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6017|回复: 6

[吴风楚韵] 方言很有味 | 油端子 — 岁月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复制链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发表于 中国 2021-11-30 19:09: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很有味 | 油端子 — 岁月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黄梅话:油粑

“油端子”的记忆

油端子是江浙沪等地的休闲特色小吃。往年一入冬季,江南古城街头必定会出现售卖萝卜丝油端子的摊点,随处可闻到令人垂涎的油炸油端子的一缕芳香。



油端子是家乡老镇江人的习惯称呼,外地则叫“油墩子” 或“油墩儿”,是一种将调稀的面糊倒入白铁皮模子里,加入馅料,再覆以面糊入油锅煎炸的食品。由于属油炸点心,外面表皮呈黄褐色,外脆里嫩,吃起来香脆有味,老少皆宜,因此是儿时抹不去的舌尖记忆。

油端子分为素馅和荤馅两种,素馅的用白萝卜丝加葱末调味,称萝卜丝油端子;甜味的则用赤豆沙馅调味,称豆沙油端子。荤馅是用鲜肉末加葱末调味,称鲜肉油端子。为了识别,通常在油端子的铁皮模子上加以区分。萝卜丝油端子做成椭圆形,豆沙油端子做成圆形,鲜肉油端子则做成梅花瓣状。





提起油端子,古城镇江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镇江,听说南山风景优美,便独自微服出游,见一寺庙古朴清幽,遂前往拜谒。此时他正饥肠辘辘,便向方丈要吃的。可寺中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哪有什么美食供奉?方丈急中生智,用现成的面粉裹了萝卜丝葱末,加了些盐调味,揉成扁圆形后油氽,请乾隆品尝。乾隆吃后大加赞赏,便问方丈“此物何名”。方丈竟无以言对。乾隆见此用盘子端来的油炸物圆溜溜、扁塌塌、黄澄澄、油光光、香喷喷的,便说道:“干脆叫油端子吧。”于是,这一美食就传遍江南,并一直传承到了现在。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初冬季节,镇江城里的五条街、南门大街、四牌楼一带路边以及镇师附小、五条街小学等校门口或者一些浴室前,都能遇见大嫂、老太太或是老年夫妇们守着炸萝卜丝油端子的摊子。他们腰系围裙,煤球炉上支一口油锅,锅边设有一个滤油网,熟练地往白铁皮模子里舀上一勺面糊,加入些许调好味的葱拌萝卜丝,再舀一勺面糊覆盖,放入油锅中煎炸。待模子里的油端子基本成形后,提起来倒转在锅边轻轻一敲,模子里 油端子底朝天一翻身滑入锅中,烧热了的菜籽油一遇到未成熟的油端子, 便发出“滋滋拉拉”的声响,倾刻间满街弥漫着油端子的芬芳。





不一会儿,油端子慢慢变成金黄色漂浮在油面上,把炸好的油端子夹到滤网上控油,个个金黄油亮,香气四溢。为了加快制作 油端子 的速度,他们通常使用二三个模子轮流炸制。现出锅的油端子不能马上入口,不然会烫着嘴,要冷却一下再吃。咬一口,外脆里嫩,油滋滋、香喷喷的,油而不膩,萝卜的香浓味道及葱花油炸后的香味儿,霎时充盈着整个口腔,令人回味无穷。但油端子也不宜冷吃,过冷了则僵硬,韵味全无。

昔日,油端子最受小学生们青睐。下午放学,很少有家庭作业。于是,口袋里掏二分钱零钱,随即在校门前的油端子摊点上买一个油端子当街吃。吃了袖子一抹,打石球、捉迷藏,随意玩耍,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记得,那时副食品匮乏,经济不宽裕,肚中油水不多,但家中很少在街头摊点购买油端子品尝,想吃时都是老伴动手炸制。老伴年轻时在单位从事技术活,有一手制作模具的好手艺。她利用废旧的罐头盒做了个炸制油端子的模子,模子有2厘米高,长约8厘米,宽约5厘米,呈椭圆形,上口稍大些,便于脫模,上面还安装了把手。自从有了自制的模子,在家里炸制油端子方便多了,只要买些食材,随时可解家中两个孩童的馋虫,周围邻居也可尝尝鲜。

