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伏虎山人 于 2021-8-22 13:29 编辑
十七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嘹亮的歌声,从坐落在小湖畔的一间教室里飞出,激荡得平静的湖面不时泛起阵阵涟漪。教室宽敞,明亮。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在一位青年教师指挥下正排练合唱。过几天他们就要登台演出,欢庆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了。 其实在这些合唱队员中,有好几个“超年儿童”,十六、七岁还读小学。都是因为家里穷被耽误了,直到共和国成立后才上学的。既然是小学生,就让他们补个“节”吧。 合唱队里那个站在前排中间,皮肤黝黑的少年就是胡沐仪。只见他身穿白衬衣、青长裤,胸前的红领巾艳艳的,映得黑瘦的脸庞也显得红润了。他和同学们一道敞开嗓门纵情高歌,歌唱新的时代,歌唱新的生活。神情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 这里是梦阳膏矿子弟小学,校长是胡沐仪的父亲胡德鹏。胡沐仪是一年前,从梦阳城关小学转学来的。 共和国成立后,胡德鹏参加了工作,在离家四十多里的小镇上当小学校长。土改时他家分了十来亩地,还分了些地主的浮财。那年收成不错,打了二十多石谷,加上他的工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只是金玉珍又给他添了个儿子,担子更重了,他还不能带沐仪去上学。冬天,邻村办了所农民夜校,八岁的胡沐仪也报了名。他白天放牛、帮母亲干活,晚饭后带上灯笼同他的好伙伴宝珍、腊生,还有一些更大些的孩子,到两里外的夜校去读书。这样又过了两年,胡沐仪都十岁了,金玉珍觉得再也不能耽误儿子,才答应胡德鹏带儿子去读书。 胡沐仪先是随父亲,去了梦阳城东四十里外的小镇上学。一去就读三年级。他很喜欢那小镇。那是个水陆码头,交通便利街市繁华,素有小汉口之称。谁知过了不久,胡德鹏被调到新建的梦阳膏矿,去那里开办职工业余学校。胡沐仪留在小镇无人照料,只好把他转到梦阳城关小学就读,在外婆家寄宿。这样又过了一年,外婆去世了,胡沐仪便又转到了胡德鹏主持开办的矿区职工子弟学校,才重新回到了他父亲身边。 “好,今天就练到这里。大家唱得不错,很有激情。” 说话的是胡沐仪的班主任肖老师。 肖老师名叫肖毅,梦阳城关人,曾经是胡德鹏的学生。肖毅从小聪明,且勤奋好学,胡德鹏很器重他。记得那年肖毅中学毕业考上了省艺术师范,由于家境贫寒,没钱去学校,打算放弃。胡德鹏知道后亲自找上门,把一个月的工资全都给了他。后来肖毅从省艺师毕业了,胡德鹏又亲自跑到省城,把肖毅要回了膏矿职工子弟学校。肖毅很感激他的老师,来校后主动要求担任了高年级的班主任。 肖毅这年还不到二十岁,个子不高,却生得浓眉大眼膀阔腰圆,浑身透着一股男子汉的帅气。肖毅不仅课讲得好,还能写、会画、会唱歌,在篮球场上也是主力。胡沐仪很崇拜他,全班同学也都崇敬他。 “另外,”肖老师又嘱咐道,“同学们下去后尽快把稿子交来,学校过两天就要出刊了。” “肖老师,我的稿子交了。”胡沐仪边说边往外走,却被肖老师喊住了。 “胡沐仪,你留一下!” 胡沐仪只好回转身,不解地望着他的班主任。 待同学们都离开后,肖老师才笑着对他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那幅人物素描画得很不错,学校选送到县里参加展览去了”。 “真的!“胡沐仪高兴得禁不往跳着拍了下手。 矿小虽然是初办,但条件好,师资力量也强。胡沐仪又是跟父亲住校,学习方便。不仅成绩好,还有了多种兴趣爱好。他爱看书,爱唱歌,爱拉琴。在肖老师的指导下,他对画画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是真的,”肖老师接着说,“不过,你写的这篇稿子还要好好改改。” 肖毅说着,把胡沐仪带到一张课桌前坐下,又从兜里掏出几张纸来——那是胡沐仪写的一篇征文稿:《一朵小红花》。 “立意很好。层次清楚,主题明确,表达了你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只是语言不够简练,很有些啰嗦。” 肖毅边说边把稿纸摊在桌上,逐字逐句地指点起来。他告诉胡沐仪哪些句子可以保留,哪些句子应当删去;这句话该怎么说,这个词该怎么用。边指点还边征询胡沐仪的意见,看他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胡沐仪听得浑身暖烘烘的,心里越来越亮堂。 最后,肖毅还叮嘱胡沐仪,“课外要多读点书。多读书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对提高写作水平、语言能力也很有帮助。” 当天晚上,胡沐仪根据肖老师的指点,认真修改了《一朵小红花》。两天后,这《一朵小红花》就开放在校办“六一”专刊上了,还得了个头奖。胡沐仪很感激他的班主任。(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