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武汉的过年习俗,腊月二十三“打扬尘”,炸藕夹排骨藕汤走起 说到武汉人的过年习俗,那可就要从腊月二十三说起了。过年的架势从这一天就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扬尘”,“尘”跟“陈”同音,也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二十四,就 是过小年了。关于过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过还有蛮多讲究,老话说“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皇帝腊月二十三过,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 每年都有外国友人在武汉感受传统年味 传统上,北方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人包括老武汉人,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武汉作为历史重镇,先后有北方人随着重工业来到武汉,再加上九省通衢的商业地理位置,许多北方人在此通商、通婚,形成了武汉民俗文化上的南北大融合。因此,对不少武汉人家,今天和明天都是小年。 在北方,这个日子很受重视。小年这天要祭祀灶王爷,称为“辞灶”。供奉的主角,一是饺子,二是糖瓜等甜品。出门饺子进门面,供饺子和糖瓜就是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用糖瓜是希望灶王爷嘴甜,只说好话。 这一天还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所以以前的姑娘嫂子还要用红绿纸剪成嫁衣压在灯台下,为老鼠送上一份厚礼。 武汉的小年倒是没有这么复杂,主要是扫扬尘,拉开准备炸藕夹、办年货的大幕。当然还少不了煨一吊子排骨藕汤,喝汤吃肉,好不快活。 接下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鱼肉;二十七年事毕;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 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 拜年在武汉也有讲究。 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 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在黄陂,初二这天外甥为大,在酒桌上可以坐上席); 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 初四拜亲友; 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蛮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归元寺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 初六把初一累积起来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 武汉关于过年还有蛮多歇后语:像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等。 如果你也怀念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爷爷做的肉圆,奶奶包的春卷,小年夜记得打个电话回家哦~他们也一定很想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