刚开始炸制的时候,油端子的面老黏在模子里,倒不出来。后来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做油端子的模子要干净,需将模子在油锅里先预热一下,还要留点儿油在里头才能放面糊,控制好油温,这样才容易脱模成形。后来炸制的萝卜丝油端子不比街上售卖的差,既漂亮,又美味可口,无论小孩大人都爱吃。



油端子是大众化小吃,不仅价廉物美,而且油端子里的萝卜营养也十分丰富,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钾、硒、镁、铁等矿物质,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此外,萝卜中所含的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吞噬癌细胞。所含的淀粉酶、苷酶、氧化酶、辅酶、尼克酸等多种活性物质,能分解致癌的亚硝酸胺,具有防癌作用。



风风雨雨几十年,油端子这种几近卑微的摊头食点从未靠吆喝售卖,一直以来就是以其香引来洞中仙,让众食客既解了馋,也果了腹。然而,近年来随着一座座高楼平地而起,古城的一些特色小吃摊点也就慢慢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记忆。

媒体来源:人民微看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123

2万

主题

60万

帖子

7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人在天涯ξ灵气袭人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776252

东湖元老勋章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21-12-1 02: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吃过。  
活着应该快乐,因为你会死很久。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如果你涉世未深,我会陪你看遍世间繁华;如果你历尽沧桑,我会带你坐十遍木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1-12-1 07:06: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平的零食小贩 | 梁实秋

吃货福音
10-27

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北平人馋。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美味当前,固然馋涎欲滴,即使闲来无事,馋虫亦在咽喉中抓挠,迫切地需要一点什么以膏馋吻。三餐时固然希望青粱罗列,任我下箸,三餐以外的时间也一样的想馋嚼,以锻炼其咀嚼筋。看鹭鸶的长颈都有一点羡慕,因为颈长可能享受更多的徐徐下咽之感,此谓之馋,馋字在外国语中无适当的字可以代替,所以讲到馋,真“不足为外人道”。有人说北平人之所以特别馋,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弟子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各式各样的零食小贩便应运而生,自晨至夜逡巡于大街小巷之中。

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平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现在让我就记忆所及,细细数说。


首先让我提起“豆汁”。绿豆渣发酵后煮成稀汤,是为豆汁,淡草绿色而又微黄,味酸而又带一点霉味,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反而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但一出城则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没有喝豆汁的。外省人居住北平二三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其次是“灌肠”。后门桥头那一家的大灌肠,是真的猪肠做的,遐迩驰名,但嫌油腻。小贩的灌肠虽有肠之名实则并非是肠,仅具肠形,一条条的以芡粉为主所做成的橛子,切成不规则形的小片,放在平底大油锅上煎炸,炸得焦焦的,蘸蒜盐汁吃。据说那油不是普通油,是从作坊里从马肉等熬出来的油,所以有这一种怪味。单闻那种油味,能把人恶心死,但炸出来的灌肠,喷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1-12-1 07:1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下午起有沿街叫卖“面筋哟!”者,你喊他时须喊“卖熏鱼儿的!”他来到你们门口打开他的背盒由你检选时却主要的是猪头肉。除猪头肉的脸子、双皮、口条之外还有脑子、肝、肠、苦肠、心头、蹄筋等等,外带着别有风味的干硬火烧。刀口上手艺非凡,从夹板缝里抽出一把飞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薄如纸,塞在那火烧里食之,熏味扑鼻!这种卤味好像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煨煮熏制中有特殊的风味。离开北平便尝不到。

薄暮后有叫卖羊头肉者,这是回教徒的生意,刀板器皿刷洗得一尘不染,切羊脸子是他的拿手,切得真薄,从一只牛角里洒出一些特制的胡盐,北平的羊好,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也有推着车子卖“烧羊脖子烧羊肉”的。烧羊肉是经过煮和炸两道手续的,除肉之外还有肚子和卤汤。在夏天佐以黄瓜大蒜是最好的下面之物。推车卖的不及街上羊肉铺所发售的,但慰情聊胜于无。

北平的“豆腐脑”,异于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软嫩豆腐,上面浇一勺卤,再加蒜泥。

