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举制度发轫于隋唐,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是封建王朝国家选才任士的主要途径,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通过科举选拔一跃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当时所有士人所追求的最高政治理想。“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即是古人的美好追求。
明代科举考试
明代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之后即为秀才(生员),乡试之后为举人,此时已具备做官的资格,会试之后即为贡士,贡士为举人与进士之间的过渡时期。一般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可成为进士,殿试仅仅只是为了确定进士排名。而科举人才指的是具有做官资格以上的群体,因此笔者所称谓的科举人才指的是举人以及进士。明代进士考试成绩结果直接影响将来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的高低则与是否考上进士相挂钩。自古以来官职都是一种稀缺资源。据统计,明代科举会试共举行90科。进士总人数为24866人。平均每科进士276人,约占明代总人口的0.000276%,进士录取率非常之低,进入社会上层社会的难度很大。因此分析地方进士的多寡是分析该地区文教兴盛的必然。
明代之前,黄州地区人口稀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记载在史书上的进士人数仅有寥寥几人。隋唐时期,国家的取仕制度依旧以世家大族为主导的门阀制度来选拔人才,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较少。同时,该时期,黄州地区正值五水蛮与汉人的文化融合之时,地区尚武轻文之风仍然占主导地位,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赵宋时期,黄州常常作为谪官流放之地,虽经济文化有所提高,但本土文化依旧相对落后。宋末,由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黄州在经历战乱之后文化变得更加荒芜。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在续汉口丛谈》中言道:“宋、元之交,吾蕲黄以边傲,文化榛宪。”有元定鼎之后,受民俗民风的影响,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在地方上以武力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开科取仕的次数也仅有几次。
隋唐、五代进士名录
隋朝虽创制科举,但仅存在37年,年限较少,因而全国取仕人数较少,汇总《湖北通志》以及《湖北通史》两本通史中未发现隋代黄州地区产生进士。
有唐一代,科举制度开始发展,黄州地区人口也开始增加,据《湖北通志》统计,唐至五代期间黄州地区共产生八位进士。但据考证,其中五人与其它文献有较大出入,因而仅列出其他三人作为确切名录。
周墀(chi),唐代黄州人,晚唐诗人。其先祖为汝南望族,永嘉之难时来黄冈,历梁隋皆显仕,受门阀制度的影响,周墀祖上均为地方官吏,最高官职至礼部侍郎,及至唐末,周氏家族逐渐衰败。但在家风的影响下,周墀从小立志以考取功名为己任,最终于长庆二年进士及第,成为黄州地区有记载的的第一位进士。《湖北通志》记载:“周墀,黄冈人,长庆年间进士”,周墀累迁官至监察御史、起居郎。文宗皇帝很器重他,拜为集贤殿学士,转考功员外郎。
阎伯玙,麻城县阎家河人,唐代进士,《麻城县志》记载其为麻城县人,但《登科考纪》中记载:“公与河南元德修、天水阎仲玙同岁中正鹄。”后证实其中记载的仲玙实乃伯玙。因此两文献所记载阎伯玙确为麻城县人。阎伯玙为官清廉,曾任洪州都督,也曾任袁州、抚州等地官吏。阎伯玙喜好文学,上元二年(675),时任洪州都督的阎伯玙重修滕王阁后大宴宾客,才子王勃欣然赴会,写下成名作《滕王阁序》。
陈起,蕲州人,南唐进士。史料记载:“陈起,蕲州人,性刚硬……科进士起家为黄梅令。”光绪《蕲州志》中也对陈起有过记载。
宋代进士名录
有宋一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国家登科取仕人数相比李唐时期呈增长趋势。随着宋代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加之受谪官文化的影响,宋代黄州地区进士人数相比前代来说递增,据《湖北通志》及地方志记载,宋代黄州府的进士数量为37人。但根据有关文献考证宋代黄州地区进士仅为潘鲠、梅应春、李禹卿三人。由于《湖北通志》中所记载的宋代进士数量与其他方志文献出入较大。因此此处仅列其中三人。
潘鲠,黄州人,《湖北通志》记载其为元丰年间进士,各地方志记载其为齐安(黄州)人。后翻阅史料得知潘鲠祖上官居于黄州,后定居于此地,潘鲠生于黄州,长于黄州,因此为黄州进士确定无疑。
梅应春,广济人,同治《广济县志》有其传记,《宋宝祐四年登科录》中也确切记载梅应春的名录。
李禹卿,《湖北通志》有传:“字君益,蕲水人,通判苏州”,曾巩的《尹公亭记》中对其也有详细记载。
元代进士名录
元代重武轻文,年数较短。据《元代进士辑考》中对元代进士名录进行考证,元代黄州进士数量为6人;
陈经,黄梅人,泰定四年进士。
薛汉卿,蕲水人,蕲水人,延祐五年进士。
梅溢,广济人,任温州府知府。明洪武五年(1372)任平阳知州。
李希白,蕲水人,至正八年进士。
何诚,蕲水人,至正十一年进士。
余试,广济人,元代进士。
通过对隋、唐、五代、宋、元的分析可以发现隋唐五代的科举进士为3人,宋代进士有考证人数为3人(可能实际人数更多),元代依据《元代进士考略》一书得知人数为6人。综合可得明代之前科举进士人数为12人。
明代黄州府进士人数
有明一代,受江西填湖广移民的影响,黄州府科甲兴盛,一跃成为湖北人文重镇。那么明代黄州府的进士数量具体为多少?由于各学者数据来源不一,因而统计结果也不一样。《湖北通志》中记载:“有明一代,湖北各府州县科举进士总计达1119人。全省八个府中,以黄州府中进士人数最多,达321人。”刘雪荣的《千年黄州》中记载进士人数为318人,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一书中数据确定明代黄州进士总数为310人。朱保炯、谢沛霖编撰《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一书记载黄州府进士为287人。通过多位学者的统计,可以发现总体上差别不大,基本为三百人上下。因人数较多,此处就不一一罗列。
漫谈小结
通过对明以及唐、五代、宋、元各代进士数量进行对比,黄州地区的进士人数由明以前的12人增长至300人左右,地区人才呈现出一种井喷式増长,科举人才之盛况远超前面几代,大移民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宋)曾巩:《元丰类稿》,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2](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 (清)范锴撰,江浦、朱忱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清)陈诗编纂,张德英、皮明庥校勘:《湖北旧闻录》,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
[5](清)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杨承禧纂:《湖北通志》,台北:华文书局,196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