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卧马居 于 2022-1-2 19:56 编辑
2013-2022 《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二)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二、大规模中国长城资源调查成乌龙老河口二劈山楚方城成为漏网之鱼 2005年至2011年时全国范围内进行过一场声势浩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程。 长城资源调查是落实国家《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出台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长城专项调查,属于国情国力调查项目。 从十堰市博物馆公布《楚长城考古调查》的1、竹溪关垭遗址考古试掘、2、竹山皇城遗址发掘、3、丹江口市古寨山遗址发掘、4、丹江口市铜锣寨遗址发掘。2016年12月13日经过这次调查,发现了24处古长城遗址,但并没有发现期望中的楚长城遗址。楚长城的谜团一日不解,探索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刨刨竹山、竹溪、丹江口的古国历史会发现,这些湖北楚长城资源调查发掘地均在确知的古庸国绞国之地。遗憾的是2009年湖北省启动“楚长城遗迹是否存在 鄂启动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时,把资源调查的重点放在了古楚国以外古属庸国、彭国、绞国、西土八国的十堰市、丹江口、郧县、竹山、竹溪和保康了,几年下来结果是把庸国的庸长城、彭国的彭长城、绞国的绞长城调查了个遍,恰恰没考虑也没调查登记到阴国楚国之地的老河口二劈山上楚方城。 参看:十堰市博物馆《楚长城考古调查》:http://www.10ybwg.org.cn/xueshu/kgfj/201612/t20161213_877175.html 因为老河口二劈山石磊山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了个石灰窑厂,需要大量用石头烧石灰,就近拆毁了二劈山四周有寨门的古寨墙,二劈山顶上的大型石溶洞,长年淤积未得到妥善保护,遗憾至今仅留下寨基和荆棘丛生的古寨遗迹。 二劈山西侧当年的石灰窑场旧址 图 2015年4月15日老河口文史界在袁冲乡六官营村二劈山古城寨遗址考察 图 之外,二劈山位于朱连山与杏山之间的关隘出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州市修建杏山公路,拆毁了朱连山杏山之间的方城关大型守军碉楼。二劈山是符合“崖阻路途为厄”的古厄地,更是符合“阸”字释义的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的“阸”隘要地。更遗憾的是,二劈山寨中心地段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型地下溶洞,且洞下有庭,洞外有寨城之墙。是即符合洞庭之洞之庭,又符合“冥”字意的天然地下宫殿。 从楚方城主要防御北方周王朝和秦晋之敌的军事作用分析,二劈山地处丹渊外围朱连山营垒以南的外围驻军防线以内,符合古楚国军事指挥中心位置优势明显。至今二劈山周围东王土沟、西王土沟、候沟、六官营等与王候官宦有关的古地名,佐证二劈山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军事要地。 二劈山地宫现有大量土石淤积待清理开挖。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曾一度为鄂西北枭雄陈别三盘踞的土匪窝点,地宫为占山为王的陈别三藏身地和众匪藏兵洞。因湖北省的楚长城资源调查组当年未对二劈山古城、古寨、藏兵洞等重要军事设施进行深入调研,所以漏掉了很多极其珍贵的重要历史信息。 参看:“湖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太乌龙 居然跑偏到庸国彭国?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92a2a0102whuc.html 2009 7 19关于对邓州杏山楚长城资源调查的报告图 邓州文化网讯(王玉曌报道)中国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其建造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影响力之大,是其它文物不可比拟的。长城由城墙、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据统计,中国历代长城总长达五万公里左右,分布辽阔。1987年,长城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面临着相当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做出重要批示,就长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为此,国家文物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其目标是:争取用较短的时间摸清长城家底、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科学安排长城保护维修、合理利用等工作;并依法加强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对长城的破坏,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科学调查,全面准确掌握长城现存状况,是制定、落实保护长城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在文物普查中,曾对长城做过不同程度的调查,初步掌握了长城的基本情况。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有相当部分的长城没有搞清楚,调查资料也很分散,没有汇总。可以说,我们对长城的家底远没有掌握。