“老豆腐”另是一种东西,是把豆腐煮出了蜂窠,加芝麻酱韭菜末辣椒等佐料,热乎乎的连吃带喝亦颇有味。


北平人做“烫面饺”不算一回事,真是举重若轻叱咤立办,你喊三十饺子,不大的工夫就给你端上来了,一个个包得细长齐整又俊又俏。

斜尖的炸豆腐,在花椒盐水里煮得泡泡的,有时再羼进几个粉丝做的炸丸子,放进一点辣椒酱,也算是一味很普通的零食。

馄饨何处无之?北平挑担卖馄饨的却有他的特点,馄饨本身没有什么异样,由筷子头拨一点肉馅往三角皮子上一抹就是一个馄饨,特殊的是那一锅肉骨头熬的汤别有滋味,谁家里也不会把那么多的烂骨头煮那么久。

一清早卖点心的很多,最普通的是烧饼油鬼。北平的烧饼主要的有四种,芝麻酱烧饼、螺丝转、马蹄、驴蹄,各有千秋。芝麻酱烧饼,外省仿造者都不像样,不是太薄就是太厚,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总是不够标准。螺丝转儿最好是和“甜浆粥”一起用,要夹小圆圈油鬼。马蹄儿只有薄薄的两层皮,宜加圆饱的甜油鬼。驴蹄儿又小又厚,不要油鬼做伴。北平油鬼,不叫油条,因为根本不作长条状,主要的只有两种,四个圆泡联在一起的是甜油鬼,小圆圈的油鬼是咸的,炸得特焦,夹在烧饼里一按咔喳一声。离开北平的人没有不想念那种油鬼的。外省的油条,虚泡囊肿,不够味,要求炸焦一点也不行。

“面茶”在别处没见过。真正的一锅浆糊,炒面熬的,盛在碗里之后,在上面用筷子蘸着芝麻酱撒满一层,唯恐撒得太多似的。味道好吗?至少是很怪。

卖“三角馒头”的永远是山东老乡。打开蒸笼布,热腾腾的各样蒸食,如糖三角、混糖馒头、豆沙包、蒸饼、红枣蒸饼、高庄馒头,听你检选。

“杏仁茶”是北平的好,因为杏仁出在北方,提味的是那少数几颗苦杏仁。

豆类做出的吃食可多了,首先要提“豌豆糕”。小孩子一听打镗锣的声音很少不怦然心动的。卖豌豆糕的人有一把手艺,他会把一块豌豆泥捏成各式各样的东西,他可以听你的吩咐捏一把茶壶,壶盖壶把壶嘴俱全,中间灌上黑糖水,还可以一杯一杯地往外倒。规模大一点的是荷花盆,真有花有叶,盆里灌黑糖水。最简单的是用模型翻制小饼,用芝麻做馅。后来还有“仿膳”的伙计出来作这一行生意,善用豌豆泥制各式各样的点心,大八件、小八件,什么卷酥喇嘛糕枣泥饼花糕,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惟妙惟肖。


“豌豆黄”之下街卖者是粗的一种,制时未去皮,加红枣,切成三尖形矗立在案板上。实际上比铺子卖的较细的放在纸盒里的那种要有味得多。

“热芸豆”有红白二种,普通的吃法是用一块布挤成一个豆饼,可甜可咸。

“烂蚕豆”是俟蚕豆发芽后加五香大料煮成,烂到一挤即出。

“铁蚕豆”是把蚕豆炒熟,其干硬似铁。牙齿不牢者不敢轻试,但亦有酥皮者,较易嚼。

夏季雨后照例有小孩提着竹篮赤足淌水而高呼“干香豌豆”,咸滋滋的也很好吃。

“豆腐丝”,粗糙如豆腐渣,但有人拌葱卷饼而食之。

“豆渣糕”是芸豆泥做的,作圆球形,蒸食,售者以竹筷插之,一插即是两颗,加糖及黑糖水食之。

“甑儿糕”是米面填木碗中蒸之,咝咝作响。顷刻而熟。

“浆米藕”是老藕孔中填糯米,煮熟切片加糖而食之。挑子周围经常环绕着馋涎欲滴的小孩子。

北平的“酪”是一项特产,用牛奶凝冻而成,夏日用冰镇,凉香可口,讲究一点的酪在酪铺发售,沿街贩卖者亦不恶。

“白薯”(即南人所谓红薯),有三种吃法,初秋街上喊“栗子味儿的!”者是干煮白薯,细细小小的一根根地放在车上卖。稍后喊“锅底儿热和”者为带汁的煮白薯,块头较大,亦较甜。此外是烤白薯。

