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1
少尉
 
- 积分
- 1731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散文《贴秋膘》
柯胜英
过去,讲究对孩子贴秋膘。
熬过苦夏,孩子个个面黄饥瘦。那年代,每家都是靠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大家人,一到秋季,就是再穷,各家也要弄点荤菜肉汤给孩子补一补。
我们这条巷子里,住的都是些本分勤快的人家,有当搬运的,做木匠的,送煤球的等等。入秋后,这些大人就四处求情,从外面弄回一些加工活,趁孩子不上学的时间,让他们干些零活,赚点外快,用来补贴家用。
有个街坊神通广大,接了一单火柴厂做火柴盒的生意,他拖回一车材料,分给各家去做,顿时,整条巷子热闹起来,大人孩子喜笑颜开。
一大早,各家都在门前摆个方桌,桌上堆满一捆捆的簿木片和有图案的火花贴纸。孩子们围着桌子,比赛看谁做得多。
粘火柴盒看似轻松,但男孩子总是做不过女孩。女孩手巧,且有耐心,在桌子上一边把薄木片按压纹折成小方盒,一边涂上浆糊,然后在盒子表面粘上火花图案,做成的火柴盒方方正正,码放在竹床上。
男孩贪玩,手里拿着浆糊刷子,眼睛却盯着旁边打弹珠的孩子,做出的盒子歪七扭八,少不了被大人一顿喝斥。大人放出话,不粘满一百个盒子,休想去玩。孩子们就开始动脑筋了,他们把印有西游记图案的火花带到学校,逗引同学,只到同学答应帮他粘盒子,他才肯送火花。
那时候,孩子们打弹珠输赢是火花,一时间,做火柴盒的同学成了抢手货,都愿意去给他帮忙,能得到几张火花。
做的火柴盒多,赚的钱自然多,月底领到加工钱,巷子里的大人一窝蜂拥去菜场,将肉案子上的猪下水一扫而光。
第二天,各家开始忙碌,熬心肺汤的,煮猪脚的,最好吃的要数猪大肠灌糯米,煨出来的汤,又白又滑又养人。一条巷子弥漫在“好吃,好香”的赞美声中。
有肉吃,有汤喝,又可以集攒火花,孩子们自然不再去四处闯祸了,都乐意在家里粘火柴盒。闲下来的孩子,就往有活做的家里蹭,说是来帮忙粘盒子,实际上是想听大孩子讲西游记的故事,如果运气好,赶上这家煨了汤,主人会添一碗,给帮忙的孩子,这孩子也不用讲客气,端起碗,呼啦啦,吃得汗流浃背。
慢慢地巷子里的孩子脸上泛出红晕,小脸圆鼓起来。
外人见了,一个劲儿夸道:瞧这些孩子秋膘贴得好哟。没夸到的是,孩子们潜移默化地热爱了劳动,珍惜了生活。
作者简介:去非洲看霜。一日三餐酒,江湖人称“酒麻懵”。
在《精神文明报》《中国水运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内蒙古日报》《联合日报》《广州日报》《辽沈晚报》《金陵晚报》《楚天都市报》《海华都市报》等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微信公众号:柯sir随笔。希望您能关注捧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