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0
上尉
  
- 积分
- 7258
IP属地:江苏省镇江市
|
武汉和沙市及荆州古城是湖北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 但武汉方言在作为“方言岛”与周围口音不一致的情况下, 却与几百公里之外的沙市方言、荆州古城方言在发音腔调上非常相似, 二者都拥有一样多的音调和调值, 如果不是母语人士很难在听感上区分这两种方言。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这要从历史流变来说起,西秦统一中国后, 楚文化随之没落, 楚地语言也随着历史的大流转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湖北腹地由于地处江汉平原, 没有难以逾越的大河山川的阻隔, 人们所讲语言大致相当, 但历史上兵争战乱, 南来北往的人们迁徙往复, 湖北各地的方言必然发生变化。明朝洪武年间, 由于各种政治、经济原因, 出现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另一方面, 大量江西人进入湖北, 是为“江西填湖广”。江西移民进入湖北主要分布在中部的江汉平原和北部的襄阳, 西部山区甚少涉足。这一人口大流动必然带来语言上的大融合, 使得湖北本土的语言发生改变。但武汉和荆州一直以来都是政治、经济重镇, 其社会地位向来很高, 无论外来的语言如何影响, 其高层的社会方言在短时间内也不会被其影响到, 而且为了突出其与移民不同的身份, 这两地的人们还会故意强化自己的母语方言, 这也是为什么江汉平原普遍受语言融合影响而武汉、荆州两地语言保持不变的一个可能性。特别是荆州, 有清一代, 也没有因满族人的驻军城内而改变自己的口音, 相反, 随着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 驻防的满族人放弃了自己的“东边腔”, 改成了现在的“荆州腔”。由此可见, 武汉方言和荆州方言之所以相似, 可能是由于在“江西填湖广”时, 武荆两地人民对自己母语方言的坚守呵护所致。
黄金水道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清末, 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国门, 优良的水道变成了他们争抢的对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增开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为通商口岸;1895年, 甲午海战中, 中国战败, 中日签署《马关条约》, 沙市 辟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些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 使各国军舰商船可以直抵中国中心腹地。
武汉和沙市同为长江沿线对外国列强开放的通商口岸, 其经济地位可见一斑。在商贸往来的过程中, 两地人民自然交往密切, 武汉码头上会聚集着许多荆州沙市人, 沙市码头则会有许多武汉口音的人各处忙碌。近代以降, 武汉的地位早已超越荆州沙市, 成为了华中地区的中心, 当两个通商口岸的人们在将往时, 社会地位高的社会方言自然会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 换句话说, 武汉方言自然会被沙市地区的人民模仿, 这是武汉、荆沙两地口音相似的另一个可能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