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7264|回复: 0

“走近非遗”系列之郧西七夕: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311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1798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8-20 21: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郧西七夕放河灯习俗从制作河灯到投放河中有一整套仪式

郧西七夕是流传在郧西境内汉江、天河和金钱河流域的,以七夕节为时令,以祈福乞巧为内涵,以个体或群体为组织的一种仪式性的民间风俗习惯。早在唐宋时期,郧西就产生了由天河、金钗石、织女洞等自然景观而演绎的牛郎织女七夕传说故事,也因此在郧西民间形成了世代传承的七夕习俗。2014年底,“郧西七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名录。

习俗内涵丰富贴近实际生活

郧西三面环陕,这里山高坡陡,河流密布,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生长。考古证明,自百万年前古猿人以来,人类生活轨迹在这里没有断档。汉江之畔大山大川的秦巴山地,既是孕育农耕文明的沃土,也是最能让人产生征服自然想象力的地方。

《水经注》中记载,这里自古就是神话传说之地,尤其是伴随着天河流域的自然风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由此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七夕习俗。郧西七夕习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在清同治版和1936年版《郧西县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过七夕节和相关七夕习俗的文字记载。

郧西七夕习俗,源于农耕文明,紧贴实际生活,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简繁适宜、通俗易行,富有生活性、多样性、连续性和质朴性特点。这项极富地方特色的习俗文化,既具有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和谐邻里关系、增强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现实价值,还具有丰富我国七夕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绵延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价值。

放河灯做巧食期盼美好生活

郧西较完好地存续着七夕节的传统仪式和活动。其中包括,男人们挑水“盛七水”、给黄牛带花环“贺牛生日”,妇女们“比巧工、做巧食”,姑娘们“染指甲”,老人们“观星辰”,少男少女们“葡萄树下听夜话”,一家之主“放河灯”等祈福乞巧活动。

“放河灯”是七夕习俗的主要仪式之一,它在神话传说中和牛郎织女有关。相传,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要在鹊桥相会,人们担心夜里太暗,对方不能顺利找到彼此,便在河里投放河灯,让灯顺着河流而下,照亮鹊桥,让牛郎织女的相聚时刻长一点。现在,人们在七夕这天放河灯,是表达一种美好祝愿,祈求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也希望未来的生活更加精彩美好,一年之中能够顺顺利利、健健康康。每到七夕,郧西的河面上繁星点点,五颜六色,甚是壮观。

言传身教让技艺代代相传

郧西七夕做花馍

近日,记者采访了七夕节“放河灯”非遗传承人王婷婷。王婷婷告诉记者:“放河灯习俗就是在每年的七夕开展。我从小对放河灯感兴趣,年幼时随着母亲、姐姐和邻居生活,受他们的言传身教,我对放河灯习俗从无知到熟悉。”最开始是用蜡烛、五彩纸、泡沫板等制作河灯。每次长辈们制作河灯时,王婷婷都仔细观察,牢记每个环节,以及仪式的各项操作过程。随着多年来的学习,王婷婷对这项技艺越来越熟练。

“在前几年的一次七夕放河灯活动中,天空突降大雨,工作人员和‘织女们’虽然打着伞,但全身还是湿透了。尽管如此,依然抵挡不住大家对于放河灯的热爱,‘织女们’最终还是坚持把河灯放入水中,虔诚祈祷,我很感动。”王婷婷说。

为了将这份技艺更好地传承,王婷婷开门带徒弟,其中有很多对这份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在活动中,王婷婷细心教导他们如何准备“放河灯”的工具,熟悉各个环节,并把多年来的操作经验传授给他们。

多年来的传承和习俗活动的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好奇到了解,再到积极参加“放河灯”活动,又通过他们向社会传播,知晓率越来越高。王婷婷说:“下一步,我会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七夕放河灯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