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孙金福 于 2022-3-7 18:19 编辑
张国雄,江苏宜兴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 1975.09--1978.01 湖北省谷城县石花公社月光林场下乡青年、副场长; 1978.01--1982.01 武汉大学历史系读书、支部书记,获学士学位; 1982.01--1984.12 武汉大学历史系读书,获硕士学位; 1984.12--1992.08 武汉大学历史系讲师、总支委员 (其间:1987.09--1992.07 武汉大学历史系在职读书,获博士学位); 1992.08--1993.01 五邑大学社会科学与艺术部讲师;
原五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国雄 1993.01--1995.01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系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讲师、副教授; 1995.01--1995.04 五邑大学社会科学与艺术部副教授; 1995.04--1996.12 五邑大学校长科研助理,副教授; 1996.07--1999.06 五邑大学社会科学与艺术部副主任 (其间:1998年12月被评为教授); 1999.06--2007.06 五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2007.06--2008.01 五邑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社科处处长。 2008.01—2011.08 五邑大学第五届党委委员、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社科处处长。 2011.08--2015.12五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5年12月,免去张国雄五邑大学副校长职务,退休。
中新社记者孙秋霞在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江门开平采访张国雄,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为何出现在江门?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兼职教授,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高级顾问、首席专家;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首席专家,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布展项目的学术总负责人。历史人口地理专业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期间主攻的是中国内陆移民理论。 1996年春天开始接触开平碉楼,并围绕着侨乡文化这个学术之根,进行了长达16年的资料挖掘和整理研究。
2021年12月25日梅州日报记者专访《广东华侨史》副主编张国雄。 2000年以后,张国雄经历了所有被托管的碉楼的文献、文物整理和清理工作。在申遗过程中,张国雄等专家团队承担的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撰写是核心工作任务。作为申遗文本的第一撰稿人,张国雄先后参与撰写了两个文本,因为在6年的等待中,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出台新规定,2007年的申报项目必须提交新格式的申遗文本,而《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第一个按照新格式提交的文本项目。
2021年9月10日第37个教师节“江门”十佳道德模范” 张国雄讲话。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文本也被国家文物局推荐为2006年以后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撰写的范本,该文本还荣获广东省2006-2007年度省社科调研咨询报告类一等奖,这也是省政府自2004年设立社科政府奖以来,首个以地级市研究团队为主体独立完成的一等奖,也是江门市获得省级社科政府奖一等奖的重大突破。2010年,张国雄在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侨文化”的概念。 广东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2021年12月,张国雄获得十大“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