之景象呼之欲出跃然于纸上,两千多年前辉煌的盛世之楚令人向往。 有幸在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下寺与和尚岭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四十三年后的2021年7月,重新破译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终于首次发现与《左传》记载相符的楚庄王赐封箴尹斗克黄“改命曰生”的升字,首次准确解读《左传》记载令尹子庚在楚康王催促下,率楚军伐郑适逢大雨,楚军大多冻伤遭惨败染病于公元前552年病死的“殹”字。首次破译发现《王孙诰编钟》铭文中的“王孙诰”为“奉王孙之诰”的诰字,首次发现王孙为王子午之侄楚庄王之孙楚康王,取得系列淅川下寺和尚岭楚墓出土四十多年来的重大研究进展。 河南淅川下寺和尚岭系列青铜铭文文字证据,为论定出土《克黄之升》的和尚岭M1墓为斗克黄之墓、下寺M2号为楚国令尹王子午子庚墓提供确凿文物证据的同时,为辅助论定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出土《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之地为若敖后裔斗氏封邑封地的确凿历史文物证据。 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斗邑封地之内,距斗克黄墓400米内的王子午令尹子庚墓,从时间先后顺序上仅晚于斗氏叛乱遭灭族58年,从权势、地位上,子庚很符合楚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人选,斗邑封地从此成为斗氏灭族后的令尹子庚的封地,有了子庚墓葬于斗氏后裔斗克黄之侧的唯一合乎楚国历史的合理解释。 《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记载,与楚国同时期《左传》《史记》相符、与王子午令尹子庚、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箴尹斗克黄相关的史籍记载完全吻合相符,证明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为楚国望族斗氏斗邑封地无疑。厘清子庚墓为何葬于斗邑这个千古难解之谜后,古为鄀国的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一带、春秋早期为楚若敖伐鄀、居鄀、葬鄀之地,后为斗氏始祖斗伯比的斗邑封地,春秋中晚期斗氏至克黄时遭遇灭族之后斗邑易主成为令尹子庚封地,成为彻底解开淅川春秋楚墓等一系列历史考古之谜的重要历史文物证据。 勘误的《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成为确证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古为鄀国后为斗邑封地之后,同时也能证明古鄀国斗邑封地的淅川仓房、下寺、和尚岭,根本不可能会是早于斗克黄子庚五百年的河南考古专家所臆测的楚国丹阳城?成为解开楚国丹阳地望之谜的重要参考依据。 不知荆楚文化之源的湖北省的历史文物考古专家们:以为勘误解读《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淅川下寺为斗邑之论如何?愿闻所有关注楚文化研究的湖北网友朋友们和荆楚文化考古专家高论? 2021年7月29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补改上篇图误:勘误《克黄之升》《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铭文发现淅川下寺为楚若敖后裔斗邑封地非楚国丹阳城的文字确证(二)图
1980《文物》10期《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简报《王子午鼎》考古专家译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