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美丽心灵的春天——心也可以清 我们祖先留下世界公认的第五大发明,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表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2023虎归山林,兔迎新春。癸卯年闰二月十五日,公历4月5日9时13芬,太阳黄经15°盛世阳康,万物勃发,人间得清明。唯它兼有节日身份,大节也,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四大传统节日,它的称谓又叫:祭祖节、踏青节、行青节、三月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代名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有诗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赞美“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复习,彩绿葱葱,娇蕊相争,四月天的大地,清彻明朗,满眼皆是春明美物。《历书》说得更为明白:“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缘何“一年冷节是清明”。清明节前一两天,有一个寒食节,距今2700多年,春秋时期有一位晋国公子重耳逃亡楚国等国避难十九年,有一天几乎饿死,谋士介子推割股救其一命,后又助公子获得王位,介子推拒绝了公子的封赏,毅然背着老母亲遁入绵山。公子于清明三月五日放火烧山,欲逼其出来。大火延烧数里,三日才熄。介子推甘焚而不公侯,背着母亲被烧死于一棵枯柳树下。晋文公见其骸骨,悲痛不已,流涕惋惜。于是下令此日禁止生火,只许冷食,戴柳,将绵山改称介山,以纪念这位不贪权贵,不图回报的高洁人士。在日后传承演变中,祭祖、扫墓、踏青、戴柳、放风筝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主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觉醒来,晴空万里,最是一年春好处。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身心自由地去呼应天地的清明。举家出去踏青,一早进入江滩公园,融合天地万物,欢眺山峦岸楼湿地来眼底,乐观汉江湾桥航船到心头。俯视江水,春波荡漾。一艘艘硕长货船穿过,尾部卷起波涛,银光闪烁,天水一色。 又是一年芳草肆意飞扬没马蹄,丰子恺画中语焉:“儿童不知春,问草何致绿。”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应试《赋得古草原送别》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从江边踏上翠绿,厚密柔软的草坪,不由想起朱自清的《春》写的,躺下去打几个滚。踏青在草地上感觉轻松自由的像在云里行走。 进入鸟语林,自然界的风声,鸟声的天籁,游人欢声浑然一体。鸟儿在树林天堂上,百鸟齐鸣,引人入胜,陆游的《鸟啼》鸟语入诗:“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回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闻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闻鸦舅,苗稚忧草茂。”草长莺飞,叫声清脆,给人悲天悯人情怀。白居易诗《鸟》云:“难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其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四月应是爱鸟节。观鸟世界再聆听一首动人乐章,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美极了,黄丽欢唱,白鹭飞翔,春天翠绿,青天如洗。四种清明绚丽颜色,织成多彩江山,春风沁心,人生怎不会欢天喜地。 前面是一个足球场大的体育广场,有一梅花坞,春为一岁首,梅为百花魁。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敬佩斗霜傲雪的梅花高贵的品格,自然而然地用家乡粤语高声朗诵《卜算子·咏梅》:“春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突然一阵炸雷般掌声给予赞赏,他们是一支大妈舞蹈队,穿着一身火红的盛装,约二十多人,也兴致勃勃合唱了《红梅赞》,他们宛然一朵朵春梅,歌声、掌声、笑声,一路梅花一路歌。往下是柳树成荫的河岸,朔河而上,贺知章《咏柳》涌上心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有极强的生命力,倒插能长,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故有古人爱柳如己,陶渊明自谓“五柳先生”,蒲松龄又名“柳泉居士”。让我最为敬仰的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她念念不忘带上柳枝到布达拉宫。种于拉萨大朝寺,思乡植柳(留也),看柳生情—离家很近。至今柳树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对柳很有感情的诗人李商隐的《赠柳》其实就是“咏柳”的诗,“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忍辞吹而不寒杨柳风的柳林。直视前方,不需遥转,有一间木屋,上贴“杏花村”三字触动了我情有独钟的内心深处,把我引入了人间极伟岸的杏坛。捷克教育家说:“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的职业更崇高更优秀的了。”我一生有幸在三尺讲台躬耕了五十个春秋,夫妇同德贡杏坛,化身为爱育良才,1957年第一届毕业学生从重庆带来一块匾送给我,上书“春风化雨”,我想老师不就是让万千桃李沐春风的职业吗!心情十分愉悦,远远闻到了春风送来的杏花香,仿佛看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进入杏花村,何止一枝呢,千万枝红杏带来了桃李满天下。 又一个开满鲜花的广场,右边一丘一丘红得像天边一片片彩虹的桃花,右边临江,风吹一棵棵的树在花枝招展,玉蕊送香。