因此,有必要由国家组织一次对长城资源的科学普查,全面准确掌握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及其时代,保护与管理现状,人文与自然环境等基础资料,并依法建立科学完整的长城文物记录档案。根据以上精神,国家文物局对这次调查进行了统一规划、部署,河南省文物局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对河南省的长城资源调查也做了具体组织落实。以下就邓州杏山长城资源调查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调查情况:调查分先后两次,一是:根据河南省文物局的统一安排,2009年4月8日,由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曹建带领普查人员,在杏山旅游管理区副主任李亚杰的陪同下,深入杏山山区,对属于杏山山脉的朱连山上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二是:2009年5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一行5人,在杨树刚博士的带领下抵达邓州,开始对杏山楚长城资源进行调查。市普查办积极配合,并派工作人员王玉曌全程协助,深入杏山山区的深山杂林中,对属于杏山山脉系列的朱连山、大山、严山、老君山、清泉山等山顶上的长城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历经20天,圆满完成了任务。 此次调查呈以下特点:一是艰巨性。杏山山脉普遍杂树丛生,山势陡峭,道路崎岖,车辆不便,有时甚至需开辟道路,人迹罕至,天气变化较多,有时还有凶险动物和瘴气出现,一上山就是一天,给调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调查队员必须带上工作器具、开路工具、干粮、饮用水、备用药品、雨具等,可谓不畏艰辛、披荆斩棘、历尽难险,勇往直前。二是真实性。调查工作必须深入到实际地点,采取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全貌。所有数据和资料必须真实无误,不允许人为修改和捏造。三是技术性。此次调查携带GPS、录像机、照相机、罗盘、笔、做图纸、本、测量工具、通讯工具等技术性装备,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其现场技术内容主要包括:GPS定位记录、GPS航迹图保存、有关尺寸记录、照相保存、现场解说的电视录像、单体平面图、剖面图、综合平面图、调查记录、群众走访记录等现场原始资料。下山回到驻地后,调查队员再把所有的现场资料进行规范整理,填写表格,输入电脑,使之符合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整理后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长城及石屋GPS航迹分布图、拐点GPS图、长城及石屋平面分布图、典型长城墙体及石屋剖面图、单位综合平面图、音像资料、单位照片、整体照片、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流传经过、有关参考资料整理等。四是系统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本地的所有资料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衔接,不能出现任何矛盾;在省文物局统一调查长城资源划定的范围内,在各地调查工作结束时,对各地的资料还要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资料体系;所有资料必须具有较强的易读性、可视性、科学性、系统性,使人一看一目了然,清楚明白。此次调查资料,省文物局将在全省全部调查工作完全结束后,提交给国家文物局专家委员会,进行汇总、研究、论证、定性。现在平常我们说的楚长城,只是习惯用语,在学术上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邓州杏山楚长城资源现状 邓州杏山楚长城位于河南省邓州市杏山旅游区杏山山区,此处属杏山村委会管理。 邓州杏山楚长城分布于杏山山区的几个山头之上,主要有大山、朱连山、严山、老君山、清泉山等;主峰朱连山海拔470米,其余山峰海拔在200--400米之间;杏山山脉主向呈东西向,山脉之北是丹江库区;长城墙体在数个山顶蜿蜒交汇,形成平面近似圆形的大山寨,杏山楚长城总长度约为30公里;另在有些山头之上,还设有小山寨;面积大的大型山寨内有数排较为整齐分布的石屋遗迹,应是兵营遗址;大型山寨有三处,分别分布于朱连山、大山和严山山顶,小型山寨或关堡遗迹约有30处,石屋遗迹总共约有120间。 长城墙体及山寨内石屋墙体均于自然山体之上,用毛石片(块)干砌而成;长城墙体的宽度在2.3米(底)--1.0米(顶)之间,现存残高在0.1--2.6米之间;石屋墙体厚约为0.4米左右,高1--3米不等,石屋分单间和套间,有的设有窗户。朱连山山寨呈东西向长方形,周长约为2200米,墙体高度多在1米以上,寨内石屋呈东西向四排,近70间,山寨东侧有人为加工痕迹的跑马场(练兵场),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严山山寨分内外两层,略呈圆形,半径约分别为50米和100米,间距约20米,石屋依地形傍墙体而建,有关尺寸与朱连山上的相当,石屋遗迹约有25间;大山山寨略呈圆形,半径约为100米,石屋遗迹约为20间,在长城墙体内略呈排状分布,不太整齐,有关尺寸与朱连山上的相当。 三、领导重视:自省文物局宣布,对全省的长城资源进行统一调查的部署发出后,邓州市委、市政府及市文化局领导,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从人力、财力、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尤其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艳红、副市长阿颖及市文化局局长闫富传,曾多次深入杏山山区,深入到调查实地指导调查工作,并慰问调查队员;杏山区领导对这一工作也十分重视,书记赵正强和主任梅传旭,也多次到实地陪同;市文化局和杏山区按照省文物局的统一部署,积极派工作人员配合。 