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火凤. 于 2022-3-15 10:33 编辑
古“长宁县”与古“长林县”辨析
查考汉晋时期古编县城地望之时,受阻于今荆门市及所辖沙洋县、钟祥县交界处的两个古地名,在同一片区域之内,《荆门直隶州志》(下文简称入州志)居然记载有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古县,即长林、长宁两县。初以为或为笔误,或为两字互通,遂穷追地方史志与官修正史,居然发现两个读音完全相同的古县,真的并立于今钟祥、沙洋、荆门一带,但诸多记载又互相抵牾,令人眼花缭,剪不断理还乱,遂将相关史料逐一列表细疏,繁杂的头绪才渐次清晰,方知两个读音相同的古县,真的曾并立于同一片区域,但也发现无论是明清州志还是现代史志,诸多记载已脱离历史现实,出现相互混淆甚至以讹传讹的现象,故专文辨析一二,以名其实。 一、沿革考 (一)古长宁县沿革考 史籍中确有“长宁县”相关之载,然分散零乱且互有抵牾,其始置年代和析出地等问题疑云重重。州志所载不仅更为稀缺,而且与“长林县”穿插而记,总给人造成两者必有一误的错觉。若非广罗史料细致梳理,实难确认荆门附近曾有古长宁县的存在。 《州志》三处提及长宁县:一称因处置“沮漳降蛮”问题,在“东晋永和八年”“分编县北境立长宁”,若据此则始设于公元前352➊;一称在“穆帝永和十年”“筑长宁县城于薸湖,储粮”,据此则其置建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54年➋;一称“安帝隆安五年”“析鄀”为县,据此则置于公元前401年➌。关于析出地的问题,州志所记明显存在矛盾:一称“分编县北境立”,一称“析鄀”而立。此外,长宁县究竟为谁始创,据州志所记也有两个答案:一称为恒温所创,一称为恒玄所立。这种前后矛盾相互抵牾的记载,总让人云山雾绕,带来诸多困惑和误解,以讹传讹之事更是连篇累椟。 若要真正弄清古长宁县究竟由何人在何时、何地创设这些问题,仅靠查阅沿革史料实难确认,还需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考察。以笔者所考之见,在长宁、长林等古县创设前后,今荆州至襄阳一线长期处于历史大动荡期,表现上归属一统的东晋王朝,暗地里早已逆流涌动。发迹于荆襄地区的恒氏集团长期在此区域大展拳脚,放手争雄。受封南郡公的恒温虽已渐露篡位之心,但荆襄一带总体平稳,其弟桓冲主政荆襄之时,东晋内部开始出现裂痕,争抢地盘之风渐盛。至恒温之子恒玄展露锋芒之时,荆襄地区已经成为火药桶。隆安三年(399),桓玄先后击杀殷仲堪、杨佺期集团,荆襄地区再归恒氏集团独家拥有。公元404年,桓玄威逼晋安帝禅让,篡位称帝建立楚国,史称“桓楚”。刘裕等兴兵讨伐,天下聚变,历史进入新一轮大动荡期。晋安帝虽然成功复辟,但实为傀儡。刘裕不仅长期把持朝政,最后竟然弑帝自立。东晋灭亡之后,历史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荆襄地区落入桓玄之手,马上面临一次涉及甚广的行政区划调整。为了安基固本,打造一个未来方便争夺天下的战略大后方,桓玄迫切需要解决沮漳降蛮、三辅流民南渡、赋税兵源等问题,遂极力鼓动朝廷实施郡县改革。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改革落地,桓玄通过析置、裁撤、迁并、侨置等方式,在荆襄地区设置了一批新的郡、县。此举当为东晋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此次调整在《晋书 桓玄传》中可以窥见概貌:“移沮漳蛮二千户于江南,立武宁郡。更招集流人立绥安郡,又置诸郡丞”➍。桓氏集团二代四人即桓温、桓冲、桓玄、桓振,在荆襄地区前后经营数十年,有些志书或因考证失查或因传抄失误,居然出现了许多误笔,连桓温、桓玄父子的姓名也已经混淆不清,更不用说把隆安三年、隆安五年这些年代记错了。其实隆安五年行政区划调整的主导者是恒玄,解决“沮漳降蛮”问题的也是桓玄,并非其父桓温。桓温虽然也处理过类似事件,但不是解决“沮漳降蛮”问题,而是“迁降人三千余家于江汉间”,(参见《晋书 桓温传》。当然,桓玄主导行政区划调整之时,晋安帝尚未被趋逐篡位,诸多史书中称某些县为“晋安帝立”还是附合历史事实的。其实,长宁县究竟创设于何时,据现有史料已经不可考,很有可能随同桓玄批量建置郡县的时候一同出现。但令人困惑的是,隆安五年批量出现的诸多县,史书中大都有标注,提及长宁县之时。仅记在新设立的郡名之下。结合晋武帝平吴之时曾经创设有其他县的记载,也不排除其始建于晋武帝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