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街一巷关民生,一点一滴皆文明。背街小巷是离百姓最近的连心路,更是关乎市民日常出行的民生路。近来,市城管执法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真抓实干践行初心和使命,将背街小巷打造成为既具有现代化城市功能又能彰显城市文明程度的前沿阵地。
9月18日上午,市城管执法委组织开展第三十九次市容和环境卫生拉练检查,继续聚焦背街小巷整治进展情况,现场查看文峰路、魏街、延年路、红卫花园路等背街小巷并召开专题会。委党委成员、副县级干部、委属单位负责人、包保路段第一责任人参加。
在随后召开的专题会上,委党委书记、主任朱冬明就如何持之以恒抓好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强调:
用力改善硬件
修复完善市政设施。道路坑洼、破损、裂缝,破损的人行道、排水管网要及时修复完善,杂乱的线缆杆箱要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围挡要规范整洁,要设置完工时限、警示标志;损坏的路灯要督促路灯局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外观整洁、功能良好。
挖掘提升停车能力。背街小巷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具有很强的治堵保畅能力。要把背街小巷的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充分利用起来,改造成停车泊位,进一步增强背街小巷停车能力。
全力推进植绿补绿。要见缝插针植绿,背街小巷房前屋后的裸露土地,要植草覆盖;要及时补绿,对行道树缺株问题要全面排查,有计划的组织补植,提倡一条街一个绿化特色;要发动群众增绿,背街小巷居民自发种植花草不能实行全面取缔一刀切,要明确标准,制定规范,引导群众力量参与到增花添彩行动中来。
用心改进服务
丰富服务内涵。要积极宣传城市管理工作政策法规,主动宣传广告店招设置、出店占道经营管理、噪音油烟控制、垃圾分类等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城市管理工作相关要求;更要积极推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城市创建等文明风尚,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完善服务机制。要形成工作合力,包保第一责任人要对治理工作负总体责任,各大队分管负责同志和路段包保人员要切实挑起担子,把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落实好;要探索实行“街长制”“路长制”,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背街小巷治理责任体系;要建立和街道社区及辖区内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常态化联络机制,强化互动互助,推动辖区内的问题共商共管共决,实现互利共赢。
提升服务质效。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标准,把背街小巷整治作为建设服务城管品牌的重要抓手,当成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各个问题的整改落实,坚决做到问题整治不到位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切实把服务工作做到实处,做到群众心里。
用情改善品质
背街小巷治理有三个层次,各路段包保负责同志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好定位、明确方向、科学施策。
干净整洁安全有序。要把街道扫干净,把出店占道、静态停车问题规范好,确保公共市政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存在安全隐患,让居民和商户生活经营舒心省心。
一街一品、一街一景。在干净整洁安全有序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每条街都有耳熟能详的标志性景点,争取建设成热门打卡地。
富有生活气息、蕴含文化特色、保留乡愁记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背街小巷既具人间烟火气,又是文化传承地,还是记录时间的载体,在整治过程中要修旧如旧、顺势而为,让老街重现古城历史风韵,让背街小巷成为黄州的文化地标。
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赵浚锋主持会议并指出:
小巷要躬身。各单位、包保第一责任人要闻令而动,前往一线,直奔现场,要通过城市“阅读”实现思想升华,做到路在心中、心在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用脚步丈量民生路。
小巷要瘦身。在一线掌握情况,充分作好前期调研工作,以居民需求意见为导向,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织补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空间、保护传统风貌;在一线解决问题,立足岗位职能和群众需要,以问题清单的形式,逐个落实整改并销号;在一线落实责任,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厘清并明确各单位管理职责,形成合力,确保“有人管事、能管成事”。
小巷要化身。要契合周边环境,在兼顾居民生活需求和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重点改造提升背街小巷的基本功能和人文内涵抓住地域特色,提炼历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特征的背街小巷。
会上,背街小巷整治成效明显的红卫花园路、延年路包保第一责任人作经验交流。
徐航:有脑力,提高思想认识,以“为民办实事”为切口,增强能力;有眼力,善于发现问题;有脚力,徒步查、反复查、全面查;有合力,得到改变得益于属地大队和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一步,要硬措施,下力气,一步一个脚印,把问题整改到位,争取变化更大,成效更大。
潘虹:根据背街小巷市容和环境卫生标准开展日常巡查工作,联合赤壁大队、环卫中心、园林中心、环卫中心、市政设施中心、停车大队等责任单位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初步对死树进行移除,对牛皮癣广告进行铲除,倾倒卫生垃圾,整理剪掉废弃电线、对违停车辆进行提醒提示等解决市容环境相关问题。接下来,将逐条对照整治标准,联合相关责任单位、社区开展整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