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五还原绘制汉水楚方城军事防御图)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五、细梳理全方位考察汉水古城寨分布还原两千年前楚方城军事防御图 自春秋时期楚王和楚国军事专家们充分利用楚国境内的山险水险建筑起吓退多国来犯之敌的楚方城,《左传》首次记载公元前656年楚方城2672年以来,除了历代建筑楚方城的楚王及屈完、鬼谷子等楚国军事将领们能真正了解掌握楚国方城的布防、军事防御功能和军事价值外,近代长城研究专家把远离汉水300里外的南阳平顶山认定为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至今2678以来,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能够解读当年的楚国是如何以“楚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抵御外侵的?更莫说全面系统的全盘掌握楚方城的实际构建状况? 老河口市文史研究者经过2014、2015、2016年多次到湖北省河南省之界的楚长城遗址、古汉水、古丹水实地考察,特别是2016年10月1日在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副会长安排下与《十堰晚报》记者税晓洁一道实地的航拍鄂豫省界楚方城,借助《左传》、《史记》、《水经注》、《光化县志》等相关历史记载及卫星地图,终于彻底捋清了分布在湖北省河南省老河口市丹江口市淅川县邓州市两省四县四十多里山水之间的楚方城城墙遗址的具体位置、城墙走向的楚方城整体布防。并以卫星地图为标准GPS准确定位航拍所发现的楚方城遗址位置,终于在《左传》记载楚方城2672年之后的2016年第一次系统完整准确无误的还原绘制出五十里楚国丹阳境内,以汉水为池以方城为城的《楚国方城布防军事防御地图》。终于解开中国历史上迷失两千多年的楚方城之谜。 参看:楚国方城山水城池综合防御体系分布图大揭秘 楚方城考续 文/卧马先生(李敦彦) 2016年10月31日链接: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874596920 关于五十里楚国丹阳地望和楚方城的整体防御分布,经过2014、2015、2016对多次到湖北省河南省之界的楚长城遗址汉水丹水实地考察和近来与税晓洁老师一道实地的航拍楚方城,借助《左传》、《史记》、《水经注》、《光化县志》等相关历史记载及卫星地图,终于彻底捋清了分布在湖北省河南省老河口市丹江口市淅川县邓州市两省四县之间的楚方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城墙走向的楚方城整体布防。并以卫星地图为标准GPS准确定位所发现的楚方城位置复原绘制的《楚国方城布防军事防御地图》。 《楚国疆域汉水楚方城城池防御军事战略分布地图》图 关注2016年10月13日以来陆续发表的:楚方城考之荆阮、冥阸、连堤、苦菜、于东、汉水等系列考论图文及航拍视频的,估计能帮助认识了解什么是荆阮、什么是冥阸?为什么楚方城会被称为连堤等楚方城相关问题。系列考论,虽然有针对性的对荆阮冥阸连堤进行了考证,这也只能是以管窥豹的看到楚方城组成部分的一个点或一个面,难以综合完整反映楚方城的军事防御功能的全貌? 看过系列楚方城考论下来,估计有眼花缭乱越看越迷惑的感觉,又是楚方城、楚长城、荆阮塞、冥阸塞、连堤、苦菜、于东、汉水了?更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楚国的楚方城了? 看看上图 复原绘制的《楚国方城布防军事防御地图》。你一定会对楚国方城有一个全方位的全新认识。 参看:楚方城、荆阮塞、冥阸塞、连堤分布图 的确,不管是哪个专家,在没找到楚国在哪儿、没到过楚国、没有登上过建筑在山顶之上的楚方城,像大诗人杜甫一样会当凌绝顶的纵览楚国山水地理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真正看懂楚国是如何以“楚方城为城,汉水为池”进行对外防御的?根本无法体味和真正了解到楚方城的真实状态及军事价值和作用的?可以说,自楚王和楚国军事专家们建筑楚方城,公元前656年《左传》首次记载楚方城2672年以来,除了历代建筑楚方城的楚王及屈完、鬼谷子等楚国将军们能真正了解掌握楚国方城的布防军事防御功能和军事价值外,几乎没人真正能系统综合的全盘掌握楚方城构建状况。因为楚国随疆域扩展楚都频繁迁徙,楚方城军事作用的降低,楚方城才一步步退出楚国军事舞台在历史中消失匿迹。 了解楚方城你会发现,莫说是是马拉战车的冷兵器时代,就是今天现代化的水栖两用的坦克战车,想从汉江岸边七里岩丹江岸边横断的朱连山脉的悬崖绝壁攻打楚国,至今也只能望楚国而兴叹和却步的。 