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下士

- 积分
- 147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
久居闹市,每天看见的只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嘀嘀哒哒奔驰的汽车,雾茫茫的天夹杂着火柴盒一样的楼宇。静静地坐在斗室里,父辈们在农村里集体劳动的场景便常常浮现在眼前,久久不能忘怀。
早春时节,桃花打出指头大的骨朵,柳树绽出白生生的嫩芽。晨曦初露,天地、山水之间,一头犍牛划拨着水,拖着如弓的梨辕“哗、哗、哗”前进,细长的鞭子在屁股后拧成卷。
插秧是劳动中最快乐的一章,年轻的嫂子与姑娘们特意换上一身旧衣裳,为防止蚂蟥叮咬,有的还用旧褂袖绑好腿,用套袖扎好前臂。脱下磨掉后跟的鞋,轻轻地在略带凉意的水里摆摆脚,试试水温,小心地下田。一字排开阵势,一声令下,只听见手与泥的“啾、啾、啾”声,如山泉般响。栽过十几米,有人提议唱首“秧歌”,年轻的,定好日子待嫁的姑娘,结婚不久的新媳妇就成了被唱的对象。一人领唱,众人来和,这田唱起那田也不落后,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记得湾里有位叫“凤”的姑娘于当年腊月初八出嫁。她们就唱道:“凤呀凤哟,要出嫁哟,依哟咳;打嫁妆哟,嗨哟;腊八粥哟,呀哈咳;坐花轿哟,哟哈咳;拜花堂哟,呀嗬咳”。
经过上水、打药、除草、扬花、灌浆、饱米、起沟。稻谷如羞涩的少女慢慢地低下了头,一阵风过,一波三折,翻起层层稻浪,最忙的季节到了——复秋。打腰子、磨镰刀、铣冲担,在要收割的稻田边插上木制的牌子——割。 为了多挣工分,一大早,人们便在有“割”字的田边割上方桌大一块——占了。她们耍开镰,分开两腿,叉成“八”字,弯下腰,双臂架起,甩开膀子。随着镰刀“呼、呼、呼”地转,一排排稻谷就象卧倒的士兵,整齐划一地躺下。伏天的太阳格外热情,朝来夕往的几天暴晒,稻杆蔫了,谷粒坠了。女人抱,男人捆,挑草头的队伍较着劲,赛着跑,穿梭在稻场与稻田之间。小孩在田里拾着掉下的一支支谷穗,一把把如俏女梳着的长长的马尾辫。
劳动之余的闲暇更惬意,人们早早地把平床抬到大路上。男人光着黝黑的脊梁,手拿一把大蒲葵扇,一碟花生米,几个蒜瓣,三两个腌辣椒,和着二两烧酒,咂巴着嘴,发出“呲、嘶、咳”的声音,夹起甜辣混合的小菜,美美地享受着。女人抱着孩子,唱着永不老的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要我歇。我要回家割稻麦,稻麦割了割高梁,高粱地里有个共姑娘,请裁缝做衣裳,请博士拓嫁妆,二十八里嫁姑娘。”男人与女人开着憨厚、直率、粗鲁地玩笑,漫无目的拉着家常,直至深夜,搂着孩子,进入梦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