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697|回复: 0

历史回顾!在黄州的苏东坡到底在想什么?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9238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少校

Rank: 8Rank: 8

积分
15092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发表于 湖北省咸宁市 2021-9-29 10: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宗五年,深秋,黄州。苏轼被贬到此已三年。



三年前,开封府御史台里的柏树上飞起成群的乌鸦,遮天蔽日,吵得朝堂一地鸡毛。变法的王安石,守旧的司马光,青衣学士们纷纷站队,两边剑拔弩张。正是这敏感的时候,四十三岁的湖州知州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谢表》,在其中毫无政治觉悟地写下了一系列敏感的字句,而后理所当然地被政敌抓住痛脚,一顿上纲上线,入狱整整一百零三日,牵连无数人,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有名的“乌台诗案”。最后的最后,便是湖州少了一位天真的知州,黄州却多了一位满腹委屈、失意潦倒的团练副使。



造化弄人。


读书人都是自信的,但也是脆弱的。自信的是他们天资卓越又努力拼命,这才能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脆弱的是他们读书只为治国齐家平天下,如果剥夺了他们这个理想,他们便什么都不是。对于苏轼来说,入狱和嘲笑的伤害都远远不及被剔除出朝堂核心的疼痛,因为从那一刻开始,他的梦,碎了。雪上加霜的是文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他们喜欢把伤痛都藏在心里。



于是我们看到,黄州的苏团练,天天种菜补贴家用,自号东坡居士,有事没事就跑去临近黄州的赤壁旅游,先后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作品还特别沉郁雄浑,丝毫不见颓废之气。



直到有一天,他喝醉了。


“夜饮东坡醉复醒”。这天晚上,苏轼一个人在自己那小菜园喝酒,先别管为啥喝,反正就着小菜,吹着小风,肯定是难得的惬意。北宋的酒,口感好度数低,人易醉也易醒,所以宋人大多狂饮滥喝,没什么心理压力。到这苏轼这也一样,他喝醉了,然后又醒了,接着喝,然后又醉了,这样反复两三次,他终于想起来要回家了。



“归来仿佛三更”。这次可是真的喝多了,敲更的人早已不见踪影,苏轼只迷迷糊糊记得自己大概听到了三声更声,那便就是三更吧,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



“家童鼻息已雷鸣”。宋朝的时候,大门内侧通常有一个偏房,是应门家童平时睡觉的地方。这种家童通常是家里地位最低的,且不说账房管家,连丫鬟他都比不过——毕竟,丫鬟还能做些端茶送水的娇贵事,家童却只能做些劈柴担水的粗活。理所当然,半夜给老爷开门的这种苦差事自然也成了家童的份内。但苏家这家童也着实可爱,老爷没等到,反而把自己给等睡着了。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看来这家童睡眠质量是相当好,苏老爷如此敲门也没有把他惊醒。无奈之下,醉醺醺的苏轼只好杵着拐杖靠在门边,想缓缓神,也正是这时候,磅礴的江声骤然而起,碎玉乱马入耳中。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有一种事物一直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因为太习以为常,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存在。比如呼吸、比如眨眼。他们是如此普通,普通到我们可以忽略;他们是如此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我们注意到他们,就会诧异于自己怎么这才发现。



在人生的某一刻,我们会突然注意到某件习以为常的事物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关于存在主义的思辨,而后,灵魂会得到洗礼,我们生命的厚度与广度都会得到质的提高。哲人称这一时刻为“灵魂之时”,伟大的人或早或晚,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个夜晚。



苏轼突然听到了江声,这习以为常的声音被他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这又引发了他更多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一把钥匙,把他带到了专属于自己的大门之前——我的人生,到此刻为止,经历了什么?此刻之后,我又该往何处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醉复醒》的上片,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失意文人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情貌,然后问出了那个问题。紧接着到来的下片,我们就能看到这个瞬间之后,苏轼究竟得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体验,以及,他的答案。苏轼醉酒后于半夜站在自家门前,听江声袭来,心有所感。



