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发展程度与人口情况、地方政策、风俗习惯等上层建筑息息相关,而人口则是其中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江右移民大规模涌入
在我国宋元时期,江西与湖广地区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迁徙运动。在此过程中,移民群体遍布长江流域。据统计,唐末即开始有移民迹象,移民跨度由李唐时期一直延伸到清末,贯穿朝代之多,历史未有之。其中规模最大当以元末明初洪武年间大移民为甚。从湖北地区地方志以及家谱来看,现今湖北大部分为移民后裔,原始居民较少。综其缘由,移民的始末与地方地理条件、国家政策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从湖北地区各族家谱来看,发现迁徙民来自多个地区,江西移民尤为之甚。据统计,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约占两湖地区移民总数的90%。其中江西移民所占比重最大,为其中的九成。据曹树基先生的《中国移民史》统计,当前两湖地区70%左右的人口是江西移民后裔。在移民的迁出地内,由于明代鄂东地区紧邻江西饶州、吉安、南昌三府,此 三府为紧邻鄱阳湖,人口较多,受距离等因素影响使得鄂东地区成为湖北、湖南两地区迁徙人口最多之地。明代黄州府的黄冈县家谱中明确记载了接近九成的家族都为江右迁徙而来,地方志、各家谱中也有很多关于江右移民迁徙的记载,对此,笔者也查阅了明代麻城县部分迁徙家族族谱的本家始祖信息。如下表:
麻城县地方部分族谱中各族始迁祖信息表
始迁祖
迁出时间
迁出原因与经过发展
迁出地
李胜
明初
李胜败陈友谅于康山,助朱大胜,被赐为御史大夫,后巡抚鄂东,调训旧吏,更新建制,督垦荒泽,后奉旨举家西迁
江西饶州府余杭县瓦屑坝筷子巷
刘庆三
元末
刘庆三于元末携子刘明四迁徙至麻城中馆驿梓树畈。
江西梓溪
刘宗甫
元末明初
刘宗甫为元代进士,任麻城知县,离任后注籍城东新河朴树
江西梓溪
王必兴
明初
以文学游楚,卜居磨子山
江西豫章瓦屑坝
张显
元末
迁居黄州府黄冈县中和乡,生九子,万一至万九,万九生三子:再一、再二、再三,麻城张姓均为再三后裔。麻城张氏散居本县者原本各有宗祠,置有祀产,修有支谱至民国初年,东山五大分支开始统一祭祀五分之祖。
江西饶州府余干县瓦屑坝倪家堰
祝氏兄弟八人
洪武七年
兄弟八人于洪武七年冬由江西饶州府迁楚北,万一万二居江夏,万三居黄冈,万四居孝感,万五万六居麻城宋埠西河岸,万七万八徙居宁国府泾县。
江西饶州府
孙世昌
洪武初
由江西入籍于楚,定居麻城之南十五里朴树畈。
江西
周受六
周受七
元初
元末明初,受战争的影响,周受六与胞弟周受七自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迁入麻城地区,二人分地而居。兄居城南蕨淡山,第居县西新店。
江西饶州府鄱阳县板桥
魏理容
洪武初
原籍江西饶州府浮梁县,洪武初迁楚黄冈邑新洲,正德年间八世大锦迁麻城。
江西饶州府浮梁县
钟受
洪武初
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洪武初以军功封齐安郡,后移家此地。
江西吉安府永丰县
从上表可以看出迁徙家族大部分受战乱或者朝廷强制移民这两种因素而远离故土,大部分移民皆来源于江西瓦屑坝地区,可见瓦屑坝为移民的重要来源地。那么明代江西各家族在湖广地区迁徙区域分布又是如何呢?
