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士是考察区域文教兴衰的绝佳样本。考察、比较地区进士数量的多寡有助于分析区域人才的兴衰,也能推知该地文风之盛衰高低。明代黄州府进士人数可谓盛况空前。从时间上看,明代黄州府的进士与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进士总量相对比,进士数量远超前几代总和;从空间上看,黄州府的进士数量也远多过湖北地区其他州府的进士人数,为湖广行省之首,在某种程度上可比肩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州府。
黄州府进士数量在全国的地位
朱明时期,黄州府作为上等州府,它的文教水平在湖北地区毫无疑问是处于领先地位。从全国范围来比较,黄州的科甲人数都可以称得上顶尖,以州府为单位来说仅次于江南少数几个传统文教发达之地,一定程度上也可称为全国发达地区。光绪《黄州府志》记载:“夫黄在楚称巨郡,而文献尤甲诸郡……黄既为楚巨郡,声名文物又与海内大区相比。数其中豪镌兴起于侯之治化,反讹鄙为庞裕,当不逾朝夕。”从这段话足以看出其文化之地位。
要分析黄州府进士在全国的地位,首先必须了解湖广行省总体的文教水平,了解明代湖广布政司的进士数量在全国各行省、直隶州中的排名,如此才能臻明黄州府在全国的科举地位。根据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笔者整理了“明代全国各布政司、直隶州进士总数排名情况表”,如下:
明代全国各布政司、直隶州进士排名表
布政司(直隶州)
进士总数
每府平均进士数量
排名
南直隶
4319
308.6
2
浙江
3716
337.8
1
江西
3035
233.5
6
福建
2378
297.3
3
北直隶
1747
218.4
7
山东
1725
287.5
4
河南
1611
201.4
8
四川
1364
151.6
9
山西
1240
248.0
5
湖北
1017
127
10
从上表看,明代全国共设13个承宣布政司以及南北直隶,俗称“十五省”。黄州府所处的湖北地区在进士数排名第10,与全国其它承宣布政司相比进士数不占优势,仅多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五省,这五省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因而进士数量较少,因而湖北地区文化总体水平与这几省类似。从上文可知,湖北地区文化自明代开始走向成熟,发展时间较短,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因而明代湖北地区的科甲水平在全国相对落后。
据吴宣德先生《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得知,有明一代,全国共有183个州府,黄州府进士数量为310人,与同期国内其他地方,尤其是江南人文发达地区相比,黄州府文教水平如何呢?地方各府州、县进士平均数量相比那些发达地区又怎么样呢?笔者根据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整理了“明代府州科甲进士总数前25名统计表”,如下:
明代府州科甲进士总数前25名统计表
府
进士数量
名次
苏州府
1065
1
绍兴府
933
2
吉安府
923
3
南昌府
690
4
常州府
644
5
西安府
630
6
福州府
630
7
泉州府
597
8
宁波府
588
9
开封府
547
10
兴化府
534
11
济南府
528
12
广州府
489
13
平阳府
485
14
嘉兴府
467
15
杭州府
446
16
松江府
429
17
徽州府
409
18
顺天府
395
19
兖州府
368
20
成都府
342
21
汝宁府
323
22
重庆府
322
23
漳州府
318
224
黄州府
310
25
从上表可以发现,黄州府在全国各州府中的进士数量排名为第25位,与发达地区相比有所差距。对比全国所有州府而言,明代全国共有183个州府,前二十位的州府大部分位于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有些甚至为其他行省的首府,区域优势远大于黄州府,但相比其他州府来说文化发展潜力巨大。总体来说,由于黄州府文教发展时间较短,地方文教相比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南北直隶等文化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
结合上面两表可以看出明代湖广地区科举水平在全国而言处于落后地区,但单论黄州府进士量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全国发达地区州府进士的平均数。与江西、南北直隶州、浙江等发达地区相比,黄州府则稍显不足,但对比宋元时期各地区进士数量的增长率来说则十分突出,潜力巨大。明人王士性言道:“江南山川盘郁,其融结偏厚处则科第为多。浙之余姚、慈溪,闽之泉州,楚之黄州,蜀之内江、富顺,粤之全州、马平,每甲于他邑。”可以看出,虽然黄州府进士总数相比江浙地区发达州府较少,但在这些文人大儒眼中黄州府的文教水平与江浙地区的先进州府所处于同一等级,足以体现明代黄州府文教在全国之地位。
黄州府进士数量在湖北各府域中地位
“从明代开始,湖北的经济和文化就进入了‘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的时代。武汉周围的黄州府、武昌府、汉阳府,无论是学校数、科举中试人数还是所出文化名人数都高于省内其它地区。”随着江西填湖广大规模涌入黄州府,黄州地区的本土文化逐渐与江西先进文化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黄州文化,地方文化开始勃兴,人才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多。张笃勤在《明清黄州文化科举兴盛及其社会根源》谈到:“明清时期,鄂东地区文化勃兴,人才蔚起,黄州府科甲兴旺更名列各府第一。”可以看出明代黄州府在文化上独树一帜,远超湖广其他州府,成为湖北地区的科举中心。
明代黄州府进士数量上在湖北地区独占鳌头,远超于其他州府。对此,笔者也根据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整理了“明代湖北地区进士人数分府统计表”,如下:
明代湖北地区进士人数分府统计表
府
进士数量
名次
黄州府
310
1
武昌府
204
2
荆州府
170
3
承天府
151
4
德安府
88
5
襄阳府
55
6
汉阳府
37
7
勋阳府
2
8
湖北地区
1017
