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西十高铁湖北段开工。从最初的一条铁路三对直快列车,到如今的高铁直达北上广深,十堰的铁路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最新发布的湖北铁路建设“十四五”规划,未来5年,我省将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至2035年,全省形成“七纵六横”高速铁路网、“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和货运“四大通道”。届时,西十高铁、十宜高铁、十南铁路……十堰“十四五”将织密铁路网,“米”字形铁路交通格局正逐步形成。 
十堰建市之初的火车站。 一座站房,曾是十堰城区地标性建筑 今年91岁高龄的汪树发,1976年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原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车务段,后被组织任命为十堰火车站首任站长兼党支部书记,1990年7月退休。 提起十堰火车站的老站房,汪树发老人记忆犹新:“1969年2月,襄渝铁路由铁道兵一师开工建设;1971年,由铁道兵设计施工,在十堰垭子开始建设十堰火车站,于1974年竣工,为国家三等站,车站建筑面积6150平方米,为二层砖混结构。候车室使用面积957平方米,高8米,可容纳1500多名旅客。全站分客运、货运、装卸和运转四个系统。1976年9月,移交原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车务段,10月1日正式运行。” 
蒸汽火车曾为十堰和东风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汪树发长期在十堰火车站工作,对这里的情况十分熟悉:“当时的站房很小,既没有食堂,也没有职工宿舍,站房是黄色坡度屋瓦面,从顾家岗到火车站没有任何建筑,沿线既没有饭店、旅社,也没有商店、市场,职工们吃饭就在其它工地上搭伙,休息就在车站候车室打地铺。火车站周围一片荒芜,只有一条土路,因此火车站站房成了十堰城区的地标性建筑。” 就在修建十堰火车站站房的同时,襄渝铁路建设也全面展开。据新修的《十堰市志》记载,1969年3月,为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建设,襄渝铁路东段(莫家营—十堰)动工。1970年,工程全线铺开。 据1999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十堰市志》记载:1969年国家修建襄渝铁路时,由铁道兵十三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以及黄冈、咸宁、孝感、襄阳等地区14万余名民兵汇聚十堰地区,协同作战,历时6年,襄渝铁路十堰段于1975年7月竣工。在建成襄渝铁路十堰段的同时,十堰境内还相继建成6条二汽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铁路运输物资专用线,总里程145.572公里。 据《十堰市建设志》记载,襄渝铁路穿越市区长度50公里,设有大小桥梁27座,其中有17座桥与公路立交;隧道26处,其中长度在900米—1500米的有3处,长度在100米—900米的有23处。市区设置4座火车站。 据了解,襄渝铁路十堰段的主要建设力量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师四团。1968年12月,该团由云南金沙江移驻十堰,承担均县(今丹江口市)老营高家沟隧道到十堰花果沟大队地段56公里的施工任务。1975年,该团第三、第四两个营离开十堰;第一、第二营于1980年调离十堰。 一条铁路,最早只有三对直快列车 史料记载,襄渝铁路东起湖北省襄阳市,西至重庆市,横跨湖北、陕西、重庆三省市19个县,全长915.6公里。襄渝铁路十堰段由黄莲垭进入十堰市境后,向西经白浪、顾家岗、十堰、张湾、花果、黄龙滩,最后由太阳坡出十堰市境,总里程50.1公里。1976年9月30日,经全面验收,由铁道兵将该段铁路交付武汉铁路局;10月,交由六里坪铁路临时管理处管理;1980年7月27日,电气化铁路电网建成,8月1日开始牵引车辆运行。 据汪树发回忆,1976年10月襄渝铁路通车初期,十堰火车站每天有十堰—北京、十堰—武昌、十堰—襄樊间往来的3对直快列车,另有襄樊—安康间1对过路客车经过。当时每天还有15对30趟货车过境,全部是内燃机车和燃气轮机车,行车速度慢,“停下来漏油漏水,跑起来摇头摆尾。”汪树发这样形容当时的火车。 
动车开通前,市民从十堰火车站乘绿皮火车出行。 新修的《十堰市志》记载:1985年,每天经过十堰的客车增至9对。其中,原有的3对快车中,十堰—北京、十堰—襄樊改为隔日开;另外增加过往十堰的5对直快列车。1986年,原经过十堰的成都—武昌间直快列车改为对开特别快车。 随着襄渝铁路十堰境内各车站的日益完善,过境的列车数量也逐渐增多,除接送货运列车外,每昼夜有10对客车通过,固定的列车运行流量已超过设计能力,处于超负荷运转。为此,1989年又相继建设了顾家岗、红卫两个列车会让站,使超负荷运转的状况得到缓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十堰火车站还开通了“武当号”旅游列车。 
