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为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贯彻落实,鼓励各地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结合省政府督查和部门日常督查情况,省政府决定,对2020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的事项进行配套激励,对2020年落实省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奖励支持。
黄州区新增债券资金使用率较高,
2021年在新增政府债务限额奖励额度和债券发行规模、期限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黄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榜上有名,
2021年在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奖励资金中安排500万元给黄州区,省政府督查专项经费里还将再奖励100万元给黄州区。
黄州区现有耕地16万亩,“两区”面积7.2万亩,主要分布在三镇一乡。近年来,黄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按照“规划引领、谋定而动、创新模式、优化质量、突出效益、强化管护”的思路,稳步推进,有序实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产业需求。积极向上对接,提前谋划,及早部署,争取项目支持。结合产业发展布局、生态资源、田块现状等,以“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重点区域,在普遍建设路、沟、渠的同时,重点建设管道灌溉、喷滴灌溉等设施,着力解决水系、土壤、道路等方面问题,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突出生态效益。对村组内现有不规则田块、沟渠进行整合、填平、疏浚,将项目区建成“田地平整、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适宜、科技先进、优质高产”的农田,确保“旱能灌、涝能排”,实现资源、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群众意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在规划编制前期,组织专业设计单位,同农田建设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调研,坚持从解决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和突出问题出发,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精心设计建设内容和项目,并现场实地勘察,使项目建设尽可能满足群众意愿,且符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坚持质量第一,落实“三个机制”
一是落实定期碰头机制。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专题会,协调推进项目建设。适时召开设计、施工、监理公司负责人和项目乡镇分管领导参加的工程质量建设监管工作例会,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同时,监理公司及时提交监理月报,按时通报监理工作情况。
二是落实联合督办机制。组织设计、乡镇分管领导、农田技术人员等定期深入项目区现场督查和观摩,督促各项目施工单位抓工程进度,抓施工质量。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责令整改,并适时开展整改“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再由乡镇初验、区级复验,最后报请市级验收。
三是落实竣工验收机制。验收时,验收人员对建设内容进行实地丈量,确保确保标准不降、质量不减、工期不误。对涉及强度、厚度等关键性指标,委托第三方检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合格达标。
三、坚持模式创新,把握“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绿色发展。按照“田园美、产业美”目标,积极推行绿色田园建设。采取建设生态沟渠、硬化田间道路、铺设草皮护坡、田边植树造林等措施,使项目区内路相通、林成网、渠相连,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小气候,农业水源得到涵养,水土流失得到遏制。
二是强化资金监管。认真落实高标准农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严格资金审批拨付流程,确保专款专用。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严格按照要求,切实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按每亩不低于500元积极筹措配套资金,2020年已配套资金1000万元。
四、坚持建后管护,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制度到位。出台高标准农田管护制度,明确乡镇、村组、业主管护主体责任。乡镇设立管护办公室,落实管护责任,督促村组、业主加强对农田设施的日常巡查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维护和修复。
二是经费到位。多途径多渠道解决维护经费问题,通过设置农田设施维护员公益性岗位,解决村组层面无人管的问题;重点农田设施管护经费从政府配套资金中列支。同时设立奖励资金,对管护较好的乡镇、村、业主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是引导到位。项目建成后,多形式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田设施,认真向农户讲解工程使用方法和管护责任,积极营造会使用、爱管护、会维修设施工程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黄州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以严字当头,以实字为要,扎实推进农田建设,确保项目依法依规、按质按量实施,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个坚实产业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