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指的是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东坡居士是他的号,苏东坡是北宋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同时他还是治水名人。他的作品深受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喜爱,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唐朝的诗、宋朝的词以及元朝的曲是最出色的文学。苏东坡是北宋时期文坛的领袖,他的诗词题材丰富,意境深远,是豪放派的代表人。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功在于诗词方面,他是天生的文学家。
古代写诗只能称为副业,诗人们的主业是入朝为官。古人的志向均在于朝堂,没有人是不想做官的,苏东坡也不例外。苏东坡的一生十分精彩,但是他的仕途充满坎坷,世人皆称遭贬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一、一举成名
苏东坡出生在文学之家,他的父亲是苏洵,弟弟是苏辙。苏洵痴迷于读书,喜欢与有学问的人交往,一同探讨书中的道理和人生的阅历。但是苏洵并不是从小便喜欢读书,他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努力读书。
苏洵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他依旧凭借努力和实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和苏辙的成长环境自然不会差,在父亲的熏陶之下,两人不断积累知识,逐渐进步。
两兄弟的名字有一定的寓意,寄托了父母美好的心愿,希望他们兄弟齐心,相互扶持。事实证明,苏轼一家不仅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很高的文学天赋,这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苏轼、苏洵和苏辙都是有名的文学家,拥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苏洵和苏辙在文学上的造诣远不如苏轼。三人还被人们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一家两代出现三位文豪,着实令人羡慕。
“三苏”的成名源自于一次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在文学界有绝对的话语权。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进京赶考,那年苏轼只有二十一岁,苏辙比他小两岁;这其中还发生了一场乌龙事件。
苏轼所撰写的策论获得欧阳修的赞赏,苏轼的成绩本来应该是第一,但由于欧阳修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自己的徒弟曾巩。为了避嫌欧阳修将苏轼排在第二位。欧阳修的一念之差,造成了这样不公平的事件。
后来,欧阳修为了知道文章中部分语句的含义,想要询问作者。这才发现并不是弟子的作品,于是深感懊悔。欧阳修对苏轼赞不绝口,他觉得苏轼日后必定会有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必然可以广为流传。
这件事很快传遍京城内外,欧阳修已经是宋朝文学金字塔中位列塔尖的人物,能够被他如此赞赏的人必定十分优秀。苏轼一举成名,他只要一出现新作品,就会传遍京城和其他地方。
不止是苏轼,苏洵和苏辙的文章同样备受好评。一时之间,父子三人从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变成扬名万里的文人,颇有如今明星的气概。他们的成名之路正式开启,他们得以大展拳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本应该是全家庆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却因病离世,父子三人连忙赶回家中。无奈苏轼和苏辙的科举之路被按下了暂停键,他们面对的是至亲离世的悲痛,可谓短时间内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
后来守孝期满,苏轼和苏辙继续参加考试。中间很长的时间间隔和母亲的去世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发挥,两人纷纷中举,在众考生中脱颖而出。这是必然的结果,这是迟到的荣誉,两人的仕途生涯从此开启。
二、被贬黄州
苏轼在京城为官不久,北宋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便开启了序幕。苏轼与许多师友包括欧阳修保持一致看法,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他们又无法阻止这场变法,因此纷纷请求离京任职。
苏轼曾经在许多地方任职,大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政绩最突出的当属徐州。在徐州任职期间,正巧赶上徐州爆发洪水,城墙受到巨大的冲击即将倒塌,富贵人家争相出城逃难,徐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苏轼不能坐视不理,治理水患迫在眉睫。苏轼下令不再让富民出城,并且将已经出城的富民召回,阻止全城百姓一起抗洪。同时他让士兵加入抗洪阵营,士兵们见身份尊贵的官员都亲自抗洪,自然全力以赴。
苏轼指挥全城人民修筑城墙,成功保护住徐州城。如果没有苏轼,徐州城可能就此成为一段历史。除此之外,苏轼在徐州建立苏堤和黄楼,使得徐州城景色越来越美丽,如今这些地方都成为景区供大家欣赏。
后来,苏轼为宋神宗写了一篇文章《湖州谢表》。这篇文章属于官文,但是以苏轼的才情不免为其添加个人色彩。这一点被有心之人利用,竟然翻出苏轼以前的文章,上奏说苏轼鲁莽无礼,对皇帝不忠。
苏轼因此被逮捕,有些官员认为应该处死苏轼,幸而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元老纷纷求情。再加上王安石不忍如此有才能的人被杀害,同样替他求情。苏轼得以保全性命,最终被贬到黄州,地位相当卑微。
三、再创辉煌
这无疑是苏轼一生之中最大的打击,值得庆幸的是他没有失去性命。被贬到黄州的苏轼一度心灰意冷,官职低微没有实权,难以施展抱负,前途一片迷茫。但是这反而成就了苏轼,让他的文学造诣更上一层楼。
苏轼在黄州期间心情郁闷,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这个时候唯有写词能够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苏轼将他的心情完全融入诗词。他创作出许多名作例如《赤壁赋》等,迎来了诗词方面的辉煌时期。
苏轼的文章总是富有深意,值得人们反复品味。苏轼因为被诬陷而贬谪,内心必定感慨万千。他的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他的文章越来越优秀。苏轼在黄州期间抒写的作品,收获后世一致好评,广为流传。
每次阅读苏轼的文章就像与他对话一样,意境悠远。也许一些人不喜欢苏轼,因为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他的诗词。这恰好证明了苏轼的文学造诣,文章流传千百世而不被淘汰,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藏。
回顾苏轼的一生,多次入京,又多次离京;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人们往往需要经受磨练才能浴火重生,苏轼在承受命运暴击的同时,得到了文学方面的提升,一时间不知道贬谪是好事还是坏事。
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