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伏虎山人 于 2021-8-9 13:07 编辑
五 在江汉平原北部山丘,有一个名叫伏虎台的地方。这里四周环山。东山向西延伸,在南北两条山冲交汇处形成一个硕大的台地,状若一匹势欲跃出山涧的伏虎。胡沐仪的家乡伏虎台村,就坐落在这虎背上。 伏虎台全村姓胡。他们的祖先却不姓胡。据传,祖先是从北方逃过来的。 那是明朝天启年间。河北太行山麓有一古姓大户,祖父在京城做官。古京官为人耿直,为官清廉。一次,一位宦官的外甥欺男霸女打死了人,犯了人命大案。那宦官权大势大,满朝文武都不敢吭声。唯独古京官在皇帝面前直言死谏,非要将宦官的外甥捉拿归案不可。后来,杀人犯虽然伏了法,古京官却因此得罪了那位权宦。 时隔不久,那位权宦指使人将一件龙衣连同几件宫中古玩御器,偷偷藏入了古京官府中。事后,他便在皇帝面前诬告古京官私制龙衣,有谋反之心。皇帝听信馋言,亲点锦衣卫去古府搜查,果然查得真凭实据。昏君顿时龙颜大怒,将古京官判了个满门抄斩,并当即派兵去他老家,要将古姓全族捉拿归案。 古京官被昏君定了灭门之罪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消息传到那位被权宦的外甥打死了儿子、强占了儿媳的胡秀才耳中,胡秀才大惊失色。为了回报恩公,他赶紧派二儿子骑匹快马昼夜兼程,火速赶往河北古家报信。谁知胡秀才还是晚了一步。当胡老二赶到古家庄时,老远就看到庄上浓烟滚滚,大火冲天,古姓一族三百余口已被官兵捉拿,正解往回京路上。 胡老二焦急万分,准备策马回京告知父亲另图良策。当他调转马头往回赶时,发现不远的山林中,有三个半大孩童在那里探头探脑,躲躲闪闪。他赶上去一问,得知是古京官的三个侄孙。原来这三个侄孙前两天走亲戚去了。这天上午,他们回家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山岗时,看到村中燃起大火,官兵正在抓人,吓得慌忙钻进山林深处藏了起来,这才得以幸免。刚才,他们是出来想打探村里动静,才正好被胡老二撞见。 胡老二义愤填膺地向他们讲了他们的伯祖父遭难的事,又给了些银两,催他们迅急逃走。兄弟仨听了一边号啕大哭,一边收起盘缠拜谢过恩人,就离别家乡仓惶向南逃去。 为了逃避官府追杀,三兄弟隐姓埋名,他们在“古”字旁另加了一个“月”字,改姓了救命恩人的姓。哪知在南逃的路上,他们又被官兵冲散。过了好多年才打听到,大哥逃向了鄂西,二哥逃到了赣南,老三逃到了江汉平原梦阳河边就再也走不动了,便藏身于河边不远的伏虎台山林中。当时,伏虎台一带还是一片荒山野岭,没有一户人家。风声过后,他就在这里搭了个窝棚安了身。 伏虎台向西有一豁口,是由南北两冲汇聚后冲击而成。出豁口一马平川。沿平川西行数里再拐向南行不远,即达梦阳河畔古城梦阳,行程不要一个时辰。胡老二白天到梦阳城郊给人家放牛、打工,晚上回窝棚安歇。这样过了几年,由于他心灵手巧,勤劳朴实,又长得魁梧雄健,一表人才,被一位姓田的村姑相中了。两人成了亲,就在伏虎台开荒种地安了家。经过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由独户人家,渐渐发展成如今这座拥有四、五十户烟火的胡姓村落。(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