黄州为今天的湖北黄冈市,所临之江为长江。相比黄河来说,长江之水相对平稳,难有奔腾之声,更何况湖北为长江下游,江水平阔,更显江声清幽。



如此清幽的江声,到底给了苏轼怎样的明悟呢?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庄子·知北游》里说“汝生非汝有也”;《庄子·庚桑楚》里说:“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的这两句便是苏轼“长恨...”这两句的出处了。



庄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的生命并不是你完全拥有的,常被世事裹挟,让你不得快乐;给你身体,让你生下来,并不是为了让你思虑重重的。



庄子嘛,是我国早期极为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他的“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大家都震惊的他丰富的想象力,殊不知这只是庄子用来举例的一个意向。这句的核心意义,是试图向大家解释,你给自己设定边界和定下规矩是毫无意义的,就比如你知道所有东西的大小尺寸,但总有像鲲、鹏这样的超出你想象的庞然大物,一再的、不断地突破你的想象。



庄子认为,这是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住了你的思想,让你不快乐。



基于此,他又在知北游和庚桑楚里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你这么不快乐有什么意义呢?你作为一个人生下来难道是为了快乐的吗?



仔细想想,庄子的观点是不是很像现在的鸡汤?但就因为他这些鸡汤熬的太早,熬的太好,以至于让后世万代的文人们一旦受到打击和委屈就往他老人家怀里钻——庄子,是中国所有文人的精神港湾。



从魏晋的清谈到苏轼的忿忿,古往今来所有文人自有一股破罐破摔的底色——我玩不起,那我就不玩了!庄子说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经过自怨自艾后,苏轼突然平静了。他走进了自己的门,明白了自己过去经历了什么,然后在屋内为自己开了扇窗,开始想自己今后要干嘛。



正是在承前启后的关口,苏轼转头看向那江水——注意,之前是听。这次,是看。



他看见大江被夜风吹皱,如同光滑绸缎表面的褶皱一样连绵起伏。而风平浪静之后,大江显得平静动人,就连那些褶皱都平复了下去。



于是苏轼悟了,褶皱便是自己此时此刻的烦恼,大江便是自己此时此刻的人生。



风停则皱消。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们说,每个人解决的烦恼是不一样的,有些人通过吃,有些通过睡。文人嘛,总归要浪漫一点,苏轼想的是什么呢,他想的是什么都不要了,要驾一小舟,去那江海之间。



至此,苏轼在这次酒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思考,产生了“江海寄余生”这一宏大的梦想。全诗在这里得到了主题升华,完成了逻辑闭环。



但常理上,这是不现实的。小舟无法在江海上长飘,而在江海上你也无法正常的生活,吃喝拉撒,无一不忧心。这一点,千年后的鲁滨逊同志已经告诉我们了,但此时此刻,苏轼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在意境上,这是最美的。



柳宗元曾写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和苏轼此时此刻的心境最为契合。逃离,逃离一切,天地间只有我就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



但事实上,人真的能逃离吗?


元丰八年,苏轼以礼部郎中的身份被召回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重新回到了权力核心之中。



是的,朝廷一召唤,他就去了,没有在江海之中寄予一丝一毫的余生。



再之后,他又觉得王安石集团的守旧不妥,再次上书抨击,于是又被贬斥。



人生兜兜转转,并没有因为元丰五年那个夜晚得到任何的改变。



至此,我们终于知道,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想的仅仅是一份解脱,其背后是文人的自怨自艾,对当下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仅此而已。



但,这仍然不影响其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毕竟,文人代代有,他们也会受到打击,也会自怨自艾,也会在喝醉回来的夜晚无所适从。



这个时候,他们会想起那条江,那个站在江边的郁郁不得志的人。于是,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会感觉有人与自己在一起。

至少,在那一时刻,他们能得到某种安慰。



这也就够了。
Screenshot_2021-09-29-10-18-55-367_com.ss.android.article.news.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