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120|回复: 1

[热点评述] 中国传统村落|甘家岭村:百年宗祠今犹在 一代忠烈史留芳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2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中校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650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9-22 14:0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空中俯瞰,甘家岭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山环抱的谷地中。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特约记者 付延峰阚韶辉

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与该村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260多年的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甘宗祠有莫大关系。

甘宗祠之所以香火绵延,留存至今,要归功于甘氏家族在地域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和显赫地位。260多年前,其史诗般的英雄事迹在当地上演:以甘氏族人甘继芳为首的地方民团武装,英勇抵抗叛军,最终壮烈牺牲。



古香古色的牌楼仿佛在向路人讲述甘家岭村的悠久历史。

历经260年风雨,甘宗祠保存完好

离开竹溪县城,前往中峰镇甘家岭村的路上,稻田一望无际,金色浪涛翻涌,稻香拂面而来。田间,收割机来回穿梭,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劳作,一片繁忙景象。在当地,与“贡米”名气相媲美的就是甘家岭村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甘宗祠。

站在村口放眼望去,青山远黛,近水含烟,村落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山环抱的谷地中,沐浴着阳光,浸润着风雨。穿过一座近年新建的牌楼步入村庄,只见这座声名远播的甘宗祠规模宏大,保存完整,令人叹为观止。

甘宗祠的历史价值,首先在于建筑保存完好。主体建筑建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光绪年间续建,严格按照清代朝庭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标准进行修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设计精密,属典型的清代官式建筑风格;后又经多次扩建修缮。

如今,甘宗祠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是清代官厅民祠连体古建筑,由正殿、后殿、官厅组成,五架抬梁结构,硬山墙,两坡五脊灰瓦顶,梁枋雕刻,墙壁彩绘。260余年风雨过去,甘宗祠坚实如故。

这里的木雕、石雕、砖雕、壁画,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保存了大量文化信息。比如门口的石鼓两面雕饰有渭水垂钓、南山樵夫、耕读传家等纹饰。石门上有一对楹联:“传家本孝义人父蔚起千年,报国见忠贞志节长昭万古。”对联讲述了甘氏子孙孝义传家,忠贞报国的故事。

当地老者介绍,古代这里是祭祀祖先、奖惩族人、聚会议事的场所,与之相关的族规家法的制定修改,族田族产的分配管理,促学兴教,抚恤孤寡等活动也多在祠堂进行。竹溪流传这样一段民谚:“竹溪古有三大‘狠’:甘家岭祠堂规矩‘狠’,郭家梁子拳头‘狠’,马家菜园舞龙‘狠’。”

专家考证,甘氏宗祠古建筑在全省范围内独具特色,在全国的古代建筑中也同样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价值。2012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榜上有名。本次入选的,十堰市仅此一个村。

甘家岭村有此殊荣,与该村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宗祠,以及占该村村民90%人口的甘姓族人,以这座祠堂为中心维系的传统乡村生活有莫大关系。



历经260多年风雨,甘宗祠依然保存完好。

时势造英雄,甘氏家族守护一方

宗祠是家族及其历史的象征,其规模和影响往往显示着家族势力及其资产实力。规模如此宏大的甘宗祠穿越260多年时空屡遭劫难,经历代修缮,至今完整,堪称奇迹。

甘宗祠之所以香火绵延,留存至今,要归功于甘氏家族在地域历史上的传奇事迹和显赫地位。

宗祠主体建筑前的《修建修缮碑》记载:乾隆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1748年-1754年),受清政府恩准,甘继芳七世孙甘概公为了怀念先祖,发扬光大甘氏家族,建成甘氏宗祠正殿、后殿。

与鄂西北诸多姓氏大族一样,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也是移民而来。《甘氏宗谱》的“序文”中称:“先祖进朝云公,在明隆庆年间,从江西南康星子县,迁竹溪中峰寨山脚下,延传数十代……”竹溪甘氏家族“延传数十代”、甘宗祠兴盛数百年的历史,正是其第四代子孙甘继芳,以史诗般的英雄事迹开启的。