老河口市洪山嘴镇汉江东岸铁匠沟、石浪沟、七里岩、五龙山崖至傅家寨的长城山卫星地图 其实,不管是荆阮塞、冥阸塞、连堤、还是山之险、水之阻,都是楚方城形成防御能力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圆形方形三角形的荆阮塞、藏在地下的洞庭冥阸塞、城山相连的连堤等不同样式的楚方城,正是楚人军事智慧的综合表现。 楚国方城的建造,除利用楚地大量的石灰石的石头资源就地取材外,为了加强防御,综合楚国山水地理,以山险水险楚方城为主,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楚方城军事防御体系,并形成了不战而退敌军的强大军事防御能力。 从荆阮冥阸的楚方城建造形式看,楚方城不是完全僵化的一刀切,没把楚方城统一建成方形的城,而是根据所建楚方城位置的自然形状,依山就势灵活多变建筑楚方城,在方形的平顶山上,就建成方形的阵营城寨,在圆形的山顶上,就建成圆形的“荆阮”城寨,还有在建于平顶山建城寨在地下建“冥阸塞”,并且还建有三角形的、椭圆形的、不规则形的等各种形式的城寨,特别险峻的山峰建设单线的城墙,宽阔的山顶建双线的城墙,并根据距离设置屯兵的营寨,甚至直接以山险水险为城为池,以达到凭山据险克敌制胜防御效果为建筑楚方城标准。 关于楚方城和楚长城问题,不要以为,看到建在高山之上的各种城寨城墙,就以为是看到楚方城的全部了。其实,盘旋蜿蜒于楚国北方山巅,看似巍峨雄伟,其实这只是楚国山险之间最薄弱之地才建筑的防御工事。一面之山,只能够独挡一面,阻挡楚国北方之敌,难以完全达到拱卫楚国江山和整个疆域的防御目的? 荆阮塞、冥阸塞、连堤等不同形式的楚方城之外,无形的山水无需建筑城墙营寨的自然山险和水险,也是楚方城综合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说楚国的山险。因为楚国地处被称为南蛮的丘陵山水之间,楚国境内山山相连的荆山,几乎是楚国疆域的全部。在“楚方城考之横断朱连山脉 连颤连堤又连朱”文中,所考论的是横亘于楚国北方的493米的三尖山、黄楝树垭和470米的朱连山脉,楚国在横断的三尖山朱连山以南,有纵贯楚国全境的五条山脉,之间多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夹着六股泉军对河水系、袁山苏家河水系、渡槽河黑虎山水系、自生桥孟桥川水系等四大水系。 从主峰493米三尖山脉向南,沿王家寨、462米青岗扒、杨化岗、402米煤铁垭、老宅子、山根、王家堡、陈家庄、茯苓沟、陈家港、七里岩(屹儿岩)、五龙山、付家寨、布袋沟、高家山、白虎山、泰山庙、洪山嘴到牛头山,之间除艾家沟、布袋沟外,洪山嘴是最大的进山的出入口。形成一条以分水岭为主的西南外围防线。三尖山西南山脉以外,是环绕楚国西南70里的汉江之池汉水防线。 特别从丹江口市东沟以东,汉江沿岸铁匠沟、五龙山、艾家沟刘家庄以西的七里岩段,有十多里石崖山非常奇特,不宽的山体像是人工建筑起来的一座酷似一堵城墙的长城山一样,山崖绝壁高耸入云,屹立在汉江东北岸,汉丹铁路、302省道就沿七里岩山脚下并排而行,蔚为壮观。 从主峰370米朱连山以南,六股营北岭的二劈山高239米,向南经渔关庙、黄庄、孙家洼西岭、梁岗、袁冲、郝岗、杨陈扒、韩家大堰、石碑岗、九里岗、张岗、晋公庙、土地岭、西张湾西岭、杨家山,再向南入襄阳县境,岭长57公里,沿线岭高在186米至159米之间。形成以二劈山山脉为分水岭的阴国楚国地理分界线,二劈山支脉自土地岭向西至明家山牛头山至洪山嘴。 这样由三尖山西南山脉与汉水,由二劈山东南山脉与丹水,构成以洪山嘴为中心的完整包围圈。三尖山脉二劈山脉和汉水丹水屏障,为楚国共同构起了一道天然的外围防线,楚军只要驻守于各个薄弱环节的崖口,即能够据高临下的军事优势,形成凭山据险对外防御的军事力量。 据《光化县志》记载,宋明以前老河口洪山嘴镇的客落湖在汉江以西,明以后客落湖为汉江以东。从卫星地图中客落湖位置变迁可知,宋明以前汉江河道是沿山而行的,马头山(码头山)以北二劈山土地岭、明家山、以西至牛头山洪山嘴,形成包围圈。(注:现在的老河口城区及东南山下为汉江沿山而行的主河道) 五十里楚国丹阳四周两百里的疆域线上西有七十里汉江,东北有五十多里的丹江环绕水占了一半多,加上紧靠汉江丹江的三尖山朱连山二劈山脉,形成了以山险水险为主的楚国江山。山险水险的特殊地理结构,为楚国建设楚方城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自然保障。 楚国疆域四周,看似只有三百米、四百米的荆山山脉,远没有天山昆仑之高,近不及武当山薤山险峻,因为有了汉水和丹水汉水为池的依托,因为有楚方城之城,就具有了抵御外侵的军事防御能力。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一样,不管是江山之险、楚方城之固和楚军将士的守卫,任何一个环节都缺一不行,只有楚方城所有设施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最终达到军事防御目的。因为楚国在如此的山水之间建筑了以楚方城为主的军事防御体系,才让威风凛凛的齐桓公闻而止步,望而生畏,息兵停战与楚国结盟。 