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 语 算 盘 算盘,是一种计算工具。算,是核计数目,算数的意思;盘,则是一种器具,有清点,查究之意;二者的结合,就是一种计算数目的用具。二字巧妙搭配,亦可由此一斑窥察古人用字用意之精妙。 算盘起源于何时,今人说法不一。传统的算盘一般为长方形,四周为木框,内贯直柱,俗称“档”,一般有9档、11档、13档等;档中有一道横梁将算珠分成上下两部分,珠呈扁圆形。算珠内贯直柱,梁上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五珠,每珠作数一。运算时先定位后拨珠计算,可以做加减乘除等算法。现代的算盘,算珠的纵截面为菱形,梁上一珠作数五,梁下四珠,每珠作数一,尺寸较小而档数较多,档和框多为铁制,整体形制呈细长条形。 幼时起,父亲白日里从事田间劳作,晚间则将账务拿回家来做,我的耳间时常充盈着噼哩啪啦的拨珠核算声,白天父亲不在家,算盘便成了我们几个的玩具,先将算盘翻转过来,让弟弟坐于其上,拉过来推过去,将之当车使,弟弟们便也乐此不疲,每至白天,便要缠着玩,为此也弄坏了好几个算盘,就这事,没少得到父亲的数落和痛打。 在晚间不忙时,我们弟兄姊妹四个围在父亲身旁,缠着让讲故事,父亲也曾讲过算盘的传说。黄帝统一各部落后,生产能力大为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管理账务便成为必要,其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先后采用结绳记事、刻木为号,都先后出现问题,后又采取果核、石头、珍珠等东西,在妻子、岐伯、风后、力牧等不同人的帮助点拨下,不断查遗补缺,改进记账方式,最终发明了算盘的雏形。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算盘不断得到改进,成为今天的“珠算”。在讲故事过程中,我们左问一句这右问一句那,父亲起先讲解继而颇烦进而怒叱最后断喝,我们听其故事来津津有味,讲到进位说到算法,却也懵懵懂、茫茫然。 大约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在姐姐用过的小算盘的两端系一根细小的绳子,将绳子拴挂在军用书包的两侧系扣之上,与同学谈笑并肩行走,看着算盘随着步伐前后摇摆晃荡,听着算珠间磕碰作响之声,那种情愫那种惬意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难以释怀;课间十分钟,同学间则尽其智谋玩“狼吃娃”的游戏,只是老师如何授课,教课书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却在脑海里荡然无存。 1990年上中专学的是会计专业,珠算从一开始就是必修课,学校发放的是竹制五珠算盘,老师先让我们认识算盘,讲解它的历史发展、美好传说、世俗生活中的应用等等,怎样运用两指或三指拨打算珠,运算技法便也一一道来,逐步加深,为达指法熟练,常常手持笔儿巧练“打百子”、“六二五”、“一六八三五”,始终做到脑、眼、手的紧密配合,既讲速度,更求质量,并告之同学们每年要进行珠算过级考试,五级算过关。此后,每至珠算过级考试,但逢自习,教室便全是噼哩啪啦地拨珠声,凝神聚心地核算景,有上进心的考一级特级,没上进心的考过五级便喜形于色,随将算盘弃之不顾。上到第二学期第二学年,没有了珠算课,临近珠算过级,有些同学的算盘便找寻不见,品德不良的同学,便四处踅摸,进而发展到偷,良善者见丢,便自行购置,学样者,见闻别人能偷,自己便依样画葫芦也行偷窃之事,学校虽一再强调纪律,但此风却久行不衰,很难从根子上得以扼制。 1994年上班后,担任税务所的内勤工作,所长让我购置算盘,出于对幼时岁月的怀念,加之新式算盘太过促狭,自己虽然身单体簿人瘦小,却也嫌细手儿施展不开,遂买一老式传统算盘。用算盘最多的就是汇总完税证及代征代扣票据,少则几十份,多则百余份,最懊恼的就是打了一遍又一遍后,数字总也对不上,通常就采取总而分之,分而总之的办法来处理,抑或间歇休整再战。通常情况下,打两遍数字结果丝毫不差,就万事大吉,连呼ok,遂开汇总缴款书,径到开户行办理入库事宜。 2002年左右,逐步用起了计算器,会打算盘的用算盘,爱用计算器的用计算器。由于计算器轻巧精致,运算简便,易于掌握,大小人都会用,所以普及得特别快。有时出去下单位,有的单位没有算盘,不得以只好用起了计算器;有时索取算盘,总会遇到一些异样目光,忽觉不合时宜,顿感落伍淘汰,加之自身珠算功底不深,速度不快,质量不高,听闻别人的闲言碎语,见到别人的侧目而视,却又怎能不面红耳赤心跳,却又怎能保持一种平衡稳定之状态,便也渐渐远离算盘,将之遗弃在犄角旮旯,致使它逐步蒙尘进而找之不得寻之不见,最终淡出了我的视野。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核算数字有电子计算机,兼之计算器,电子开票,电子汇总,每至汇总数字,系统一上,鼠标一点,键盘一敲,类别格外分明,结果一目了然,项目一清二楚,再也不用人埋头点票手工完成了,也不需要耗费心力精打细算了,看来再用算盘去汇总核对数字也的确没有必要了,也不与时俱进了。至今想起珠算,加减法依然会拨打核算,乘法也仅会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法的归除法与商除法却也丝毫想不起来,更别说运用了,细细想来,多多少少有点遗憾。 (供稿人:高毓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