左右两侧彩蝶如潮,与花争艳。蜂飞嗡嗡采蜜忙。广场中央,游人抬头望,天空湛蓝,彩云飘逸,风筝翱翔,大地欢歌,游人仰天大笑。 享不尽桃红李白的芬芳。公园尽头又迎来了满眼黄花,浓香扑鼻,沁人心肺的油菜花!这里与长江汇合不足十公里距离的汉江北岸,江边约两公里的狭长地带,一畦一畦及胸的油菜花,在春风荡漾着,如滚滚的金波,一个劲地朝着一群群兴高采烈的踏青游人扑来。不少俊男靓女,身穿大红大紫的春装也一个劲的跃进花海,岸上人们的眼睛闪亮着金波粼粼,无不拍手称快,咔擦之声不绝于耳,美不胜收。记住电视一句话:大美中国,中国大美。看不完,道不尽。只惜夕阳西垂,晚霞似锦,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人有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亦自诩,清明一日胜读十年书。大文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诗仙李白也说了“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但地球人绝对要一生虔诚感恩我们的“天公”,——破天而至的阳光。它在太空飞行一亿五千万公里,抵达人类和万物的家园——地球,穿行入户,奏出黄澄澄、金灿灿绝对纯粹,绝对明净的光之和弦。给人类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人间,我们炎黄子孙要感谢的人与物,灿若繁星。仅今日的清明,杜牧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诗人,他的咏诵不朽诗篇《清明》,已成中华民族集体的记忆。 公园回来,兴奋的心情仍在澎湃。品味着它博大精深的内涵,思索着《清明》如此短小精悍,通俗语言,章节和谐,抑扬顿挫,十分圆满,景物精彩,优美生动,余韵无尽,耐人寻味。这诗可以是世上独一无二,最短的一部优秀的独幕剧。 《清明》作者:杜牧 时间:清明时节。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人物:行人。事件:欲断魂。 起因:借问酒家何处?发展:有! 高潮:牧童遥指。剧终:杏花村。 清明时节的太阳是清新的。天地万物是清洁明净的,洁清而后明:天清、水清、风清、心清;日明,月明,花明,目明。但春天也是气候多变的,如孩儿的脸,一天三变,时而雨润如酥,时而阳光普照,时而疾风甚雨,路上泥泞难行,小道坑洼阻拦。加之这个大节色彩情调异常浓郁,行人或许扫墓归途,或许饥渴难忍,触景生情,欲断魂。行人,此刻唯一念头,有个酒庄,喝杯小酒,既避雨又暖身也歇脚,更可消愁。于是借问,牧童遥指,行人跟着指头望去,遥而不远,一面“酒望子”随风飘动。行人亢奋喜悦,加快步伐,在杏花村欣慰地获得了满足和快意。我设想跟着剧情的时间、情景、环境、气氛,事情的起因,看到了路况,行人凄迷纷乱断魂的心情,短剧由低到高,逐步上升到了顶点高潮。“杏花村”三字,让观众有无穷无尽的广阔想象。 我真切的爱上了这首诗。尤是今春,长达三年的疫情时间,反复不定,社会流动受阻,个人空间收缩,不少人感受到心理创伤。疫情使人类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剧。“欲断魂”的日子,总希望“杏花村”。去年年底,全家得阳,阳康后,喜出望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开始新一轮的生活旅程,我写了一副门联:上联华佗辛弃疾刘永福;下联杨过霍去病潘天寿。横幅:康南海钟南山。阳康之后合家尽欢颜。孙辈们更是欢呼雀跃,收获最深,二十出头的青春三年韶华在羁绊中度过。不过羁绊反过来给他们带来成长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告别无谓社交,与灯红酒绿绝缘,重新关注家庭、亲情、健康。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新的安宁。在苦难中开出花来。有一个普通的说法,七、八十岁的老人,大多数成长于经济困难的年代。孟子言:人要苦心智,劳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能,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微光成炬。清明大节,祭拜祖先,为那些为国为民牺牲的先烈扫墓,我们自然会思考,人生在世,既有来处,必有去处,活着一定要抓住生命的根本,即使阴阳相隔,有的人活着,但他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永远活着,他把灵魂化为浩然之气,活在人们心中。流传天地之间,十四岁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千千万万先烈无不如此。古人介子推的死“重于泰山”,宋代诗人黄庭坚《清明》诗云:“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爱憎强烈。诗句对那位乞人祭食还恬不知耻向妻子炫耀的无耻之徒的丑恶人生进行了鞭笞,二句对介子推坚贞之骨、兀傲之气活在人间,以寒食纪念他。清明,清清朗朗,明明净净,我们要清清洁洁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一生清明。让自己活出积极的高质量的人生。 我期待“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将于四月廿日到来。去年曾写下“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此时节,隔一二天不是小雨,就是中雨或大雨。雨量日增,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春茶采摘,雨润万物,万物生长,蒸蒸日上。标志着暮春将尽,夏天即至。“人间四月芳菲尽,踏景再观杜鹃花。”谷雨杜鹃花开别样红,它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有“花中西施”的美称。白居易诗云:“闲折两支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以此诗作为最美四月天的结尾,届时大家出户欣赏大地处处有西施——杜鹃花,最好和美丽的西施合个影,留住2023年一生难逢闰二月的春天。让生命永远精神抖擞,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