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8
IP属地:江苏省常州市
|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文章强
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
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才能在各种可以预
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社会发展为教育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也给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
许多新机遇和新要求。而教育是社会发展不断开拓的必然选择,更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桥梁与阶梯。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教育,社会发展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教育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来应对现代化带
来的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
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在构建
新发展格局中,教育将起到什么作用,如何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立足学校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学校要致力于资源聚焦与作用发挥。要注重自身潜能的激发与挖掘、外力
资源的引进与利用、平台载体的建设与拓展,最大程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供给量和分享共享覆盖面。
现如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校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重大
意义,充分认识到这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
学校自身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抢抓战略机遇,自觉服务战略目标。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基
础性工作,积极搭建“引、用、育、管、留”服务保障平台,注重教师胜任力培训,强化心理健康和普通
话培训,畅通教师成长,进一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教师基本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
健全学科深度融合的评价体系,围绕目标任务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明确评价重点,通过动态监测、跟踪问
效,对成效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
优化课程设置,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以优化课程内容为落脚点,提高履行使命
的质量和水平。学校一要在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贴近学生实际与需求,体现生存与发
展,遵循常识与标准,确保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和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二要致力于改变育
人方式,紧紧围绕学生兴趣的激发,突显适应性,提高家庭教育的配合度、参与度。分类、系统开展生涯
规划教育,构建差异化成长平台。依据各学校体量、模式等要素的不同,因人、因材施教,展现育人的成
长性。三要致力于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要实现报告定期化,通过召开见面会、座谈会等方式,扩大家长知
情权,提高参与度;要实现家访常态化,做好学生家庭的人文关怀与困难资助;要实现培育长效化,做好
以学生为需求的教育教学安排并成长成才指导。
激发学生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学校要积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通过改革创新举措,构建更加科学、更具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创
新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着力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点,建立健
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完善
人才双向互动机制,按照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
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的要求,推动高校人才与产业人才双向互
动的频度、融合发展的深度、协调发展的程度。
在教育上,我们一是要深刻认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新任务,直面问题,毫不放松地加大对存
在问题的推动与解决力度;二是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积极“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
态”;三是要特别强化落实的主题主线,深入抓、抓深入,深化经常督、反复督、具体督的工作机制。为
了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需要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并且付出巨大努力
,做到让人民满意任重而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