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1
上士

- 积分
- 775
IP属地:江苏省镇江市
|
我到浠水参访了闻一多纪念馆,给我总的印象,就是闻一多那鲜明亮丽的灵魂——爱国主义。
纪念馆设在红烛路,这个街道的名称毫无疑问是来自闻一多的诗题《红烛》,街口有个牌坊,两边的联语是:我们应写一多颂,世代常吟七子歌。七子歌它的中心思想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条街不很长,它的另一端是红烛路1号,门边有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落款是中宣部。我在门口做了登记,登记表上我是开头一个,时间已是上午十点多,未必我是今天仅有的一个参观者?进了院子,右手一溜烟两米高院墙,刷过白灰或是白漆,上面写着闻一多的诗,或是他的言论。墙根下是排高大的香樟树,尽头却是三棵马尾松,路左边有口池塘,池塘中部有一条水上架空曲道,曲道那边一个小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一尊闻一多铜像,是人们所熟知的模样,我靠近观瞻了铜像,又退回来继续前行,后面也有小池塘,水边有几丛青竹,然后走进了纪念馆,我是从右往左看,先看到第六部分:人民英烈,永垂不朽;接着看第五部分:拍案而起,血洒千秋;然后是第四部分:精笔书画,游心佳冻;再接着是第三部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再然后是第二部分:华夏红烛,一代诗骄;最后才是第一部分:风华少年,佼佼学子。一二部分为第一展厅,三四部分为第二展厅,五六部分为第三展厅。我在别处看纪念馆,博物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仔细,大概一是由于安静,没有团队叽哩哇啦,今天仅有一对老年夫妇手牵手说着话匆勿擦肩而过,一个偌大的馆子就我一人,这个幽静的环境能留住我的脚步;二是图片内容所阐释的闻一多的人生经历,他的文学艺术成就,特别是他一颗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长久地留住了我的心灵,所以,我倒着看了,又顺着看,而后又再倒着看一遍,实际上看了三遍。有些内容以前读书教书有所接触,不过今天更系统,更具体,绝大部分图片为今天所首次看到。我对其中两个具体事件尤感兴趣,一是剪辫子,二是剃胡须。辛亥革命那一年,闻一多才十二岁,小小年纪就有了政治觉醒,毅然剪掉自已的长辫子以表达对清王朝的反抗,站到革命一边。抗战期间,他留着胡须,表示抗战不胜利不剃胡须,留了八年,直到1945年8月的一天,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他才兑现了剃掉胡须的诺言。而那篇勇敢无畏,蔑视暗杀,肝胆照人,豪气冲天的《最后的演讲》,我站在那里又朗读了一遍。我这样倒看顺看又回头倒看一遍之后,走到了正厅,正面墙上为红色的烛光,正上方为闻一多口含烟斗的头像,厅中间是一个烛台,烛台上几十支红烛闪烁着烛光,这是一个象征,象征闻一多的爱国主义精神光芒闪耀。
已经十二点了,我从纪念馆出来,再次瞻望了那个熟悉的闻一多形像,从曲道走过,环望整个纪念馆,已经快要立冬了,院子里依然一片葱绿,不过,忽然发现身边两棵树没有绿叶,却有刚刚在生发的叶芽,我想这该是腊梅,数过去,一共九棵,数目是九,树是梅树,其中的寓意可想而知。松树还在眼前,竹子在后院,这样,梅竹松岁寒三友都有了,这些不畏严寒的树,与当年不畏惧死亡的威胁勇敢战斗的闻一多,其精神高度契合。岁寒三友之外,更多的是树冠高大的香樟树,香樟树是很优良的树种,材质细密,树冠优美,四季常青,幽香飘溢,在我看来,也含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2020.11.4——5(记于红安县城市快捷酒店1506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