关于甘继芳,《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甘继芳,字体元。性忠烈慷慨有谋略。明末流贼猖獗,竹溪为秦、楚、蜀之交,屠戮殆尽,余匿山中,昼夜惊骇。公纠聚遗黎,团练乡民,贼至合击,贼去则散归田间,如是者十余年。迄我朝(清朝)定鼎,兴镇(实为兴安镇,今安康)总兵段某,知芳义勇堪任重,以便宜给札为守备,防卫中峰、左溪等处。继芳受任,竭力守御,溪人赖焉!”

时势造英雄。甘继芳一介村民,擢为守备,成为英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的。明清更迭之际,时局动荡,竹溪县为鄂陕川(渝)毗邻的偏僻山区,山深林密,交通不便,匪患猖獗。甘家岭村所在的中峰、左溪一带,距离秦楚边关门户--关垭仅10公里之遥,是最直接、最频繁遭受匪患的地区。聚族而居的甘家岭村村民为求自保,自发组织乡勇,建立民团武装,闻匪警则退守中峰寨抗敌,匪去又散归四乡。

可以看得出,清初之际,在竹溪的抗匪斗争中,甘继芳深为贼匪忌惮。这除了因为他本人“性忠烈慷慨有谋略”之外,估计他大概还是甘氏族长--“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率领的甘氏族众为主力的民团武装,战斗力十分强悍。



飞檐斗拱,梁枋雕刻,古朴大气。

勇抗叛军三月,家族首领壮烈牺牲

回顾甘宗祠的历史,要追溯到清初波及鄂西北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清初“三藩之乱”。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本来是投靠清廷、助其夺天下的明朝降官。但20年后,到康熙初年,已势成割据,与清廷分庭抗礼。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作出撤藩决定。吴三桂首先发难,其他“二藩”随之反叛。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由云南、贵州攻入湖南、四川。南方乃至长江流域、西北各省,皆有藩王或将领响应。在鄂西北,谷城总兵杨来嘉、郧阳副将洪福、竹山游击谢泗、竹溪游击洪源等人响应,一路攻城掠地,在占据襄阳和郧阳治下各县之后,又领兵向竹溪杀来。

但在偏远的竹溪,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攻势受挫--他们遭遇以甘继芳为首、甘氏家族为主力的地方民团武装的顽强抵抗。

当时竹溪的最高地方长官,是清朝第五任竹溪知县曹席珍。他自知“以邑无城,不可守”,就带着一批官民转移到了城西三十里处、甘家岭村后山上的中峰寨上。之所以选择退守中峰寨,是因为那里不仅山寨险峻,易守难攻,更有一位悍勇善战的老英雄--甘继芳。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时年64岁的甘继芳,成为保卫曹席珍领导的临时县署的最后依靠。他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

但是,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当时,曹席珍的手下有一个看门的勤杂工,叫曹二,因犯错被责罚。曹二心怀不满,偷下山寨找到叛军,告知中峰寨后山绝壁没有布防,可从那里趁虚攻入。夜半时分,叛军在竹溪游击洪源的率领下,攀上绝壁,杀进山寨,活捉了曹席珍和甘继芳。寨破,曹席珍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

叛军劝降,甘继芳不屈,厉声大骂:“好男子肯从若辈做贼哉?若辈釜鱼游魂,立见齑粉,惜吾不能手磔汝耳!”叛军恼羞成怒,杀了甘继芳。



青砖砌墙,彩瓷为饰,精美大气。

事迹传遍京城,成就家门荣光

鄂西北响应吴三桂的叛军,很快被平定。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发生在甘家岭村村后的这场中峰寨保卫战,迅即湮没于历史烟尘,少有人知道甘继芳的事迹:“(甘)继芳殁后三日,大兵至,贼退保房(县)、竹(山),明年悉就擒,事平,后世盖罕有知继芳者。”(《竹溪县志善行》)

