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伏虎山人 于 2021-8-14 16:59 编辑
十
在胡沐仪记忆的屏幕上,常常映现出这样一个镜头: 冬日的夜晚,小沐仪同母亲偎在床上,床头书桌上燃着一盏带罩子的油灯,灯上用一个铁丝扭成的小三脚架搁一只小搪瓷碗,碗里熬着一种琼脂般的羹状物。母亲就着灯光边做针线,边给小沐仪讲一些好听的故事,还不时地将碗中的羹状物轻轻搅动几下。 这是金玉珍在为儿子熬哈生蟆。她说,这样用文火熬的哈生蟆睡时喝了养人。 哈生蟆是经过炮制的哈蟆肉,营养丰富,很适于幼儿滋补。为了给羸弱多病的小沐仪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他父母节衣缩食,常用省下的钱买来哈生蟆熬给他喝。 哈生蟆熬好了,耐不住困倦的小沐仪,往往早已进入梦乡。这时,金玉珍便轻轻把他从酣睡中摇醒,然后用一根小匙舀一匙哈生蟆羹放在唇边吹两下,试试温热,再喂进他那还沾着梦涎的小嘴中。喂着喂着,迷糊中的小沐仪每每会突然睁大欣喜的双眼,欢快地咂吧着小嘴,细细地品,甜甜地笑。金玉珍也甜甜地笑了。这笑中,充满了娇儿对慈母无尽的深爱;这笑中,蕴含着慈母对娇儿殷切的期盼。 成年后的胡沐仪常对人说:“我出世后就没见到过祖父祖母,却倍受外公外婆的疼爱。” 胡沐仪的外公是一位精干的老人,中等偏上的身材,细眯着的双眼常常带着微笑,有些清癯的脸庞上挂一绺山羊须,更显得和蔼可亲。外婆慈眉善目面像富态,略显高大的身躯下却是一双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颤一颤的,好叫人心疼。 慈祥善良的二位老人,时常把胡沐仪这个体弱多病的小外孙挂记在心坎上,常常把母子俩接到家中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二老还经常到乡下看望小外孙。一来就带来好多的吃食。有肉鱼蛋奶、干鲜水果,还有沐仪最爱吃的一些小零食,一提就是一花篮。在小沐仪的床头,常年放着个一尺见方的小铁盒,里面的小零食总也吃不完。 一天,小沐仪同母亲正吃早饭,忽见外公提着一只篾篓,笑咪咪地走了进来。小沐仪丢下手中的木碗就欢快地扑了上去,一把抱拄外公的腿连声嚷着: “外公来喽,外公来喽!坐,坐,外公快坐!” 金玉珍也微笑着迎了上去,接过父亲手中的篾篓说:“父来了,吃了吗——怎么还买柴鱼来?” 外公抱起小沐仪,接过玉珍递来的竹椅坐下说:“我跟街坊打听到一种偏方——柴鱼粥,像沐仪这样的伢吃了最好。今天过了早,我就买了两条活柴鱼送来了,好早些弄给沐仪吃。” 外公接着告诉玉珍柴鱼粥的做法:先把鲜鱼剖洗干净,剐去皮,剔去骨,把肉剁碎,然后加入到大米中熬成粥。柴鱼粥有温补之功,小儿常吃能强身健体。 当天,外公还亲自动手剖鱼、剐皮、剔骨,熬了一碗柴鱼粥,喂给沐仪吃了才离去。 柴鱼俗称黑鱼、乌鱼,滚圆的身子,通体墨黑,唯有肚皮处略带青白。那时候它不是稀有鱼种,好买且贱。不像如今,虽有,多是家养,味淡且贵。胡沐仪小时候,他外公一买几条托人或亲自送去,叮嘱玉珍用缸养着慢慢滋补小外孙。也许是柴鱼吃多了的缘故,幼时的胡沐仪肤色较浅,后来渐深渐黑,村里人都叫他黑伢。 羸弱多病的幼年胡沐仪,在他父母的精心抚育下,在亲人们的无限关爱下,不断战胜贫穷和疾病的折磨,体质日渐增强,终于在乱世中成长起来。(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