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815|回复: 1

[今日黄州] 从移民视角看明代黄州府文化变迁(3)地域变迁 奠定基础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923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50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21-8-17 07:0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受湖北境内地形地貌的影响,其地区各州县一直更属不定。因此,受人口、经济、文化及地缘政治等多因素影响,黄州地区变换也十分频繁。


今黄冈市地图

明代以前黄州地区的发展概况
黄州地区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即有人在此繁衍生息。从已知的所查阅的资料及出土的文物各方面可得知,黄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主体是古越人。证明在新时期时期鄂东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是古越文化,土著居民为古越人。

三代之时,湖北地区西部为楚人,东为百越人。黄州地处湖北东部,受越、楚文化交错影响。成周时期,黄州地区东归属扬越地区,西为楚国版图,但古越文化依然为其主要。随着楚国势力逐渐壮大,至春秋中期,楚国才完全控制鄂东地区,楚文化开始在鄂东大地占据主导地位。

两汉时期,五水蛮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徙至此。五水是根据当地五条河流而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证道:“蕲水出江夏蕲春县北山,山即蕲柳也。水首受希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故以此蛮为五水蛮。”据记载,最早到达五水流域的蛮民是由于压迫而被迫迁徙至鄂东地区,所迁徙人口数量达七千人。而据考证,当时江夏郡每县人口仅有一万人左右。客观来说,五水蛮的迁入使得鄂东地区的人口增加,为当地地域开发提供了人口基础。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鄂东地区权力出现真空。三国时期,为有效控制荆襄九郡,孙权将吴国西部的统治重心迁往鄂县,随后又改鄂县为“武昌”作为吴国陪都,以求武力昌盛。后为稳定局势,孙权派太子前来镇守此地,但由于五水蛮长期占据鄂东地区,势力根深蒂固,甚至直接威胁到了鄂东地区的安定。史料记载“当时之五水蛮者,种落炽盛,世为盗贼,北接淮汝,南极江汉,地方数千里。”从这则史料可以看出,五水蛮当时势力庞大,所统辖范围方圆数千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入,中央王朝的统治重心也南移,与北方王朝划江而治。但由于五水蛮势力庞大,南北政权纷纷对其拉拢,以致此地战乱频频。

隋唐时期,中央王朝回归统一状态,大量人口迁徙至此,鄂东地区人口逐渐增多。至天宝年间,黄州户口已至一万五千余户,汉族与蛮族也逐渐融合,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王葆心在《再续汉口丛谈》中谈道:“是时,蛮族与汉族杂居内地,而各自为风气。其目以夷者,与今日之称苗瑶同。然此种蛮族,隋唐以后渐同化汉人”。杜牧任黄州刺史时也感叹道:“黄州在大江之侧,云梦泽南。古有遗风,今尽华俗。”至唐后期,五水蛮种族已完全被汉人同化,虽有蛮风,但基本上已经褪去。唐末,黄巢大起义爆发,此地沦为起义军的战场地之一,已然发展的黄州在战争的摧残下再次遭到破坏。

赵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武昌逐渐取代荆襄成为湖北的军事、交通和经济中心。黄州毗邻武昌,受省会中心的辐射,区位优势显著提升。据悉,朝廷在全国设立六大“榷货务”,而蕲州则为其中之一,主要作为各地货商运送货物的集散地,该地的经济相比之前也有了长足发展。但即便如此,黄州地区的经济与苏杭之地的上等州府相比依旧很落后。张耒在《明道杂志》记载:“黄之陋特甚,名为州而无城郭,西江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间为藩篱,因堆阜揽草蔓而己。城中民居才十二三某某,馀皆积水荒田,民耕渔其中。方盛夏时,草蔓蒙密,绵直衝路。其俗褊迫俭陋而机巧。”从这则史料可以看出该地农业资源丰富,水田众多,但人口稀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城垣破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1275年,蕲、黄二州在蒙古铁骑的践踏下归顺蒙古。元朝建立之后,将天下分为四等人,蕲、黄二州由于最后被蒙古所征服,被朝廷定义为第四等级,时刻受一二等级人的压迫。此外,元朝统治者对地区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百姓民不聊生。导致蕲黄地区的人口锐减、经济受到沉重打击,原本蓬勃发展的商业也不复存在。龙仁夫在《黄州路竹楼记》中说道:“黄为郡,历世称暇陬,非羁人、谪客、左迁、鹢退,不至是间。”形象描绘了元代黄州地区的凋零。



