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直错诸枉 赋闲在家,听喜马拉雅,是易中天讲诸子百家的相关内容,讲到下面这个典故,颇有趣味,现略述一下,以飨读者。 一日,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老师,何谓仁?先生答道:“爱人”。何谓知?先生答道:“知人”。樊迟不明其理,不晓其意,先生进一步说道:“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拿直的东西压住弯曲的东西,就可以使弯曲的东西变直。樊迟听的是一头雾水,依然不明白,但又不敢问或不好意思问,离开老师后,见到了另一名学生子夏,就继续求解,子夏是这样解释的,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安排在奸佞小人之上。后来之余人在讲授此段时,都是沿用子夏的解释,一直绵延至今。易中天讲到此处时,却另辟蹊径,有独到见解,认为子夏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代表孔子的本意,他觉得可以这样理解: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就可以改正错误。 在另一处,也有用到“举直错诸枉”的句子,那是孔子回国时,鲁哀公问道,“何为则民服?”孔子答道:“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通常的解释是这样的:鲁哀公问政,用什么方法让民众能够信服?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推举任用正直的人,废除邪恶小人,那么老百姓就服从管理;如果推举任用邪恶小人,废除正直之人,那么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管理。在这里,易中天是这样解读孔子的答案的:用正确的替代错误的,民众就信服;用错误的替代正确的,民众就不服。 在这里,不去计较谁是谁非,只是推崇在做学问方面,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推敲多思索多践行,多做格物致知之事,才会对学问有更深的体会,见解方能独到。若能长期坚持,深究其理,自会成一家之言,独树一帜。唯做学问的人都如此的话,才会真正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若一味沿袭古人,沿用他人之法,自己最终的定位也只是个学生门徒而已! (供稿人:高毓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