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春日暖,何处景致深?是眼前“一砖一瓦”的美丽家园,是“一红一绿”的亮丽风景,是“一老一少”的幸福笑脸。
源头有活水,乡村天地宽。迈步新征程,乡村振兴如何开新篇?大冶市大箕铺镇曹家晚村下角湾给出了共同缔造答案。
曹家晚村下角湾是鄂东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著名的“大冶兵暴”策源地。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过程中,下角湾以“弘扬红色文化、融合文旅产业、整治人居环境、狠抓乡村治理”为切入点,共同谱写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称赞、人人享有的红色和美新篇章。
“一砖一瓦”筑起美丽家园
2022年10月3日晚,大箕铺镇曹家晚村的“人民公社”广场前,刚吃完晚饭的村民,三五成群地来到“广场夜话会”现场。大家紧紧围坐在一起,你建言、我献策;话当下、谋未来。
与以往的夜话会不同,这次夜话会的特殊客人——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践团队,向村民们仔细讲解了曹家晚村改造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是在听取村民意见基础上,结合曹家晚村的资源禀赋提出的初步构想。
看着幕布上的设计方案,村民们心中的热情之火被慢慢引燃。
“这个门一定要对着中轴线。”“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家的门楼,给你们参考参考老门楼怎么建。”“可以把这个门改得更气派一点。”夜话会上,群众们纷纷畅谈着对美丽家园建设的期许。
2022年8月,曹家晚村被定为省级共同缔造试点村。镇村干部们满心欢喜,准备抢抓机遇大干一场,进一步擦亮曹家晚村的红色招牌,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可群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都抱着再“看一看”的观望态度。召开群众代表商议,支持者寥寥无几。
共同缔造,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
人心不齐,这下让镇村干部们犯了难。集体攻克难,那就逐一突破,“走湾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成了大伙儿心中的目标。
“小板凳”代替了“会议室”,“顺风耳”代替了“长篇大论”。茶余饭后的时间里,镇村干部们一一“串门”,同村民面对面、心贴心进行交流,发放“大美大箕 共同缔造”宣传折页、宣讲共同缔造理念,倾听群众“最想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政府和干部最需要改进的事情是什么”“对未来的期盼是什么”。
在群众讲、干部记的过程中,两股绳渐渐扭成了一股绳。
以房前屋后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红色文化传承等群众期盼的实事为载体,村民们献计献策、出资出力、投工投劳、捐地捐物……共同缔造成为曹家晚人的“热词”,成为大家的“行动指南”。
村民们自发拆除旱厕危房、改造“小三园”、配合绘制墙体红色标识、整治门口塘、改建村组道路、改造房屋外立面、建河道护坡;实行党员挂牌联户制,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开展“共同缔造最美参与者”“最美红色宣讲员”等评选活动,组建“老少评议团”“社会助评团”群众性组织,形成“事事有人管、好坏大家判、全员争示范”的村庄治理新格局,从“一家美”到“一村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共同缔造激活了民智、汇聚了民力,温暖了民心。
“一老一小”扬起幸福笑脸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是老百姓的牵挂,是全社会的关注,更是干部们的“心头事”。
“家里只有我这个老人在家,腿脚也不太灵光,想出去看看也没有办法。”曹树来说道。
“串门”过程中,树来老人的话,一直记在村干部的心里。
下角湾空巢、留守、高龄老人及留守儿童不在少数。“串门”,让镇村干部们感受到了解决“一老一小”问题的迫切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镇村干部迅速行动,依托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爱老助老乐享‘夕阳红’、精心守护托起‘童年梦’、联防联动织密‘安全网’”为目标,常态化在妇女儿童之家、红色书屋、老年活动室、综治中心等服务阵地,提供精准优质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同时发挥“一老一小”自身优势,组建百姓宣讲队、红星闪闪志愿服务队、“五老”监督队等,参与到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工作中。
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送到心坎上。组织“五老”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会,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知识讲座”“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建立群防群治队伍、平安志愿服务队,开展法律宣讲、邻里关怀、纠纷调解、常态化治安巡逻等服务,让老有所享、老有所为、少有所学、少有所乐、民有所安。
“小曹,你这个墙面刷得不平整啊!要返工啊!”火眼金睛的现场监督曹中枝说道。
“别看我们年纪老,我们还可以为村庄建设出点力。”在下角湾的村庄环境改造项目现场,总能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带着监督员的红袖章,现场监督项目施工质量。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曹家晚村下角湾村庄理事会会长曹祥文自豪地说道,“我们湾这个人均72岁的监督队,在村庄改造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可不小呢!”
“一红一绿”描绘多彩画卷
近日,在曹家晚村石门槛山庄,20余个木质平台拔地而起,一顶顶帐篷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在完善配套设施。
“露营基地已基本完工,相关配套设施预计近期完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30余人家门口就业。”曹家晚村党总支书记曹晓辉说。
近年来,该村先后修缮了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烈士陵园,建起“百年荣光”浮雕长廊、登山步道,打造红色教育研学线路和“30分钟党性教育圈”。同时,还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驱毒会”“妇女天足会”等红色故事,搜集珍贵文物28份,整理红色史实、歌曲诗词等资料20余万字;创作了《再谱大箕新华章》,排练《十送红军》《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等一批红色文艺节目,推动红色旅游“活起来、火起来”。
曹家晚村红色参观点是免费向游客开放的,游人不少,可“留下来”消费的游客却不多。如何让红色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
该村按照“绿色为基、红色为魂”的发展思路,丰富经济发展业态,打造党建引领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幸福共同体,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不仅如此,该村利用闲置队屋改造成“人民公社”,设计制作一批装饰品、文具、陶瓷杯等红色文创产品;将闲置学校教学楼改造成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国防教育综合基地,创新“国防教育+研学旅行+沉浸式实景战场体验”红色研学旅游模式……
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来了,他们办起小商店、农家乐、早餐店、垂钓中心等各类实体12家;乡贤能人曹中华回来了,投资5000万元,成立石门槛红色旅游公司,引进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和农业生态产业园项目,建设物流园、露营基地、天空之境、民宿等项目,服务游客,延长村文旅融合产业链……
让农户吃上“旅游饭”、走上“旅游致富路”,曹家晚村的“红”“绿”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按照目前的产业发展规划,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到70万元。”曹晓辉信心满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的开展,让我们红色文化底气更足了,村庄环境更美了,群众的口袋也越来越鼓了。
(记者 殷珂 冯东斌 通讯员 程琪 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