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既是国家战略所定,也是湖北发展所需,更是黄冈的重大机遇。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大做强武汉城市圈,加快建成全国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都市圈。
我市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张开双臂、拥抱武汉,承接转移配套武汉,合唱共舞、服务武汉,打造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纷纷表示,将以“甘当配角”的姿态、以“合唱共舞”的使命,更好更快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努力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担负重任、展现作为。
省人大代表、团风县委书记何永红——
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团风处于城市圈核心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头堡”。
“团风与武汉一桥之隔,必须抓住同城化机遇,积极作为,乘势而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团风县委书记何永红说,团风县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园、科创产业园,围绕武汉“五个中心”建设、黄团浠一体化,促进区域融合。
产业发展是做强县域经济的核心,承接武汉城市圈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产业项目,是促进团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目前,团风已接纳武汉及周边地区转移企业185家, 转移企业已成为团风制造业的“主力军”。华立染织有限公司与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合资联营, 成为全省首家染整智能化工厂。从鄂州、武汉引进绿色建材科技园、ALC板和PC构件等项目,补齐相关配套部件的制作短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
如何更加主动融入同城化发展,助力县域经济做大最强,何永红认为,一要立足“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布局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做实产业细分领域。二要突出发展临港经济,系统谋划港口与产业,以港口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港口形成。三要加快构建黄冈武汉同城化公铁水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四要推进与长江新城对接,将其纳入黄冈大规划中系统谋划,多规合一,良性发展。
省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主任杨立峰——
找准功能定位下的精准对接
加快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是黄冈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
省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副主任杨立峰说,目前,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137项重点工作、43个重点项目正在扎实推进,与东湖高新区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黄冈临空经济区建设态势良好。新引进亿元以上武汉产业项目31个,人福药业、TCL智能制造等一批产业同链项目加速落地开工。
“同城化发展不仅是时空距离的拉近,更是找准功能定位下的精准对接。”杨立峰说,要围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要求,统筹当前和长远,做实项目和载体,干在实处。
杨立峰说,一要统筹规划项目,加强与武汉市和周边城市对接,争取更多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进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规划“笼子”。二要一体化发展交通,提档升级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快实现交通硬通联。三要产业协同发展,主动对接武汉,借力武汉,推动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积极承接武汉“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等产业外溢,与武汉形成产业配套。四要园区共建,依托武汉东湖高新区品牌和产业优势,共同做大做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建好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五要做实民生服务,积极推动社保、城市交通、文化旅游、就医服务等方面实现“一卡通”。
省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副局长吕林——
优化空间结构促进鄂东城市群协同发展
“武汉城市圈经过多年发展,经验与挑战并存,但目前仍处在发育期。”省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副局长吕林说,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从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经历十几年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一核三轴” 空间结构: “一核”即武汉都市发展区,“三轴”即西向武宜发展轴、西北向武十发展轴、东南向沿江发展轴。其中鄂东城市群协同发展趋势明显,是武汉城市圈经济最活跃、空间最紧密地区。
吕林说,城市群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了很强的客观规律性,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结果。鄂东城市群协同发展应避免沿江带状蔓延式拓展,而是要体现沿江拓展、滚动推进、跨江整合、纵深发展的要求,采取城镇集群式拓展的空间发展模式,合理优化区域空间结构。“这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思路,摆脱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更加强调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和协作,转向高质量的发展。”
吕林建议,进一步研究明确城市圈空间范围及圈层划定,破除行政区划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鄂东区域市场,加快鄂东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错位发展。同时要加强鄂东区域历史文化的保护,夯实区域城市主题内涵,提升鄂东城市群的对外影响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