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余缘友 五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我是印象极深的,那个小女孩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我比那个女孩幸运,收到的第一本书籍是恩师赠予的《繁星•春水》,后来仿着冰心写了几首不知所言的小诗,被推荐发到了校刊上,那是我第一次嗅到墨香,见证文字刊印成铅字。 早些年读意林、文摘,见证一个个故事中的百态人生。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萤火虫小巷》《小王子》诸如此类是我学生时代读得最多的,篇幅不长、平舒胸意,成年人书写少年人的故事,字字句句都像是述说自己。 在九省通衢念大学,对于江城的记忆一大部分在于它的书馆书城。在那里偶遇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他们从宇宙寰宇中走来,从历史长河奔赴而来。他们徜徉在诗歌的国度,文学的殿堂,我小心翼翼,像信奉神灵般虔诚翻阅。 在物外书店里,放眼望去书架中央挂满读者们的便签,偶遇别人的人生片段不免心生惬意。选了一本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的封面采用特殊的纹理制作,包裹着一层较软的牛皮纸,柔和而不失质感。人文,艺术,创意,旅行,在这里,超乎物外之趣。 在昙华林的老街里我遇到了老张书舍,老张名叫张福臣,是武汉著名的民营书商,曾任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我们见到老张时,六十多岁的老者,不怎么言语,书店的布局更像是家居,沙发靠椅,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我们点了两杯黑咖啡,老张随便整理一下,就坐在他的书桌旁,桌上全是书稿,墨水与钢笔。老张有一个大玻璃窗的书柜,里面有上百本他编辑的书。墙上挂着他和各位作家的照片,其中不乏有张抗抗、食指、北岛等那些我只在书中听过的大家,殿堂外的人极目仰望。 一九年四月,和朋友参加作家刘醒龙新书《文学回忆录》首发式,一睹华师利群书社新颜。据说这个书社早在上世纪就已经成立,近来重新修缮,注入各方力量,重焕新机。整个书店的一楼过道十分宽敞,可以解锁坐、卧、躺的姿势。沙发茶几随处点缀,绿植鲜花遍布角落,且能够容纳上百人的沙龙聚会。 不必说著名的卓尔书店,更不用说号称华中“最美书店”的钟书阁,单单是武汉大学后街旁的二手书店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武汉的码头文化赋予读书一种诗意的仪式感,每一次踏足书馆书城,每一次掀起泛黄书页,我才知自己的渺小,知识的浩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群总是闹哄哄,捧着一本书席地而坐,且听风吟。不得意时便去细嗅书香,冥思半响吧。
(本文原载于德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