“老玉米”(即玉蜀黍)初上市时也有煮熟了在街上卖的。对于城市中人这也是一种新鲜滋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1-12-1 07:07: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北平没有汤圆,只有“元宵”,到了元宵季节街上有叫卖煮元宵的。袁世凯称帝时,曾一度禁称元宵,因与“袁消”儿子音同,改称汤圆,可嗤也。

糯米团子加豆沙馅,名曰“爱窝”或“爱窝窝”。

黄米面作的“切糕”,有加红豆的,有加红枣的,卖时切成斜块,插以竹签。

菱角是小的好,所以北平小贩卖的是小菱角,有生有熟,用剪去刺,当中剪开。很少卖大的红菱者。

“老鸡头”即芡实。生者为刺囊状,内含芡实数十颗,熟者则为圆硬粒,须敲碎食其核仁。

供儿童以糖果的,从前是“打镗锣的”,后又有卖“梨糕”的,此外如“吹糖人的”,卖“糖杂面的”,都经常徘徊于街头巷尾。

“爬糕”“凉粉”都是夏季平民食物,又酸又辣。

“驴肉”,听起来怪骇人的,其实切成大片瘦肉,也很好吃。是否有骆驼肉马肉混在其中,我不敢说。

担着大铜茶壶满街跑的是卖“茶汤”的,用开水一冲,即可调成一碗茶汤,和铺子里的八宝茶汤或牛髓茶固不能比,但亦颇有味。

“油炸花生仁”是用马油炸的,特别酥脆。


北平“酸梅汤”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使用冰糖,并加以玫瑰木樨桂花之类。信远斋最合标准,沿街叫卖的便徒有其名了,而且加上天然冰亦颇有碍卫生。卖酸梅汤的普通兼带“玻璃粉”及小瓶用玻璃球做盖的汽水。“果子干”也是重要的一项副业,用杏干柿饼鲜藕煮成。“玫瑰枣”也很好吃。

冬天卖“糖葫芦”,裹麦芽糖或糖稀的不太好,蘸冰糖的才好吃。各种原料皆可制糖葫芦,唯以“山里红”为正宗。其他如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核桃、荸荠、桔子、葡萄、金桔等均佳。

北地苦寒,冬夜特别寂静,令人难忘的是那卖“水萝卜”的声音,“萝卜——赛梨——辣了换!”那红绿萝卜,多汁而甘脆,切得又好,对于北方煨在火炉旁边的人特别有沁人心脾之效。这等萝卜,别处没有。

有一种内空而瘪小的花生,大概是检选出来的不够标准的花生,炒焦了之后,其味特香,远在白胖的花生之上,名曰“抓空儿”,亦冬夜的一种点缀。

夜深时往往听到沉闷而迟缓的“硬面饽饽”声,有光头、凸盖、镯子等,亦可充饥。

水果类则四季不绝的应世,诸如:三白的大西瓜、蛤蟆酥、羊角蜜、老头儿乐、鸭儿梨、小白梨、肖梨、糖梨、烂酸梨、沙果、苹果、虎拉车、杏、桃、李、山里红、柿子、黑枣、嘎嘎枣、老虎眼大酸枣、荸荠、海棠、葡萄、莲蓬、藕、樱桃、桑椹、槟子……,不可胜举,都在沿门求售。


以上约略举说,只就记忆所及,挂漏必多。而且数十年来,北平也正在变动,有些小贩由式微而没落,也有些新的应运而生,比我长一辈的人所见所闻可能比我要丰富些,比我年轻的人可能遇到一些较新鲜而失去北平特色的事物。总而言之,北平是在向新颖而庸俗方面变,在零食小贩上即可窥见一斑。如今呢,胡尘涨宇,面目全非,这些小贩,还能保存一二与否,恐怕在不可知之数了。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地成为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1-12-1 17:48: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情散文: 留在记忆深处的炒米粉

