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结果出炉,全国共183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入选。其中,湖北8地入选,我市占两席,分别为红安县(红安绣活)和黄梅县(黄梅戏)。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文化惠民项目,自1987年起开展评审命名和建设工作,每三年重新评选一次,已成为推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项目。 此次入选的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传统刺绣活动的简称,始于汉,盛于明清,是广大乡村民众传情达意的重要媒介,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起源于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庆,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改革创新中新生,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萍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创建国家、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繁荣公共文化事业、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让民间文化艺术“活”起来,让民间文化资源“走”出来,打造了一批黄冈特色文化名片。 王萍介绍,黄梅县大力开展乡村艺术普及活动,全县400多个村(社区)都搭建有一个戏台,还筹资1000万元设立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用于黄梅戏艺术传承发展。红安县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研发,衍生出红安大布系列时尚产品,探索出“非遗工坊+传承人+农户”的扶贫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红安绣活和红安大布就业扶贫工坊,2021年上半年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参与从业人员数万人。我市还通过在主要旅游景区设立非遗项目传习所、工匠学校,打造了一批集非遗传承、旅游、研学于一体的新的旅游景点。同时,以“学校+专业院团”的模式培养地方戏曲专业人才,构建了以黄梅戏艺术节、鄂东民歌大赛为龙头,以县乡村各类文化旅游节、文化节、民俗节会、村歌大赛为支撑的民间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责任编辑:白楚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