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牛新民 于 2022-5-22 17:24 编辑
再说说程九万、程鹏飞 襄阳砚石背后有人称为《程九万诗并记》的摩崖,其刻石文中有“帅守池州程九万鹏飞书”句。据拙查,《宋史》中有三处提到程九万,但至少为两人,其一为诗并记作者,另一程九万则非也。 又查:《宋史》、《元史》其中都提到程鹏飞(降元宋将),但依具体时间推算,应并非诗并记作者的程鹏飞。 读者若有兴趣,可参下略文 《宋史》中两个程九万 襄阳岘石后的石刻中,有“帅守池阳程九万鹏飞书”几字。可知程九万就是程鹏飞,为当时的帅守(知府兼安抚使)。 但是!据所查,在《宋史》中的程九万与程鹏飞似并非为一人。 如在《宋史》卷九十七“河渠”中说道: “庆元二年(1196),襄阳守臣程九万言:‘募工修作邓城永丰堰,可防金兵冲突之患,且为农田灌溉之利’”。 而在卷四十三中有: “淳佑七年(1247年)……十二月……壬辰,诏:‘太学生程九万自北脱身来归,且条上边事,赐迪功郎( 从九品)’”。 另在七卷有“程九万《三老奏议》”几字。(无具体内容) 以上是《宋史》中提到的程九万,其中“襄阳守臣程九万”当为岘山摩崖者为同一人无疑。但淳佑七年的太学生,仅被赐予迪功郎的程万年,从时间推算及职位上看,当为另一人。不过从《宋史》中可知,对“程九万”都是褒扬的。 《宋史》《元史》中的程鹏飞当另为他人 笔者在查找“程鹏飞”时,《宋史》中则全是负面的,如: 《宋史》卷四十七中记述,咸淳十年(1274)十二月,程与元军大战于青山矶,“丙辰,都统程鹏飞鏖战,被重创,归鄂州(今武昌)”, “庚申,程鹏飞及权守张晏然以城降”, “程鹏飞以北兵徇黄州,知州陈奕遣人请降于寿昌军(今鄂州市)”。 该卷中说,元兵在今青山与程交战,程鏖战受创退至今武昌。后诸多宋军降元,程也降元,并领元军进攻黄州。 《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在“忠义·徐道隆”中述: “时文天祥既去平江,溃卒四出,为浙西患苦,安吉尤甚。有旨令道隆措置,乃枭其首乱者于市。牛监军遁,范文虎、程鹏飞、管景模俱遗书诱降,道隆焚书斩使” 宋末局势失控,程鹏飞等竞俱书劝降徐道隆,结果遭徐焚书斩使。 另在“忠义·张珏”中又述:1277年六月,身为都统的程聪(程鹏飞之父)在涪州被俘。有人“语之曰:‘若子鹏飞为参政矣,旦晚可会聚也’ 聪曰:‘我执彼降,非吾子也’” 即有人对程聪说,你儿鹏飞已为元朝参政,你父子早晚就会相聚了。但程聪说,我被俘他却降敌,他不是我的儿子! 从上可见,程鹏飞应是一员降将。幸亏《宋史》为元人所撰,没有说程是奸佞。.
既然程鹏飞已降元,那么《元史》中有无记载呢?然而在查看《元史》中,虽无程的专传,但也有多处程的记载,也记述了程鹏飞在鄂州降元,黄州逼降陈奕等事,另还记述程降元后,忠心辅元。其中可查知,程曾参与对宋帝的劝降,(略)后还被授予不小的官职,如《元史》记述: 元世祖十四年(1277),“荆湖路宣抚使程鹏飞” (《元史》卷九) 十五年,“以参知政事程鹏飞行荆湖北道宣慰使”(《元史》卷十) 三十一年(1294),“行枢密院月的迷失(人名)、程鹏飞各加平章政事”(《元史》卷十八) 由此可知,此程鹏飞却是一位降元的将领。而此程鹏飞似与襄阳摩崖作者程鹏飞(程九万)应并非一人,因为这可从年代上来推断: 在庆元丁巳(1197),程鹏飞(程九万)为襄阳帅守,而在咸淳十年(1274)青山大战时,已时隔77年了,假定庆元丁巳时程鹏飞(程九万)已有30岁,那么咸淳十年就有107岁了。况且,在元世祖三十一年(1294)时,此程鹏飞加授平章政事时,距庆元丁巳年已相隔整100年,那就大约有130岁了。
由上可知,《宋史》中提到了两个程九万,其中一个当为岘山摩崖作者程鹏飞,而《宋史》、《元史》中提到的程鹏飞,并非是该摩崖作者程鹏飞。 上述一家之见,既未全览宋、元史,也未参见其它史料,所述仅供参。有兴趣者可再深究。
补充内容 (2022-5-23 09:16):
“距庆元丁巳年已相隔整100年”改作距庆元丁巳年已相隔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