江西迁入湖北各区域的人口比例图
区域方位
江西迁入外族/迁入外族族总数
比重
鄂东北
110/125
88%
鄂东南
49/63
78%
江汉平原
77/97
79%
鄂北(以随州为例)
9/11
81%
鄂西北
无明确记载
鄂西南
无明确记载
湖北全域
245/296
82.7%
从上表来看,明代整个湖北地区本土土著居民很少,大部分都是外来移民后裔。考查其原籍,发江西移民遥居榜首,湖北地区人口中有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而占据江西迁入外族比重最多的为鄂东地区,总数量达到了159族,达湖北全域移民外族的一半之多。那么迁入到黄州府的具体人口为多少呢?根据曹树基先生的《中国移民史》中介绍:“在迁入黄州府的38.8万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万”。笔者根据《湖广总志》,整理了“元、明黄州地区人口统计图”。在此仅列出黄州地区在元代、洪武初年和洪武二十六年三张表来展示黄州府的人口递增情况。如下:
元、明黄州地区人口统计表
年号(年份)
户数
口数
至正二十七年(1290)
54068
323711
洪武二十四年(1391)
94952
642160
从中可以看出,元末至正年间到洪武末年的的百余年中黄州地区的人口增长了一倍有余,可以预见移民与地方人口剧增息息相关,而黄州府在接受了数量庞大的江西移民后,人口数量迅速増长。根据黄州府各朝代的人口情况,笔者又引入了洪武二十六年湖广地区各府、卫的人口数量,以探析黄州府在湖广地区各州府中人口所占比重,列表如下:
洪武二十六年湖广行省各府及边卫人口情况表
地区
民籍
军籍
人口数量
人口占比
黄州府
74.0
3.3
77.3
15.99%
长沙府
53.7
3.0
56.7
11.73%
荆州府
42.5
5.7
48.2
9.93%
永州府
37.9
2.0
39.9
8.26%
武昌府
32.0
3.3
35.3
7.30%
衡州府
30.5
1.7
32.2
6.66%
常德府
24.3
6.0
30.3
6.27%
边六卫
20.0
10.1
30.1
6.23%
岳州府
21.8
1.7
23.5
4.86%
辰州府
18.0
3.3
21.3
4.41%
宝庆府
14.8
2.0
16.8
3.48%
施州卫
14.0
2.0
16.0
3.31%
襄阳府
8.7
3.3
12.0
2.48%
靖州府
10.0
1.7
11.7
2.42%
德安府
7.0
0.3
7.3
1.51%
汉阳府
5.0
0
5.0
1.03%
郴州
11.0
0.7
11.7
2.42%
永顺\保靖
8.0
0
8.0
1.66%
此表可以看出黄州府在湖广地区的人口数量排名首位,人口所占比重为全湖北域内的16%。而通过两张表的对比,可以发现黄州府的人口数量在短短一百二十年时间由至正二十七年的32.3万增至洪武二十四年的62.6万增直至洪武二十六年的77.3万,且远远超过了湖广行省的省会武昌府的人口数量。特别是洪武二十四年至洪武二十六年两年的时间黄州府人口增加了15万,足以体现洪武大移民对于黄州府人口增加的直接影响。
鄂东地区人口增长原因
前文谈到,江右移民大规模迁徙至鄂东地区主要由于国家强制移民所致。但要讨论鄂东地区人口增加的原因,除开当时的时代大环境之外,还必须要考虑鄂东与江右两地的特殊情况,总体来说大致有这三种原因。
首先是江西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明太祖实录》记载:“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江西经过宋元两代发展,至明初人口已居全国首位,但土地面积在全国而言则相对较小,土地的限制与人口的激增使得人均土地少之又少。人地矛盾导致江右人地矛盾十分严重,江西百姓大量涌入人口较少之地。而湖北地区的鄂东与江西接壤,距离最近,地广人稀,这使得江西移民大量移入荆湖之地,鄂东地区则成为移民目的地的首选。如下表既可以看出湖广地区与江西两省之间土地与人口之间的对比:
洪武二十六年江西、湖广人口土地统计表
湖广
江西
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53900
362232
耕地(亩)
220217575
43118601
人口
4702660
8982481
占全国土地面积比重
10.98%
4.67%
人口密度
7.77
58.37
