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分山原来叫“八宝山”。相传在这座山上有八样奇特的宝贝,特别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八仙树、迎驾台、前世井、子午石、雷神树、油盐井,藏宝洞、十全树。这八样宝贝每一种都具有神通。
但是又因为这些宝贝分别隐藏在大山各处,轻易不会被人们所发现,所以后人便把这座山改名为“八分山”。
八分山可以说是“武汉最具自然特色的山”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毋庸置疑,八分山海拔只有272.3米,在祖国其他名山大川面前可以说并不高,只能相当于小丘的存在了。但是却阻挡不了八分山的仙灵之势外溢,八分山依然魅力无边。
观江夏风情,尽在八分山。因为八分山是江夏区海拔最高的山,所以站在八分山顶上颇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势,既能近观江夏所有的美,山内溪水潺潺,林木葱茏,山路曲折陡峭。
我们也能远看武昌的绿地中心、杨泗港长江大桥、白沙洲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汉口武昌的沿江建筑等以及黄家湖、汤逊湖、大花山、青龙山等山水风光。
我们从山道的次入口的一处山麓登山,这里有长长的台阶。一路上走走停停,我们看到了很多亭子和观景台。先后经过云中亭、怡然亭、八分亭,然后来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台上。在这里可以俯看纸坊城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青龙山像一条巨龙横亘在城区外围。远处,汤逊湖波光潋滟,一览无余。
我们走到了八分山的静月亭旁,这里新修了一条观赏小道。走在曲曲折折的长廊小道上,听着鞋子“嗒嗒”地敲打着木制的台阶,发出各种动听的旋律。这旋律有欢快的、有沉闷的、有断断续续的,也有连续不断的。
这些声音伴随着游人或开心、或愉悦、或兴奋、或安宁的心情,形成了一幅活泼美丽的动态画面。
沿途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知名的不知名的,都挂上了铭牌,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些植物的来龙去脉。
现在很多人远离了土地,远离了农村的生活,远离了小时候熟知的花草和各种农作物。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已经五谷不分,再也体会不到儿时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快乐生活。很多人只能通过游山玩水、通过旅游来寻回童年的美好记忆。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沿途打造了各种不同的微景观。路边还有实景的油画,打开画中右下角的盒子,还能在看到画中植物开花的样子。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趣。
这一段路走来,人们的步子大多平缓闲适,我和小伙伴们也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地走着。走累了就去林间小屋里休息一会儿,这里专门有供人休息的凳子,非常惬意自然。
走到木道的尽头,有一些看起来比较原始的石子小路。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这世上本无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些石子小路便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段小路的距离很短,路面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落叶,踩上去还是松松软软的,可见选择走这条路的人并不多。
八分山山顶上还有一棵令人称奇的大树,这棵树长着十个一样粗大的树干,于是便有了“十兄妹”之美誉。
在山坡上,不时还能看到有的树就像龙盘虎踞一般,千奇百怪。八分山里有白云洞,这可是武汉现存唯一的石窟,由天然石灰岩溶洞组成。
据记载八分山山颠有子午石,身方顶圆,群石环绕,当地人遇到干旱祈祷下雨都是来子午石前。
清朝嘉庆年间,湖广总督汪志伊就曾来到八分山祈雨,还在子午石的正面镌刻“八分山之神”,左边镌刻了“子午石”一共刻有8个字。
现如今,在八分山之巅依然有一块刻有“子午石”的石碑,边上还有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子午石”字样。
至于这块“子午石”是不是当年汪志伊所镌刻,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里环看八分山美景,实在是让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看着山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闲暇之余,远离繁华和喧嚣,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是很不错的选择。
美丽江夏,宝藏八分山,风景这边独好,真的被惊艳到了,快快来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