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重庆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60
IP属地:重庆市
|
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原创:熊春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五行的运化和六气的传输韵动,其中都有一个度。老子在《德道经》中提出:“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阐释了这个“动”和“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黄帝四经》:“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
在四经中对于这个“动”揭示得更为详细,有利于我们对五运六气的宏观把握,可以提纲挈领、居高临下地掌握如何去理解。这段话是从人类社会中人的这个生和动以及有事、有害的角度,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如果脱离了天地自然的法则和秩序,那就会存在问题。
比如,“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就是说生会产生害,为什么生会有害呢?是因为有欲望,有不知足掺杂在里面,就不可能像天地那样不自生,而只有施予,不断释放能量。人有了私,有了欲,有了私心,就会贪而不知足。有了欲望就有贪求,在这样的基础上,必然会生有害。这一生,必然有动,起心动念,这个生,皆有害;这个动,皆有害。
“曰不时”,不符合五运六气的时间和空间,脱离了这个信德信仪,就是不识时务,这个时间、空间就背叛了这个度和数。
“动有事”,肯定就要产生事物、事项,就要有为。这个事,是有相境当中的事;这个事,由于背离了五运六气,背叛了度数信,难与天地自然法则秩序的五运六气相称、相符,并且又不知道如何运用五运六气来处理事物,所以也就会“事有害”。
目前,五运六气这个理论和方法,人们仅仅只是局限在中医学里面应用,这是最大的浪费!道德根文化真正复兴之时,这个五运六气学说必将会运用到治理的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只是医学方面,它们应当是地球人类应当共同恪守的诚信法则和秩序。
“天定二以建八正,则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
我们在明三定二的基础上,将八正确立以后,就会实现“四时有度,动静有立,而外内有处”。这个时候的动和静,就能够主动去符合天地自然规律中的五运六气的动态法则了。
“人主者,天地之稽也,号令之所出也,司民之命也。不天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不顺四时之度而民疾。不处外内之位,不应动静之化,则事窘于内而举窘于外。八正皆失,与天地离。天天则得其神,重地则得其根。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则事得于内而举得于外。八正不失,则与天地总矣。”
“人主者”,既包括了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也包括社会上古代就是指皇帝。“天地之稽也”,“稽”指法则秩序,要执行自然的法则秩序。这段经文论述得非常精练。
“天天”,是古代“乾”字的一种转译,就是说,治人事天要达到一种乾阳的状态,就能够得其神。“重地”,重视这个坤地,那就把握住根了。顺应四时之度,则民不有疾。“处外内之位,应动静之化”,这个“内外”,就如同刚才讲的形之于内和不形之于内,那也就是用之于自己,而不仅仅是用之于外。这个内,谓之把握运用,要同时把握住内外一体,才能够完整地应动静之化。这样,“动有事”的这个事才不会有害。所以,这个八正不失的话,那肯定就与天地五运六气的这个总规律相关的情况吻合了。所以,《黄帝四经》里面还提出了“六柄”这个方**。
怎样才能实现对五运六气动态法则的准确把握呢?那就是《黄帝四经》中提到的方**,即“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动,四曰专,五曰变,六曰化。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动则能破强兴弱,专则不失是非之分,变则伐死养生,化则能明德除害。六柄备则王矣”。
配图:玉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