市民在十堰火车站排队购票。 新修的《十堰市志》记载:十堰火车站于1976年10月1日开站时为三等站、中间站,隶属原襄樊铁路分局六里坪车务段,1989年升为二等站。1990年1月1日从六里坪车务段划出,直属原襄樊铁路分局,升为一等乙级站。1995年,车站有到发线5条,存车线2条,总延长4863米;旅客站台2座,8526平方米;货场1座,20685平方米;货物站台2座,2703平方米;货物仓库3座,2404平方米。2001年5月22日,整体并入十堰车务段。 
动车开行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 动车开行,十堰缩短与外界的距离 随着十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襄渝铁路的运力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旅客出行需求。2005年,国家批复建设襄渝铁路二线。2009年6月27日,襄渝铁路二线十堰境内襄(樊)胡(家营)段开通;9月20日,襄渝铁路二线全线建成通车。 
2007年,拥挤的春运成为很多市民的时代记忆。 2009年10月1日12时13分,随着 D5202次十堰—汉口动车从十堰首发,标志着十堰跨入动车时代,成为十堰交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D5202次十堰—汉口动车共有8节车厢,定员610人,从十堰始发,中途在襄阳、随州站停靠,终到汉口站,全程3小时38分钟。据当时十堰晚报的报道显示,十堰到汉口的动车一、二等票价分别为183元和152元。 据了解,此前十堰开往武汉的列车仅有 T6774次、K8122次、K8128次等始发列车及少量过路车,前往武汉至少需要五六个小时,有的甚至需要八九个小时,遇到特殊情况时间会更长。D5202次十堰—汉口动车的开行,标志着十堰正式跨入高速铁路时代,这对于改善鄂西北地区人民出行条件,加强中西部区域间经济交流,促进湖北省“两圈一带”经济发展,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0年9月1日,十堰—汉口D5212次动车开行;2013年12月28日,十堰—汉口 D5222次动车开行;2016年5月15日,十堰—汉口D5214次动车开行。至此,十堰赴汉始发动车增至4趟。 
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高铁开通,十堰可直达北上广深 2019年11月29日,注定是十堰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当日8时30分,汉十高铁正式开通运行,首趟列车从汉口站出发,这列编组为 G6817次的复兴号高铁,由16节车厢组成,10时30分准时抵达十堰东站;10时25分,从十堰发往汉口的首趟高铁列车一路飞驰向东,奔向武汉。至此,被誉为“湖北最美高铁”、连接武汉城市圈与襄随十城市群的汉十高铁正式开通运营。 那一刻,十堰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十堰到武汉的距离,由动车时代的4小时缩短到高铁时代的2小时。 
汉十高铁跨越丹江口库区。 随着汉十高铁的开通运营,2019年12月1日至29日,十堰东—郑州东高铁开通,共有8列高铁在襄阳东、十堰东至郑州东间开行,其中有6列经由汉十高铁运行。2019年12月30日,十堰东站还开通了前往北京西和上海虹桥的高铁线路。由此,汉十高铁正式纳入全国铁路网运行。十堰东至汉口的 G字头列车最快不到两个小时抵汉;C字头城际列车也可在2小时30分之内抵汉。十堰东至深圳北、北京西、上海虹桥全程均在8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 今年3月10日8时9分,汉十高铁十堰东—恩施的 G6800次列车驶出十堰东站,标志着汉十高铁自投入运营以来,正式启动了湖北首趟省内旅游专列。该趟列车首次实现汉十高铁、汉宜铁路的互联互通,串起了武当山景区、丹江口水库、襄阳古隆中、府河湿地公园、随州银杏谷、武汉黄鹤楼、潜江美食城、三峡风景区、恩施大峡谷、利川民俗文化古城等湖北省主要风景名胜区,被称为湖北省“最美旅游专线”。 
如今,复兴号高铁在十堰密集发车。 如今,十堰东站平均每隔十几分钟开行一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随到随走。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十堰东站实施“一日一图”,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十堰东站每日开行高铁达到50余趟,旅客上座率达到90%以上,高峰日一天发送旅客达到1.5万余人。 转眼间,汉十高铁已经开通整整两年。十堰车务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29日18时,十堰东站开行高速列车37665趟,运送旅客2020.6987万人次。借助汉十高铁,十堰可直达北上广深,一条高铁在改变人们出行习惯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生活方式。 未来,以西十高铁开工为新的起点,随着全省“七纵六横”高速铁路网、“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和货运“四大通道”的推进,十堰“米”字形铁路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