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鄢达惠 于 2022-6-25 10:29 编辑
兵营的传说 文\鄢达惠 竹溪县兵营镇地处县城东部,距县城63公里,东同竹山县官渡镇为邻,西与本县县河镇接壤,南与本县汇湾镇相依,北与本县新洲镇相连,水天公路穿境而过,泉河水域流经兵营口河水域交汇,后流入新洲河融入堵河,是堵河水重要水源地之一,是县城贯通南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水天公路沿线的“百里果廊”的重要乡镇,为竹溪的经济发展起着驻足轻重的作用,是连接南山经济的大动脉。 提起兵营的来历,那还得追溯到上庸时代,据有关庸国的历史记载:公元前1059年,周请庸人筑都于洛邑(今竹山县文丰乡皇城村的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三千余年风雨仍然屹立,还有今竹溪关垭的楚长城遗址,表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的确很高);庸人又是史料中所称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今竹山的圣水茶和竹溪的梅子贡茶和龙王垭茶足可以证明之。至周代,据《尚书》上说:“武王兴兵伐纣,庸率卢、彭、濮等八国以兵相从”,今竹溪境内的泉溪镇杨家扒综合农场的营盘山曾是姜子牙同闻太师在此安营扎寨,两军对垒的地方中可以推测到的。上庸灭周之后,疆域为今秦巴山区的大部辖区,有人又说“楚之附庸”,简言之,楚人就是庸人。 在大巴山脉东段的庸州几乎家喻户晓都知道薛刚发唐的故事了。相传在唐朝,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时期,皇上实际是“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后来武则天篡位,改国号大周。此间,薛刚为了扶持唐中宗复辟,既要从武则天手中夺回李氏天下,薛刚功不可没。历史上庐陵王李显曾来过上庸国,曾在上庸国的房陵生活过,也曾被朝廷召回途经过梅子垭中暑而喝了梅子垭茶后,倏然中暑康复的说法。 又传闻,薛刚的母亲樊梨花自幼随骊山老母(中国道教中神仙之一,也作“黎山老母”,“骊山姥”。骊山老母系女娲氏)学艺习武,女娲氏在上庸国的女娲山活动,今陕西省安康市境内和十堰市竹山县境内都有“女娲山”,从这些方面可以推断樊梨花也曾在上庸国活动过。还传闻,樊梨花和薛丁山夫妻闹矛盾时,也曾在大巴山脉的深处竹溪鄂坪境内的“团簸寨”生活过;更传闻,谢刚曾在长安街酒后误杀了皇太子为逃生到上庸国庸州的泗水关来避难,却被恩将仇报的薛义把薛刚用囚车押运回长安去邀功,途经上庸国的丰溪镇的绝龙岭时,被“黄草山”上占山为王的马赞、吴七误以为薛义是给长安城押送的黄金白银,当救下得知是当朝爱将薛丁山之子后,更是喜出望外,后来,马赞和吴七一致推举薛刚为“山寨王”,从此,“黄草山”更是如虎添翼,威名远扬。 话说樊梨花从上庸国庸州鄂坪境内的“团簸寨”会合丰溪镇“黄草山”占山为王的马赞、吴七他俩后力举薛刚为山寨王一起,沿路广泛宣传,话说武氏家族集团篡夺了唐朝开元皇帝李氏家族集团的天下,要求大家都能积极参军,为能从“皇太后”武则天手中夺回李氏天下,在上庸国一呼百应。这样,一路招收了不少士兵,途经泉河水流经兵营口河水域交汇处,就是现在的顺风雨村时,已是黄昏时分,樊梨花下令部队就在此安营扎寨。军队的前哨设在顺风雨村,军队的尾部就停歇在现在的算盘山一带,部队后勤部从安营扎寨的顺风雨村清点人数一直到尾部宿营地(现在的算盘山一带),总共招收了二万九千九百九十八位士兵,那时,统计数字最好的器具就是算盘了,算盘上出现的数字二万九千九百九十八,后来,人们就把那次军队尾部宿营停歇的地方叫做了“算盘山”,这个地名一直叫到现在。第二天一早樊梨花部队准备起拔前往房陵时,看到安营扎寨前哨地方四周的田野,庄稼茂盛,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樊梨花随口感叹道:“真是顺风顺雨的好地方!”听当地的老人讲,顺风雨村原来叫“洼地村”,四周是山地,形似一个“盆”,传说是自樊梨花途经此地后,才被称为“顺风雨村”的。部队随即开拔前往房陵,后路过原来的新洲乡的樊亭村,传闻,樊梨花也曾在此安营扎寨过,搭了一个零时的亭子作为樊梨花歇息的地方,那也是原来新洲乡樊亭村名得来的缘由吧。由于南水北调潘口电站工程建设,原来的樊亭村已沉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追忆历史的长河,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件事儿的来龙去脉都要遵循历史规律,一个地域文化的发现和挖掘更要蕴含着一个地域民间的传闻中得来。我受我连襟虞兄一位即将退休而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兵营镇父老乡亲的乡镇干部地托付,是通过他的讲述和当地民间故事整理的故事,来以飨读者,也算是虞君送给兵营人民的一份退休的上好礼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