美食连连看
11-27

乡情散文:留在记忆深处的炒米粉

文:吴建昌

人们说人一旦上了年纪,才会想起过去的那些,或是儿时的琐碎事,或是儿时的小伙伴,或是儿时吃过的“美食”……

我已上了年纪,且已退休。所以也会时时地想起留在记忆中的那些味道,那些“美食”。今天闯入记忆的是“猪油炒米粉”的味道,这个味道曾经伴我度过了那个的高中岁月。

为了这个曾经的“味道”,妻子特意去超市买来了一包水磨糯米粉。今天下午就在家里动手开始炒制糯米粉,将糯米粉炒熟了,倒入玻璃碗中,放入了适量的红糖,再拌上早就熬制好的猪油,然后用汤匙反复地来回拌,直至把猪油全部融化再糯米粉中。完工后,便迫不及待地舀起一汤匙糯米粉放进口中,舌头来回一转,猪油糯米粉便下了喉咙。香味是有了,但总感到比不上那时吃过的母亲亲手在石磨上磨出来的猪油炒米粉来的好吃,总感到似乎少了点什么。所以不由得想起了那时母亲做的猪油炒米粉了。

我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读的高中,因为学校在镇上,我家又在全公社最偏僻的地方,离镇较远,且它四面环水,没有桥梁,只靠摆渡,所以礼拜一到礼拜五便住在学校,到礼拜六上午回家,就是所谓的住校生。

那个时代农村物质生活不太丰裕,经济条件也有限,家里能够供我读高中已是不易了,因为住在学校,吃在学校,总是要花费一定的钞票的,尽管那时学校食堂的饭菜还是比较便宜的。父母能保证我每个星期的伙食费就已经尽力了,想要再跟父母提点买零食之类的要求,在那时确实很难开口的。住在学校,宿舍的同学中总是有的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就像我。好一点的同学,每周返校时就会带些诸如饼干麻饼之类的零食点心,以备晚上不时之需;差一点的同学就只好靠傍晚多吃些米饭作罢。

记得在高中第一学期农忙假将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到公社开完会后,在镇上买来了一斤左右的猪板油。回到家里后,母亲便把猪板油仔细地弄干净,再把最肥厚的部分切下,剁成一粒一粒的板油丁。然后把板油丁放入蓝边碗中,在碗里放入了点白糖,将猪油丁与白糖拌匀后,装入了一只搪瓷杯子了,盖上盖,说是腌制。到了第二天吃好中饭,母亲把上午淘洗干净的糯米收了进来,叫我坐在灶下烧火,她把糯米放在铁瓦子里反复来回地炒着,直到把糯米炒到焦黄色,满屋子飘满了米的焦香味为止。然后母亲把炒好的糯米盛到搪瓷盆里放凉。放凉后,就拿着糯米来到了“老屋里”(这是浜里对一家人家的昵称)去磨糯米粉。因为当时他家还有一盘石制只需一个人手推的小磨盘。本来他家还有一盘大的需要三个人合推的大石磨的,我小的时候见过,后来不知怎么就不见了。说是“老屋里“的磨盘,其实就跟浜里大家的差不多,”老屋里“的小公公、大妈妈老夫妻两为人很是客气,你要是不去用他家的石磨,他们反而会不高兴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住的浜离大队的机埠很远,尽管机埠里有电动的轧粉机,路远来回不方便。

母亲右手推着磨上的手柄,左手适时地把一小把一小把的糯米放进磨盘的小孔里。磨盘吱吱呀呀地转着,焦黄色的带着香味的米粉就从磨盘的齿牙间不断地跌入磨槽里。这样大概磨了大半个小时,母亲把糯米全部磨完了。然后再用棕板刷子小心地把糯米粉刷进脸盆中,谢过小公公后,就和我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里后,母亲便取出了昨天用糖腌制的猪板油丁,把它们放进了磨好的米粉中间。然后母亲便用手用力反复地搓着米粉与猪油,不一会儿米粉里的猪油丁渐渐地不见了,原先干燥的糯米粉也渐渐地变得潮湿起来了,随后一股带着米香跟猪油香的味道也慢慢地浓了起来。大约搓了半个小时,原先的猪油丁完完全全地融化在糯米粉中了,而原先的糯米粉也变成了“猪油炒米粉“了。母亲舀了一调羹给我吃,叫我尝尝。炒米粉一进嘴里,满口地飘香,那个味道真是有说不出来的妙,口中连说好吃好吃。

