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荆州的工业突破带动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22年,荆州成功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双3000亿的历史跨越,补齐了湖北3000亿级城市的空缺,剑指全国GDP百强城市的实力更加雄厚,底气更加充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今非昔比,荆州在湖北的地位上升了,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蓄力冲刺。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从根本上提升了荆州发展格局和战略地位 近十多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支持荆州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赋予荆州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重点建设宜荆荆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启动荆州至岳阳高铁建设;支持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报告提及的这些都是对荆州的重大利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荆州的重视和厚爱,从根本上提升了荆州在全省乃至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圈内协作发展荆州未来可期 4月25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上,《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宜荆荆都市圈将打造宜昌东部未来城等七大关键节点,引领三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七大关键节点包括宜昌东部未来城、宜昌高铁新城、荆州关沮新城、荆州经开区、荆州高新区、荆门高新区、荆门漳河新区。 其中, 荆州关沮新城是荆州中心城区“1加10”重点功能片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和文旅休闲、生命健康等现代服务业。荆州经开区·临港经济区是荆州坚持以港带产、以产强港、以港兴城,打造新引擎、汇聚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支撑。荆州高新区·高铁创新城突出荆荆铁路南延的西站枢纽功能,谋划枢纽经济布局,强化与荆州大学城、科创大走廊对接,推动荆州西接宜昌,“沿江协同组团”发展。 
宜荆荆都市圈将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圈内着力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宜荆荆”科创大走廊。划到2027年, “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集区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宜都、枝江进入全国千亿50强,当阳、松滋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在宜荆荆都市圈加持下,荆州机遇众多,有望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设施项目 ,荆州期盼多年南下通道建设也有望提速;与此同时,有望加速支柱产业升级 ,加快进军全国GDP百强城市步伐;借力使力资源互补,助推荆州文旅产业发展。 省委书记调研荆州 ,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主会场设在荆州 5月17日至1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到荆州市的洪湖市、监利市、石首市、公安县、松滋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并主持召开县(市、区)委书记座谈会。 
王蒙徽指出,近一年来,荆州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荆州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要立足荆州的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资源禀赋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要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和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要以搭建纺织服装产业供应链为契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竞争新优势。 
5月18日上午,2023年二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荆州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出席并宣布集中开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讲话。 省委书记调研荆州,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主会场设在荆州,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荆州近年来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工作成效的认可和鼓励,也让兄弟城市对荆州的发展势头高看一眼。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荆州市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 6月7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荆州市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省委副书记诸葛宇杰出席会议。 
会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荆州市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提出推动集中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会议指出,荆州历史文化厚重,区位交通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已有较好基础,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大。要进一步优化城市和产业发展布局,推动节约集约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 会议强调,荆州市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切实把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谋划和思路转化为工作举措、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产业集聚力,探索内生型发展的实现路径,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一个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过去,这种规格和力度除了“两副城市”以外,对于其他城市并不多见。此举体现了省委对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殷切希望和寄予的厚望。 荆州由工业突围破题,站在双3000亿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蓄力和冲刺 工业是一个城市发展、发达的重要标志。其延伸出的上下游产业链、交通物流、创税创汇、劳动资源、电力、消费等要素,是城市繁荣兴旺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企业上市力争上游,积极进军资本市场的的血脉支撑。 近年来,荆州围绕加快构建以4个千亿产业、6个过500亿产业和11条优势产业链为支撑的“461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统筹产业链协同发展、技改提能强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绿色智能引领“四大工程”,不断提升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荆州努力保持每个季度都有百亿工业项目落地、千亿签约金额的招商攻势。美的“空冰洗”、亿钧耀能、玖龙纸业、仙鹤纸业等重点项目纷纷落户荆州,2022年荆州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0个,签约总金额5523.3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863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82%,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31个,获评2022年上半年投资热度百强城市和首批中国投资热点城市。2022年,荆州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占全省15%,总数达到10家。截至目前,荆州共有新三板挂牌公司13家、四板挂牌企业812家,“金种子”企业达到31家,“银种子”企业47家。 今年 1-4月,荆州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4个,协议引资额2207.89亿元,其中引进工业项目292个,工业项目占引进项目总数的82.5%。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3个。5月18日,2023年二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荆州经开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举行。荆州市集中开工16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1033亿元,其中“三高地两基地”项目117个,总投资816亿元。 
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108.2亿元,工业投资增长53.6%、居湖北省第一,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53.9%、增速居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长32.9%,增速排全省第3位,持续增长的工业投资已成为荆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排全省第3位。 在工业的底盘支撑下,荆州经济运行持续回暖、稳中有进,据初步核算,全市一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5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4位,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开门红”。 如今,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家电、新型造纸、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荆州崛起的“工业脊梁”。目前,荆州擦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两块金字招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1家,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一批高质量的项目伴随着节庆活动签约开工形成叠加效应 新年以来,湖北荆州相继举办了央视《东南西北贺新春》荆州专场、2023荆州马拉松、首届楚文化节暨电影M榜年度数据盛典、中国·荆州202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4大高规格、高品质举国关注的活动。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四大活动交相辉映,一批高质量的项目伴随着节庆活动纷纷签约,一批标志性项目随着节庆活动奠基开工,形成锐不可当的叠加效应,一举将荆州的自信、实力、活力、魅力和潜力展示得淋漓尽致,将荆州厚积薄发王者归来声势和气场拉得满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荆州这颗城市之星经过多年的暗淡,悄然间变亮了,在湖北的地位上升了!当下的荆州,正站上新的历史坐标,由工业突围破题开始了新的蓄力和冲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未来,在紧盯工业不放松的强力支撑下,继续狠抓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伴随着新一轮流域综合治理落地实施,荆州必将汇聚澎湃动能而“富在荆江”,绘就江汉平原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山水人城和谐共处的秀美画卷。 荆州的明天,期待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