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东出三江口,至唐家渡三流合一,冲击出千年码头唐家渡。从地理形状上看,唐家渡东直西斜,南尖北阔,大体呈三角形。
历史上的唐家渡是黄州到省城的必经之地。据清光绪《黄冈县志》记载:社树唐家渡,县西北十五里,系齐安驿至华容驿要津。清乾隆二十九年,湖北巡抚常钧奏准将黄州齐安驿改为由社树唐家渡过江,至武昌华容镇60里设一站,再到江夏县土桥境60里设一站,最后到达省城。所谓“社树”,即古唐家渡地名。相传,明末清初,社树塆内有一棵百年老樟树,树根长在长江岸边,树冠伏在江面上,成为码头上的标志。即使发大水,这棵树屹立在长江岸边不倒。村民认为是棵神树,建社庙供奉这位樟树神,称此树为“社树”。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祭奠“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
清嘉庆年以前,社树处设有渡口,人称社树渡。嘉庆年以后更名为周家渡,清同治、光绪年后又更名为唐家渡。
早在宋代,浒子口江滩开始形成。明朝以后,唐家渡等高埠地就有人耕种,主产棉花、小麦。清乾降以后,黄州禹王城一带居民开始向浒子口移民。由于迁入的人口逐步多了起来,且沿江连脊建屋,形成了一个新的社区,取名叫半边街。
清末民国时期,武汉到黄石、九江的小火轮都在唐家渡停靠。给唐家渡带来舟楫之利,村民南下鄂城、黄石、九江;北上团风、阳逻、汉口极为便利。本地所产甘蔗、大蒜、萝卜等农产品,由村里生意人与水客联手销往沿江各埠,村民获利极丰。长此以往,唐家渡声名远播,兴旺一时。这不仅使人想起宋朝诗人邵雍的《山村咏古》: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黄冈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唐家渡码头已并入武汉新港。十余里长江岸线并排设立有武汉新港唐家渡港区、中粮黄冈专用码头以及华海造船厂。
不久的将来,千年码头唐家渡将以前港后厂的形式崛起一座产业新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