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楚方城不仅仅是几个区区的城寨,因为楚方城有不需要建筑城墙卫护的自然山险和水险的存在,使得很多研究楚方城的专家也难以看到其全貌使楚方城逐渐以消失在历史和岁月的长河里,以致在两千六百多年后,就是登上楚国山险的山顶,站在威震天下的楚方城城墙之上,也不知道楚方城在哪儿的历史尴尬? 《左传》中记载的楚方城,即为山险之山,又为城邑之城和城邑之寨,也为长城之城和边关之塞,楚方城巧妙的融山水于一体,根据楚国所处荒蛮之地依山旁水和山高水深的山水之险,在山顶上修筑城寨以驻防驻守,时刻防范来犯之敌。在100多里楚北边塞,形成沿线各地有重兵把守,凭山据险居高临下。占尽易守难攻的绝对优势,形成以楚方城为固拱卫楚国丹阳江山的军事防御力量。 因为楚长城分布,才形成了老河口与丹江口之界、湖北省与河南省界的淅川县邓州市与老河口的省域县域界线。所以查看鄂豫两省四县市之界,就基本看到以分水岭为布防路线的楚方城防御体系基本走向了。邓州市与淅川县之界,是以楚方城连堤之界为界划分的。老河口与淅川县丹江口市之间,是以楚国山险的分水岭为界划分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划分,把一个本来完整的楚国一分为四了。 综合研究认为,在谷国、绞国、麇国、鄀国、邓国、申国之间五十里楚国丹阳地望之内,在汉江之东,三尖山脉、朱连山、二劈山脉、丹江之间的湖北河南省界,丹江口老河口淅川邓州之间发现的荆阮塞、冥阸塞、连堤、楚方城、楚长城营寨、方城关口遗址地准确发现,三尖山脉、朱连山脉、二劈山脉的山险,汉江丹江环绕的水险,分布于楚国北境的楚方城遗址地等系列证据,为认识还原楚方城构建及楚方城地望提供了一系列可靠完整的证据链。 在汉江之东,湖北河南省界之间发现的荆阮塞、冥阸塞、连堤、楚长城营寨、山险水险等楚方城大量证据,即符合《左传》中屈完所言:“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城池之地。也符合《荀子·议兵篇》:“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淮南子兵略训》:“昔楚人地南卷沅湘,北绕颍泗,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史记·楚世家》引屈完的话“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的丹江、汉江、邓林之间的楚地范围。 大量证据证明,关于楚国方城在远离汉水的南阳方城县以北的方城说、南召说、叶县说镇平说诸说明显证据不足,不符合“楚方城”历史记载。童书业在《春秋左传研究》中的“此文盖增饰楚史而成”之说有误。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关于“屈完把汉水譬作池隍,把方城譬作城廓,是他夸耀齐人的大话,盛氏不察,当作真的,便成笑话了”之说是没深入全面研究楚方城的错误推断,才是楚方城研究的笑话。公元前656年屈完所说“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之说绝对不是笑话,能御敌卫国的楚国方城塞,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楚国的军事专家屈完应该不敢拿楚国江山社稷的安危来开玩笑的?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可能被一句戏言的话所能吓倒的? 2022年1月7日 于老河口 卧马居 参看:2013-2022 《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一)http://bbs.cnhubei.com/thread-4851475-1-1.html 2013-2022 《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二)http://bbs.cnhubei.com/thread-4851551-1-1.html 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三楚方城圈定楚国丹阳在老河口)http://bbs.cnhubei.com/thread-4851611-1-1.html 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之四获中国长城学会重视派记者专程到老河口航拍楚长城)http://bbs.cnhubei.com/thread-4851901-1-1.html 2015年10月1日航拍湖北河南省界楚长城视频 视频链接: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k5ODYyMDI1Ng==.html 欢迎继续关注2013-2022《中国楚方城考察研究报告书》(系列之六、七、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