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伏虎山人 于 2021-8-13 09:43 编辑
九 人们说,胡沐仪是吃百家奶长大的。这话不假。 动乱的社会,贫寒的家境,加上失去头胎爱女的巨大悲痛,使金玉珍怀沐仪时面容十分削瘦,身体羸弱不堪。胡沐仪出世后几乎完全没奶吃,全靠他母亲金玉珍用米粉羹喂养。 糊米粉羹常常不赶趟,不能急应小沐仪的漉漉饥肠。摇篮中的他时常因饥肠漉漉“呜哇,呜哇”地大哭号啕。可怜的玉珍一边赶着糊羹,一边心疼地抚慰着恸哭的娇儿:“哦,哦!我的宝宝饿坏了!宝宝莫哭,莫哭,羹羹就熟了,就熟了……”往往一碗羹糊熟了,娇儿已哭得声嘶力竭,玉珍也泪流满面。 邻近一些正当哺乳期的伯母,婶娘们,每每听到嗷嗷待哺的小沐仪长号不已,也会心痛难忍:“这孩子,真可怜!”于是乎连忙丢下自己的孩子,循声赶来无私地敞开胸怀,将奶水均一些给他。这时的小沐仪,简直像匹饿急了的小狼崽,一头扎进伯母或婶娘温柔的怀抱中,慌忙噙住乳头,紧紧地依偎着,贪婪地吮吸着,急速地吞咽着,只吃得满头大汗。尽情地饱餐一顿香甜的乳汁后,小沐仪那瘦弱如同柿饼般的小脸上,也会绽出甜美的笑容。还咂巴着被奶水浸润的小嘴,“哦哦”有声。仿佛在说:“谢谢你,善良的伯母!谢谢您,好心的婶娘!”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一天午后,金玉珍和同屋的三婶及大嫂们,在中门外天井旁一边做着针线一边闲聊着。突然,“卟”地一声,只见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沐仪一头栽倒在地上。顿时两眼煞黑、牙关紧咬、双唇紧闭、双拳紧握、两眼紧绷,浑身颤栗不止。 “沐仪又过关了!”大嫂一见慌忙起身,一把抱起小沐仪大声喊道,“快把梯子搬来!” 金玉珍却急得一时失了神,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只是嘴里连声喊着:“这,这怎么得了啊……” 还是三婶清醒些。只见她急忙从大门口搬来梯子搭在天井边,又让大嫂赶紧把托在手中的小沐仪,在木梯的衬档间穿来穿去,口中还不住地呼唤着:“沐仪,回来——沐仪,回来——” 这样大约穿了一、二十个来回,小沐仪这才渐渐地止住了颤栗,慢慢地睁开双眼,“哇”地哭出声来。吓得六神无主的金玉珍也才回过神,上前一把搂过沐仪心肝宝贝地亲着,口中喃喃有声:“我的宝宝好了,我的沐仪回来了!” 小沐仪犯的是突发性的抽搐。那时,人们把这种幼童多发病叫做“过关”。说是魔鬼缠身医药难治。救急的办法,一是托着病儿在妇女的胯下穿行;二是像沐仪伯母那样,让病儿在木梯的衬档间穿行。说是这样才能驱走魔鬼,从生死关头夺回病儿的魂灵。孩提时的胡沐仪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羸弱,常发抽搐。好多次,就是被惊慌失措的伯娘们用这种方法,才使他闯过生死关,重返人世间的。 幼年的胡沐仪体弱多病,不是伤风感冒,就是打脾寒、发疳积,一年上头医药不断。人们都说他像个“药罐子”。 胡沐仪两岁那年还得了一场怪病。发病时高烧不退,七窍流血,连头发根根都沁出了殷红的血丝丝。 娇儿奄奄一息,丈夫又不在身边——经人推荐,他离开村里私塾,去城里私立小学当了教员——急疯了的金玉珍紧紧搂住小沐仪,一路哭喊着怆惶向娘家求救,路人见了也为之悬心。 谁知回到娘家,在梦阳城里找了好几位郎中名医,也都束手无策,只有声声叹息:“这孩子,怕是没救了!” 金玉珍听了,更是哭得呼天抢地:“我的儿呀,我的宝宝呀,这怎么得了啊——” 在胡沐仪的生死关头,他父亲胡德鹏闻讯赶来了。 胡德鹏见状,急忙抱起儿子去城里天主堂,找到以前在村里住过堂的那位擅长医术的神甫。 神甫看了看说:“我试试吧。” 他说着取出药械,接连给胡沐仪打了好几针,又喂了几粒红色胶丸,小沐仪这才峰回路转,出血渐止,高烧渐退。(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