从此表可以看出府域分布上黄州、武昌、荆州、三府拥有全省接近70%以上的进士,而占据鄂东地区的黄州府、武昌府、与德安府在进士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黄州府的进士人数在湖北地区居于首位,几乎等同于承天、德安、襄阳、汉阳以及勋阳四府的总和,超过了湖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武昌府106人之多。而明代以前湖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的荆州府与襄阳府进士数量分别为170和55,相比黄州府较少,荆襄地区的文化重心被彻底取代。明代黄州府由此一举成为湖北地区的文教中心,堪称明代湖北第一进士府。
黄州府各州县进士数量对比
明代湖北地区共计56个州县,受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州县经济程度发展不一,因而各州县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均衡。笔者根据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整理了“明代湖北地区各府州、县平均进士人数表”,如下:
明代湖北地区各府州、县平均进士人数表
府
进士数
县(州)
平均数量
黄州府
310
9
34.4
武昌府
204
10
20.4
荆州府
170
10
17
承天府
151
7
21.6
德安府
88
6
14.7
襄阳府
55
7
7.9
汉阳府
37
2
18.5
勋阳府
2
5
0.4
湖北地区
1017
56
18.2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代湖北地区各州、县的平均进士数量为18人。但八府平均数量高于18的却很少,只有黄州、武昌、荆州、承天四府。黄州府除了进士总数量领先于全省之外,在其一州八县的辖域内,平均进士数量为34.4,远远髙于全省平均水平;承天府内7州、县共产进士151名,平均每州县产生21.6名进士,略高于省进士数量平均数,位居全省第二名;武昌府的进士数量位居第三,府内平均数量也高出进士数量平均数;汉阳府共得进士37名,平均每县得18.5人。此四地均为进士高产地区。
以人才密度的角度来分析省内各州县进士数量。可以看出黄州府、武昌府、承天府以及汉阳府四府的州县进士平均数超过了省平均数,在地区上为人才密度较高的州府。另外四府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最低的勋阳府府为0.4;德安府为14.7;荆州府的平均进士数为17.0;襄阳府平均数为7.8。此四府均为为湖北地区进士低产区,荆州与襄阳不仅在进士数量远低于黄州府,平均州县人数也远远低于省平均线,在人才密度上已算是次发达地区,完全脱离了明代以前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沈登苗先生认为进士人数在50人以上者,即为科举发达县。那么从湖北地区各州、县进士分布来看,有哪些地区的州县进士人数能成为科举发达县呢?因此笔者根据吴宣德的《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整理了“ 明代湖北地区进士数量超过50人统计表”,如下:
明代湖北地区进士数量超过50人统计表
县(州)
进士人数
所属(府)
麻城县
99
黄州府
黄冈县
79
黄州府
江夏县
63
武昌府
江陵县
60
荆州府
上表可以看出,明代湖北地区的科举发达县仅为黄州府的麻城县与黄冈县、武昌府的江夏县、荆州府的江陵县。明代湖北地区共辖56个州县,此表说明90%以上的州县科举发达县主要集中在鄂东地区。在进士人数上,麻城县与黄冈县的进士人数也远高于其它两县,由表1.2与表3.2对比看出,麻城县的进士人数99人,仅低于浙江绍兴府、南直隶苏州府、江西吉安府、南直隶常州、南直隶松江府、浙江宁波府平均州、县进士人数,不仅在湖北地区属于人才发达县,在全国也属于科举发达县。
在张建民的《湖北通史》中,沈登苗先生认为明代每县的平均人数为18人,因此笔者将《湖北通史》中的黄州府进士人数简易成表,如下:
明代黄州府各州、县进士人数表
府
地方县(州)
进士人数
名次
黄
州
府
蕲州
38
3
麻城县
100
1
广济县
11
7
黄梅县
20
5
罗田县
7
8
黄陂县
17
6
黄冈县
87
2
蕲水县
34
4
黄安县
7
8
小计
321
从上表与表3.2可以看出,黄州府大部分州、县人数都超过沈登苗先生的平均人数18人。黄州府的麻城县与黄冈县进士人数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二,除了麻城以及黄冈县之外其它的州县进士人数相对均衡。除开麻城县,黄冈县的科甲数量也颇为繁盛,其进士人数达到87人之多,在湖北仅次于麻城,科举水平远远超过其他数县。可以说,麻城和黄冈构成了黄州甚至湖北地区教育水平的第一级阶地。此外,蕲春、蕲水两县的进士人数分别为38与34人,其教育水平相较麻城、黄冈而言稍显不足,可算黄州文化教育的第二等级。剩余四县文教相比于前几个州县稍显不足,构成了黄州文化教育的第三等级。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麻城与黄冈两县在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代表了黄州府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以致明人王葆心感叹道:“吾楚在明代湖广,郡邑则数黄、麻。”这是对麻城与黄冈两县最好的评价,足见二县之文教地位。
漫谈小结
总体来说,明代黄州府文教水平已达经济发达省份的平均水平。于全国而言,黄州府进士数量相比发达地区稍有不足,但仍不失为上等州府;以湖北地区州府来说,其数量独占鳌头,远超于其他州府,是湖北地区的科举中心;在黄州府本土的州、县之间的进士数量作比较,麻城县与黄冈县的进士数量远多于其它州县。而麻城县的进士数量不仅在两湖地区名列首位,将其对比全国文教发达地区的州县也超过了州县进士平均数,堪比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 朱保灵、谢沛霖:《明清进士提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 谭其镶:《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3] 皮明麻:《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4]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5]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篆》(文教科技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
[6] 缪进鸿:《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
[7] 章开沅等主编,张建民著:《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