湖北地区交通格局转变
湖北地区素有“九省通衢”美誉,地理位置居天下之中,扼南北交通之咽喉。赵宋以前,中原地区作为王朝的经济、政治中心,交通之路尤为发达,因此全国的交通多为南北走向。长江流域呈东西走向,与全国的交通格局相悖。且湖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水旱灾害频发,一直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因此也较为落后。荆襄之地紧邻关中之地,距都城相对较近,南北客商多从此地而过,因而被称为荆襄古道。据记载,荆襄古道历史悠久,自秦代就成为接连南北的交通之道,南北交通十分兴盛。至隋朝,隋炀帝为推动南北经济的发展,修建了大运河。南北水运开始兴旺。安史之乱后,各地战乱不已,大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淤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陆路交通再次占据主导地位。


荆襄古道

有宋一代,商业繁荣,传统的陆路交通已满足不了商业的需求,政府因而重开大运河作为陆路的补充。至南宋,在外族的逼迫下,高宗赵构逃亡临安,并以此为都城。临安处在江浙地区,且位于长江下游,东西交通也取代南北交通成为了国家的交通走向。而地处长江中游之地的武昌则以长江为依托,逐渐取代了传统以荆襄两地为中心的陆路交通。南宋后期,宋元交战,鄂州(今武昌)成为了抗元的军事重镇,军事地位尤为突出。以致顾祖禹有云:“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随着元代的建立,武昌府正式成为湖广行省的首府,政治地位、交通地位、经济地位得到官方上的确认。黄州地区毗邻武昌,地区之间以五水与长江相连,在武昌府的经济、政治与交通大势的影响下,黄州府的崛起指日可待。



“蕲黄合一”,黄州建制改革
纵观黄州地区的历史沿革,其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代黄州地区归属扬州与荆州管辖。西汉时归属江夏郡与庐江郡管辖。东汉时依旧在江夏郡与庐江郡辖内,地区建制依旧属荆、扬州内,辖内分西陵、西阳、邾、蕲春、寻阳各县,公元47年立蕲春侯国,77年立西陵侯国,直至208年又分江夏郡制蕲春郡,分治蕲春、黄梅、黄州三地。三国时黄州全境内并无过多变化,但在建制上由原来归属于江夏郡和庐江郡转为阳郡和春郡,辖内一部分转属豫州。公元280年撤蕲春郡,划入武昌郡。南北朝时期黄州归属西阳、南新、蔡、永安四郡;北朝在黄州重置巴州、麻城置衡州、西阳郡蕲阳、蕲水、蕲春置罗州,北周废巴州置弋州,改罗州为蕲州;北魏时期置希水县,后又在蕲阳县东立永兴县,北魏末年改希水为浠水,设置罗田县。北周末年又置永宁县(今武穴市),改南司州为黄州。隋朝黄州地区设置永安郡和蕲春郡,辖内有黄冈、黄陂、麻城、木兰、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诸县。永安郡辖有黄冈、黄陂、麻城、木兰(今红安);蕲春郡辖有蕲春、浠水、蕲水、黄梅、罗田。唐代国家政治大变革,国家分级建制改为道、州(郡)、县三级。此时该地归属淮南道建制内。五代时期正式将此地划分为黄州和蕲州,依旧属淮南道管辖。两宋时期无大变化;元代将二州改为黄州路与蕲州路,且将淮南道改属淮西道。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地,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


元代黄冈地区

洪武九年(1376)丙辰五月,朝廷颁令,改蕲州府为蕲州,属黄州府,并在黄州修筑城池,结束了千百年来黄州地区两地分治的局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蕲黄合一”。此时黄州府地域所辖为蕲春、蕲水、广济、黄安、罗田、黄梅、黄陂、麻城八县及蕲州一州。


明代黄州府地图

“蕲黄合一”特别是作为鄂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来说,彻底改变两州分治的局面,加强了两地的统一交流。黄州府的地域面积也因而扩大,在政治、经济、人口方面提升了黄州府在长江流域的影响力。明代以前,鄂东地区流行“上等蕲州下等黄州”的说法,二州合并使得黄州一跃成为上等州府,黄州城不再是“江淮最为穷僻”的下等之地,而是“郡属富盛,甲科赫奕”之所,在江淮等地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黄州刺史谢上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宋)张耒:《明道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Screenshot_2021-08-17-07-02-00-337_com.ss.android.article.lite.jpg
Screenshot_2021-08-17-07-02-07-866_com.ss.android.article.lite.jpg
Screenshot_2021-08-17-07-02-13-642_com.ss.android.article.lit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陕西
精华
0

42

主题

8097

帖子

8131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8131

IP属地:陕西省安康市

发表于 陕西省安康市 2021-8-17 0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湖广大移民,奠定了黄州文化变迁的时代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