市委、市政府还从政策上对这一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邓州市人民政府文件,邓政【2009】26号《关于公布邓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杏山楚长城资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从法律上和政策上给这一工作给予了保障。 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要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宣传好、利用好楚长城资源及相关环境;要加强研究、加大投入,把杏山楚长城资源、杏山山脉,打造成南水北调渠首的旅游精品;文物部门要结合省文物局的统一调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这一文物景点的保护级别,争取早日使之晋升为省级乃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扩大宣传,正确利用,使这一文物景点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杏山楚长城资源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 杏山楚长城资源所在的杏山山脉,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这里有广阔的丹江库区,交通便利,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杏山山脉,群峰争翠,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气候适宜;杏山楚长城资源规模宏大,保存较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历史和旅游价值。 著名作家周大新说:他以前听说过,他以为她是非常简单的长城,但是到山上一看,很蜿蜒,很多山头,很远很远,非常壮观,触动了,当时一定要写个东西,但是写什么没有想好。后来,他到丹江湖周围的乡村走一走,和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交谈,他发现他小说中的人物开始出现,然后经过一番构思最后写出来。由此可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楚长城资源以她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富有韵味的独特魅力,而被周大新所青睐,从而成为他创作荣获矛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品《湖光山色》的原始诱因和意境,进而找到并形成了一系列素材。 规模宏大的杏山楚长城资源、风景如画的杏山山脉、绵延几百里的亚洲最大人工湖--丹江库区、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枢纽,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难得的旅游载体;如果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精雕细琢,形成交通网络化、内容多样化、服务系统化、设施现代化、布局科学化、自然与人工和谐化的统一整体;在这里,有可能建成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聚会、饮食、工作和学习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旅游公园,使之发挥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三省交界处和邓州的一个亮点,为邓州的“三市”目标、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从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长城资源调查的结果是,2016年1月22日将地连二劈山的邓州市杏山城寨命名为“杏山楚长城”,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 关于2009 7 19《河南省邓州杏山楚长城资源调查》从报告看,当年的工作还算扎实基本到位,遗憾没有全面航拍之外,受区域限制,沿朱连山脉各峰岭上的楚长城是湖北河南省界线,区域划分为湖北河南两省外,还分属十堰、襄阳、南阳三地的丹江口、老河口、淅川县、邓州市四县市管辖。这样一来同一地域的楚长城资源考察划分到多地展开变得异常复杂。河南邓州市楚长城资源调查组,未对地临杏山与老河口省市界上的二劈山楚长城进行勘测考察和调研,使得材质和建筑形制均一致相同的二劈山古寨未能纳入这次楚长城调查之列。 参看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邓州文化网》http://dengzhou.gov.cn/dzswhgdxj/wwbw/webinfo/2009/07/1487012769608698.htm 最可惜的是2014年9月3日我们第一次正式考察楚长城走近二劈山遗址,到2015年4月15日第一次登上袁冲二劈山寨、朱连山上的楚长城,发现老河口楚长城的价值地位,到2015年5月3日撰写的“楚长城圈定楚国和丹阳只能在老河口”论文被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会长全文转载、在河南《大河网》文化遗产、山西长城研究网转载并热议时,已经错过2009年4月开始-2011年8月结束的湖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五年时间。加上二劈山与杏山在不同省域范围、及因老河口二劈山地理位置偏僻、又遭遇烧石灰而拆毁的古城寨仅留下寨基等,未引起湖北省楚长城资源调查重视,多种原因使得老河口的二劈山成为楚长城资源调查的漏网之鱼。 2022年1月2日 于湖北老河口 卧马居 欢迎继续关注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三、四、五、六、七、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