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双减”,家长宜“双增”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于是,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意见》以及其后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等,对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而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然而,要保证一项好的政策顺利落地,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措施。其中,家长的角色和作用也不可小觑。学生“双减”了,留下来的“空白”靠谁用什么来填充?在学校,依靠学校和老师;在家里,则要靠家长。要保证学生“双减”后能健康成长,家长就得“双增”:家长一是要增加对孩子的陪护时间,二是要增加带领孩子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 孩子减轻了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到家里,可能是“一身轻”。而孩子“多动”的天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必定导致他们“闲不住”。如果放任自流,一是要担心安全问题,二是他们有可能被电子产品“俘获”。其实,更大的担心,还在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近期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乡村儿童心理异常比例高达28.6%,其中初中阶段学生(13~16岁)的心理异常比例高达31.5%!心理异常的比例如此之高,能不引起家长的重视吗? 那么多的孩子具有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办法也应因人而异。但是孩子们最简单的需求是:他们需要陪伴,听他们倾诉,与他们一起去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家长陪护孩子,能给孩子以温暖,而且还能在与孩子进行“无障碍”交流的时候,了解其疾苦,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孩子的心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参加趣味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来缓解乃至解决。在各种趣味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愉悦,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体会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就会在活动中产生与人交流、协作等方面的冲动,就会形成能力;在发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后,就会有学习的欲望。其实,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陪护,需要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加以引导。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教育好了自己的孩子,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为此,家长要增加陪护孩子的时间,要亲自陪护孩子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做到了这两点,不仅能解决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症,而且还能防止和医治其心理异常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