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行走楚国 于 2022-9-17 11:13 编辑
后梁宣、明二帝墓址初考 刘甫 关于后梁宣、明二帝墓,《舆地纪胜》载:“纪山,在府(荆州)北四十里,绵亘自荆门西山而来,盖荆州之主山也。后梁宣明二帝陵,林木郁然”。《荆州府志》载:“后梁宣帝在城北纪山,天宝八年死,葬平陵。明帝陵在纪山,天宝十二年死,葬显陵”。欧阳修《集古录》载:“江陵北四十里白石碑驿,盖驿侧数里有后梁宣明二帝墓。唐相萧嵩为其祖立碑于驿之北”。又云:“在长林县南一百五十里“。以上信息表明,梁宣帝萧詧的“平陵”及梁明帝萧岿的“显陵”均葬在荆州北今属荆门的纪山。但具体位置则无确指。据《唐代交通图考》等文献,唐宋“白碑驿”即今荆门市纪山镇集镇,处在唐宋时的“荆襄驿路”上。欧阳修所云的“在白碑驿侧数里”,经考,今纪山镇区西约三公里即纪山。各方信息将后梁二帝墓皆指向纪山。 先有湖北省社科院三国研究会会长夏日新及荆门市社科联主席李柏武二先生专程往纪山探寻,未果。因此,找到位于纪山的后梁宣明二帝墓便成为笔者的一个迫切课题 。 然而从何着手呢?笔者偶从宋人项安世的《纪山寺观梁宣明二帝陵》诗中获取了一条重要线索。诗中云:“林中佛寺君王冢,湖上仙宫太子茔”。其诗的诗题即已明确透露出二陵位于纪山寺的信息。并且诗中直言林中佛寺即帝陵,湖旁的仙宫即太子茔。纪山寺,位于纪山之巅。据地方志及寺志等相关文献载,其始建于隋。大约至南宋时,项安世还在纪山寺见到过后梁宣明二帝陵。 查有关六朝帝陵葬制,一般在山上开凿较规整的长坑为墓室,然后填土夯平再起坟丘。南朝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十米以上处开挖,墓室上有厚约十米的封土,或与山齐平,或为五米左右的陵山。经考,位于纪山之巅的纪山寺,寺中及周边林木葱茏,寺基海拔高出周围十米以上,俨然一座山峰上的山丘。极符合葬制中的地理条件。而另据南朝葬制, 墓前建有享殿, 殿前为陵门,三门并列。门外左右有阙,门前为墓道,称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门间依次立石兽、石柱、石碑各一对, 但南北朝帝墓均遭严重破坏,地面只有少数石兽保存下来,石柱、石碑也均残毁。经考,今纪山寺从南至北也依次有一百多米长的类神道、神道两侧排列重塑的石雕与石柱、三门并列的山门、类于阙的牌坊以及类于享殿的前殿等。 不知是巧合还是今重建时有所依据或传承, 今寺整个布局象极了南朝陵寝布局。据该寺住持净心法师介绍,最南的“大雄宝殿”以及其北的“三宝””二殿均为在古建遗址上所重建,历史悠久。而在“三宝”及其其后的“念佛堂”殿东侧,有一潭名为“乌龙潭”,恰与项诗中的“湖”相对应。笔者推测,“大雄宝殿”之下或正是宣帝陵所在,而乌龙潭侧的“三宝殿”及“念佛堂”下或即太子(明帝)墓。作为帝陵,一般选择山之最高处建陵,纪山寺位于纪山之巅,考察该寺地形地貌结合项诗中所描述无不吻合,而且该处极符合南朝帝陵葬制的各项条件。经询净心法师,见到数块由其所藏的偏黄色长方形菱纹与绳纹、工艺颇为精致的六朝古砖,非一般建筑所能使用。据其称乃是在该寺遗址上所得。这几件隋代以前的、在寺庙遗址上所出的规格颇高的物件,无疑为考察增添了证据。当地百姓传,纪山“南有天子冢,北有妃子山,东有梁王墓,西有楚陵园”,今观之,纪山寺正好位于薛家大洼的楚陵园之东,恐非虚传。 笔者试图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形:据《资治通鉴》载,后梁宣明二帝死后,隋帝曾各拨十户为其守陵。大概在陵上即今纪山寺的“大雄宝殿”、“三宝”、“念佛堂”三殿之上同时建有享殿 ,后逐渐荒废演变为寺。由唐相萧嵩为其祖立碑于纪山东三公里的今纪山镇集镇北,以及纪山寺志所载唐尉迟恭更改寺名, 可知至少在唐初,纪山之巅的二帝陵上己为寺庙,今纪山寺中所遗一座六边形隋唐塔刹便是明证。而据项安世诗,可知直至宋代,人们还知道二帝陵在纪山寺。随着朝代更迭、年代久远,大概自宋以后便很少有人能知其详了。今寺中住持所藏的那几块规格颇高的六朝砖,或许正是二陵上当年的享殿或墓中所出,其下,或正是后梁宣明二帝墓所在。可在“大雄宝殿”“三宝殿”及“念佛殿”三殿之下作初步勘探与试掘。 以上只是一些初步探索。 就目前资料所限,如要取得进一步突破还需更多的具有说服力的直接证据。期待有新线索和新资料的出现。
附记: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得到纪山寺住持净心法师以及荆门市传统文化协会副会长王君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谨致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