其次是地方的战乱导致大规模移民被迫迁徙至此。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连连不止,湖广地区是元朝军队和朱元璋的主战场。在战争的摧残下,经过宋代初步发展起来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随着百姓逃亡和大量逃亡急剧减少。随着抗元斗争的节节胜利,红巾军声势大振,元军逐渐走向末路。然而祸起萧墙,红巾军内部出现分化。至正十九年(1359),陈友谅杀徐寿辉,建立汉政权。政权建立之后,陈友谅一方面继续进行反元斗争,另一方面将军事重心放在朱元璋的战争上,且将主战场由原来的鄂东地区转向江西、浙江等地。双方在三年的斗争中经过了龙湾(温州)、江州(九江)、鄱阳湖三次大战,最终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大败陈友谅。取得封建王朝统一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三年的大规模作战使江西百姓遭受兵镬,江右百姓也逐渐向江左和平地区转移。
此外不同区域所实行的不同赋税政策也是移民的重要原因。在以农业立国时期的封建时期,政府的赋税政策对地方土地的开垦程度有决定性作用。据史料记载,明初江西南昌府由于人口较多,每亩田地竟收米五斗。到了洪武末年,此地的赋税才降至三斗以下。由于黄州地区大部分为迁徙民,政府以政策诏令移民,因而在赋税上远远领先于江右地区,每亩税仅为江右地区的五分之一。据《简明中国通史》中记载:“湖多易游,土旷易给,他方之民聚焉,而江之左为甚。”可以看出江右之民大规模迁徙至江左进行土地开垦。而两地出现这种非正常税赋政策应该是政府为了开发两湖地区而鼓励移民所致。
人口增加提高了地方试子竞争水平
移民不仅对移入地的社会和文化产生直接的作用,还会影响到科举文化的质量高低。由于人口较多,地方选拔人数定额,朝廷在人口较多的州府选拔而出的人才更具有竞争力。因而在客观上,人口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了该地士子应试的竞争能力。
明代的人才教育主要以官学与私学为主。明代士子要想真正意义上参加科举考试,必须通过童试和乡试才能入围京师参加会试。童试是获得入学资格的一类选拔考试,选拔范围集中在本地州县。选拔内容包括县试、府试、岁试和科试四个阶段,读书人只有四次选拔成功后即可成为地方科举生员,才能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由于各地面积、人口规模不一,朝廷对各地生员数量也有一定规定。有明创制以来,政府于各州府固定生员数量来设立学校,《明史记载》:“府学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宣德中,定増广之额: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以此来进行初级人才的选拔。黄州府作为湖广行省人口最多的州府,至宣德年间能参与三年一次乡试的人数仅有280人,相比其他州府竞争更为激烈。
明代在乡试中采取了定额录取制度,即解额制度。它不仅决定着各省直接录取举人的人数和不同时期的规模,而且在会试中决定着各省官位份额的多寡。而影响各地的录取定额人数主要由地区经济、人口数量、文化水平等因素决定。因此南北直隶,江淮地区所招录的解额人数往往高于其他地方。湖广地区的录取人数由宣德元年(1426)的40人增至正统六年(1441)的55人,景泰七年(1455)又增至85人,也就是说明代前中期湖广地区录取人数最多的年份也仅有85人。据统计,景泰七年南北直隶所录举人人数高达135人,两地相比相差50人。足以看出黄州府在乡试中竞争激烈。
由于童试在各州县举行,湖广地区大部分州府的生员录取人数一致,因而黄州府地区的士子在参与竞争时选拔成功的生员能力更强。同理,参加乡试时,人口密度大的州府精选出来的的生员由于竞争力大,相比人口稀少的地区选拔的生员更容易中举。因而同一州府参加会试的举人数量多,中进士概率也相应提高,进而增加了本地区进士人数。
漫谈小结
在这次移民运动当中,黄州府的人口数量远超湖北地区其它七府,在人口的推动下也使得地区应试的士子相对其它州府更具有竞争力,最终在会试之时相比其他地区的举人登上皇榜的几率也更高。
参考文献:
[1]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