一个偶然事件拂开历史烟尘,让甘继芳的事迹传诵开来。时隔20多年,湖北学使(学政)王与祚到郧阳巡考。他问竹溪籍考生:各位知不知道竹溪早年间有个叫甘继芳的人?无人应答。接下来点名,他发现一个名为甘长霖的考生,赶紧查阅档案,看到其祖上三代的记载,确认其就是甘继芳的儿子。王与祚让甘长霖把其父事迹写成一份详细报告,呈给他。尘封的往事就此揭开。

王与祚是如何得知甘继芳的事迹呢?原来,当年在中峰寨保卫战中,与甘继芳一起被俘的知县曹席珍,后趁乱逃脱,带着随从跑到京城,将甘继芳的事迹宣扬开去。《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曹席珍)自贼中逸出后,偕计吏入都,尝举以告人,而学使闻之者。”显然,曹席珍介绍的甘继芳事迹令王与祚难忘,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就这样,有了现场幸存者曹席珍的详细介绍,加上王与祚的寻访和宣传,20多年后,从郧阳知府到竹溪知县、训导都详知了甘继芳“以身拒贼”的忠烈事迹。他们纷纷题词,制成锦旗,表彰烈士甘继芳。甘继芳的6个儿子,除第四子在战乱中失踪外,一一得到官方抚慰。甘继芳的事迹从此广为人知,并详细载入清初编修的《竹溪县志》中,被历代方志采用,流芳后世。

由此,竹溪甘家岭村的甘氏家族拥有了长期被地方官民推崇的家门荣光。



门口石鼓上立石狮,两面刻有渭水垂钓、南山樵夫、耕读传家等纹饰。

后辈贤良辈出,家族声望越发显赫

甘家岭村的甘氏族人,继甘继芳之后,英才辈出。无论文臣,抑或武将,多有乃祖忠烈义勇之风,泽被子孙,事迹载入方志,闻名一方。

如甘继芳第四代嗣孙甘杜,清乾嘉年间任来凤县的训导,算是文官,却以与其祖辈一样的壮烈事迹载于《竹溪县志善行》篇:“甘杜,字联召,继芳四世孙也……嘉庆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贼逼城,语其子文郁曰:县无城无可为,为臣死节,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随城陷,孙敬选战死,子文郁怀印突围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闻,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甘继芳后人中以武功著称的,不在少数。其代表人物,有清咸丰年间战死的甘敬员。《竹溪县志善行》篇记载:“甘敬员,继芳之嗣孙也。咸丰元年,从征粤匪,叠次立功,拨补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贼逼竟陵,员战死瓦庙子,人谓之有乃祖之遗风焉!”

“三藩之乱”后,三省门户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坚持在中峰寨一带组织乡勇民团御匪,英雄辈出。如“武生甘承欢,有胆识,局度娴雅。同治年秋,川匪骤至,甘承欢率勇同兵堵剿,右营游击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额,保举六品军功。”

另外,载入《竹溪县志善行》篇中的不少甘氏后人,以或“疏财仗义”之善行,或“急公好义”的义举,赢得竹溪官民的赞誉。

清初以来,甘氏后人忠勇贤良辈出,多次立功授爵,家族声望越发显赫。于是,作为甘氏家族的象征,及其显赫地位之表现的甘氏宗祠,得以在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以高规格和庞大规模兴建起来。

之后,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又不断得到扩建和修缮。靠着甘氏家族的保护和地方官民的维护,虽历经多次劫难,甘宗祠仍以较为完整的建筑规模留存至今。

守护宗祠,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守望故乡。“宗祠文化传递出的尊贤礼德、耕读传家、仁爱孝悌、忠贞报国、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是我们的根与魂,我们必须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当地老者甘启成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8

8816

主题

2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上校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37151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发表于 江苏省苏州市 2022-9-22 15: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260余年风雨过去,甘宗祠坚实如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