等到猪油炒米粉做好后,母亲便拿来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只大的玻璃瓶,往里面灌炒米粉。灌好封口,便塞到我的手里,叫我傍晚去学校时带上,不要忘记。并说这样的炒米粉用不着开水泡的,用调羹舀着吃就可以了,省力方便。这时我才明白了父亲昨天买猪油、母亲腌猪油的用意了。原来父母亲是怕我在校时的晚上没有零食,就拿这个给我当零食。

吃过了早夜晚后,我就带上满是香味的玻璃瓶走了近六里的路,回到了学校。晚自修结束回到寝室,我取出了瓶子,旋开瓶盖,刹那间一股猪油香合着炒米粉香的香味就弥漫到寝室的每个角落,它盖过了其他同学的饼干香。同学们都围了上来要一看究竟。看明白后,不由分说,就你一调羹,我一调羹,争先恐后地“抢“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道“好吃,好吃!”不大一会,大半瓶的炒米粉就不见了。不过我的同学们,还是很客气地给我留了半小瓶,说是明天再吃。同学之间就是这样地实在,这样地不客气。

一个星期很快地过去了,周六回到家里,就跟母亲讲起了同学们是如何“抢吃”我的猪油炒米粉的事,母亲听了也非常高兴。并说道上次做的猪油炒米粉还留着些,因为当时就猜想你寝室的同学可能也会喜欢吃的,明天回学校时再带一瓶去。

就这样,母亲做的猪油炒米粉伴我度过了高中岁月,猪油炒米粉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

如今吃着自己做的炒米粉,想着当年母亲做的猪油炒米粉,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做的为什么不如当年母亲做得好吃。想当年,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农村孩子能吃到的零食少之又少,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饼干之类的“上等”零食,所以母亲做的香喷喷的猪油炒米粉,当然是愉快之至了,印象深刻了。而如今,大小超市,各种零食,琳琅满目,它们在不断地挑战着人们的味蕾,所以就感觉到自己做的炒米粉味道比不上当年母亲做的了。

细细想来,又非常地释然:这个比不上,不就证明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
精华
3

921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2206

IP属地:中国

 楼主| 发表于 中国 2021-12-1 20:32: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调包”香烟窃取他人财物,黄梅男子被判处拘役三个月

荆楚网
9小时前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石丞炜)近日,湖北省黄梅县检察院在办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一起诈骗案件过程中,通过深入细致审查,从案件事实出发,准确认定事实性质,最终以盗窃罪提起公诉,确保不纵不枉。

2019年11月份至12月份期间,石某某在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分别到三家副食店谎称其需要购买高档香烟,让经营者将香烟放入其准备好的档案袋中,后继续谎称需要其他商品,在经营者翻找其他货物之际,用事先准备好的价格为50元每条的低价香烟,以“调包”手段在三家副食店共计取得香烟6条,价值人民币3500元。

承办检察官受理后,仔细审查卷宗中的证据材料,认为根据事实和证据,石某某的行为认定盗窃罪更为妥当。

如认定为诈骗罪,必须是被害人因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处分自己的财产。本案中,虽石某某虚构了其要购买香烟的事实,但是三名被害人作为经营者,并非有处分财产的意思表示,该欺骗行为也不具有使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性质。所以认定为通过“调包”手段秘密窃取他人财物更为妥当。

在审查起诉环节,犯罪嫌疑人对黄梅县检察院指控的事实及罪名均无异议,自愿认罪认罚,并退赔被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结合犯罪事实、量刑情节,

黄梅县检察院提出的量刑建议,建议判处石某某拘役三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已被法院采纳。石某某当庭表示不提出上诉,目前判决已生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