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是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家人成长的鸟巢,心灵和身体的落脚点,家人为它注入的情感不是用简单的话语能表达尽的。6月3日,我突然接到同事的邀请,一起到李庙去,一位退休老师想把自家的老屋献给县里,请县里文物部门派一位专家看看,我们也一起去考察一下。我听到这里,就觉得这位老师了不起。我在南漳境内看过许多的老屋(古民居),它们的主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使老屋长年无人居住或无人看护而破败甚至倒塌,或是被文物贩子把值钱的老物件拆走了,让人心痛。典型的是薛坪漳河源下场的陈家老屋、肖堰观音堂的林家老屋、板桥雷坪的焦家湾老屋等,这些老屋的建筑都是荆山风格的徽派建筑,又各具特色,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到现在消失的消失,破败的破败,令人惋惜不已,又无能为力。我认为它们的主人也想保存下它们,才没有出售或送给别人,希望有一天自己发了财好回来修缮一下,或是年老叶落归根改造了自己住,但都事与愿违。
去李庙的路上,儒雅的郑如国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家老屋的历史和特色,语气中带有的自豪感让人羡慕。
“老屋有一百二十八年了,是清朝光绪十七年,由我们郑家先祖郑文秀修造的。
门外檐廊东西两侧墙脚镶嵌有奠基石。上面刻有建房的时间和我们老祖先的名字。
我们先祖搬到堰沟村的郑家湾,盖的是明三暗五共三层的夯土房子,房间的隔断都是夯土墙。那时候盖夯土房子比盖木房、石头房子都值钱呢!还要跟地保们请示、送礼才准许你盖。”
“要是说一般的土墙房子也就不用跟你们说了,我们的老屋,当年用的土是从山上取的白山土,晒干砸碎用筛子筛过了的细土,而且和土用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米汤水。打墙板是特制1尺1高的。那墙打得个结实,到现在想往墙上钉个钉子都不容易,钉子都钉得弯。房子用的梁、檩子、椽子等所有木料是清一色的花梨木,砍下来的木料放到水里刹(浸泡)过六月,然后取出晾干了做成材料,这样不变形、不长虫。厅屋的地面铺的是灰地砖,一般人家哪用得起!
还有,我们老屋的规格与众不同,比一般的要大。比如堂屋,一般人家是1丈宽的开间,1丈8的进深(包括墙脚),而我们的堂屋开间净宽1丈2尺(4米),进深2丈4还不包括墙脚。”
听了郑老师的介绍,我心里感叹道:这房子简直是低调奢华啊! “为什么想到要把老屋献出去呢?”我问。 “我7年前都退休了,三年前把家也搬出了李庙。娃儿们在外成家立业,老屋长年空着。以前我每年回老屋住几天,把满到里收拾一下。现在纪大了,不会开车,回去一趟不容易。有年把没回去看了。今年春节期间,儿子和女婿因为疫情都没回来,他们商量,打电话要我问问县文物部门我们的老屋有没有价值,想把老屋捐给县里,要是实在没有保留的价值,也只好顺其自然了。”
同在车上的县文物专家说,南漳县为自己盖房子建奠基石留下文字的可是很少见的。而这种把夯土建筑做到极致的也极少听说。
到郑家湾的路是从李庙镇高山之上杨柳的西侧岔路向西北的堰沟村方向延伸,从水泥路到石子路,只有一车宽。在摇晃和颠簸中到达郑家湾,从南漳到郑家湾我们居然用了一个多小时间。
上一个小山坡,眼前的郑家老屋在几户人家房子的环拥中,外表看上去很普通的荆山民居,西面山墙有几处漏雨浸泡冲刷的沟道,屋檐有一处椽子和瓦塌陷下来,屋前的院子被邻居开发成了菜园。
郑老师领我们观看檐廊东西两边的奠基石,两块相对,有约50厘米高,30几厘米宽,青灰色的石面上雕刻有吉祥的纹饰,其中一块的上部中央是大“福”字,在“福”字的两侧刻有“光绪十七年”“郑文秀修造”,另一块的上部中央是大“禄”字,在“禄”字的两侧刻有“岁次辛卯年”“季春月吉日”。
走进老屋大门,才知道堂屋比一般人家要大得多,老式农具和家具靠墙排放在里面。由于屋内的空间大,而老屋的缕花木窗小,再加上老屋墙面和木楼板都熏成了黑色,屋里光线显得十分阴暗。 郑老师是个有心人,家里至今保存着他奶奶和母亲陪嫁带来的木柜,堂屋里长长的神案等时间长久的家具。郑老师说,家里值钱的,能带走的我都带走了。这些没法带走的只好放在这里了。 有几间房子因为瓦落雨漏,把墙面、木板和家具泡坏,十分可惜。郑老师说要想维修好老屋得几万块钱,修好了没人住,还不如不修。 县文物专家认真查看了老屋,他说,这种荆山风格和一百多年历史的民居在我们南漳比较多,这座老屋有它的特殊性。现在我们县里文物保护方面的工作任务很重,资金又极为有限。即使修好了,谁来管,后续的费用从哪儿来?怎么发挥它的文物价值呢?听说这附近还有其它老屋,看跟镇里建议,利用振兴乡村建设,或申报传统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对这些老屋进行连片保护利用。
同行的李庙镇干部说,现在村里的人外出打工或搬迁走了很多,想要开发和保护这些老屋,说实在的,村里没有人力,镇里也没财力,只有朝申报传统古村落这个方向努力。
我听了心里十分无奈,我想郑老师心里也是无奈和不舍的,但还是要感谢郑老师的无私和对县文物部门的信任。
我喜欢民间文化,接触到一些老屋,如板桥的冯家湾冯氏民居,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在公路边上,是民国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冯哲夫的故居,现得到了彻底修缮维护。东巩镇麻城河是传统古村落,它的秦家老屋和李家老屋由村民们集中进行了修缮,又焕发了生机,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亮点。东巩镇口泉村田家屋场的田家湾民居,是2008年纳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是如今无人管理,荒芜的庭院杂草丛生,木构件朽坏,屋顶黑瓦残破漏光,让人心生凄凉。它虽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现实的命运竟然也跟郑家老屋一般。我想老屋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一样的,不仅要看老屋盖在哪儿,要靠老屋主人自身的努力,还要看机遇是不是关照到了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