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中部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国企数量众多,民营企业相对较少,加上为省城所在地,市场观念弱、行政色彩浓、历史包袱重,营商环境差,经济活力不足,加上地处内陆,进出口交通费用高昂,在长三角、山东一带颇为盛行的对外出口产业,珠三角一带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应用产业,在武汉缺乏规模优势成本优势,形不成气候。 武汉也一直在努力,在前进,但最终发展起来的都是基建、交通、能源、机械制造等周期长、见效慢、利润低的产业,而且这类产业很多城市都可以布局,一旦有竞争对手,很容易失去市场。如三十年前武汉就布局光谷高科技产业,现在才强差人意,二十年前武汉建设东风汽车城,如今风头不再。近十年房地产风生水起,大江大湖大武汉,但不可持续。 其实武汉这种城市,还是应当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技术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对内交通优势,提前谋划,长期布局,重点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的高科技产业、关键性产业或龙头型产业,搞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大国重器”。如合肥市扶持京东方的面板产业,扶持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现逆风增长。合肥高校很少,产业底子薄,有此成就,关键在眼光。 那么接下来十年二十年,今后产业发展方向在哪里,怎样提前布局,大家都在探索。马斯克说是星辰大海,搞无人驾驶、星链计划,以美式的星空互联PK中国的万物互联。其实,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安全发展,作为英雄城市的武汉大有可为,也必须作为。所以武汉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后发优势,利用现有装备、能源、制造业等基础,一方面抓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交通(无人车无人船等)、无人车间等智能制造产业,同时针对日益迫近的气候危机给传统经济社会造成威胁实际,大力发展航天产业,与国内信息产业和军民两用产业形成互补,实现万物实时互联,遇灾快速反应,保证经济安全、城市安全和国防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