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南陔 于 2023-8-2 15:30 编辑
巍巍东宝山
东宝山在荆门城东面,自北向南,由青龙山、大慈山、金凤山等大小十多个山头组成。最高峰太平顶海拔226米,东山宝塔就建筑在太平顶上。 相传青龙白龙从峨嵋山顺江而下,来到荆门地界,见这方水土十分秀美,就一西一东地栖息下来,后来变成两座山,荆门城西面的山叫白龙山,东面的山叫青龙山。青龙山山势平缓,林木葱郁,白龙山山高坡陡,怪石嶙峋。两山不断向东南延伸,大有侵蚀良田平川之势。据说隋朝开皇年间天台山高僧智者禅师云游到此,在太平顶上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并刻上“长林头角”四个大字,这才把白龙青龙给制住了。这样,荆门风调雨顺,人才辈出。 东山宝塔通高33.3米,象一支玉笋直插云霄。登塔远眺,汉水如带,七八十里内的江山尽收眼底。现在的太平顶热闹起来了,山顶竖起了电视发射塔,建起了电视城。电视城有个特深奥的名字——颐赜园。站在宝塔西边的听涛台上,城市的喧闹轰鸣响成一片,多美妙的一支交响乐,它是我们城市脉搏跳动的声音。 宝塔山南面的山叫金凤山,金凤山蜿蜒盘亘,山势就像凤凰展翅。金凤山脚下有一处名胜叫千佛洞。我们顺着羊肠小道,拨开古藤横木,去探访古洞。这里林木荫翳,云雾缭绕。来到洞前,我们找到两块断碑石,经过拼凑,发现它是一句残联:“洞开千叶宝莲头头是佛”,字体庄重,阴文镂花,镌刻俊丽。可惜它现已断为两节,被人当砖块横砌在洞门前。洞前还或竖或横摆放着一些断碑残碣。康熙、道光年间的两块碑刻字迹清晰可辨。从碑文中我们知道,这千佛洞原来叫千佛观音洞,洞不大,只能容膝爬行。洞内瘴气弥漫,寒烟逼人,没有憩息之处。后来,人们在洞上构筑了三静室两门庑的大殿,供奉观音菩萨。一时衲子云集,香火鼎盛。观音殿修好后名声大振,别州别县乃至本省他省的香客络绎不绝。据说,观音殿十分灵显,求福得福,求子得子,这金凤山林也为之感动,吟啸之声四谷传响,经宿不散。 到底千佛洞是怎样得名的?守洞老者引我们去鉴赏一块陶砖,陶砖只有三寸见方大小,被烟熏得一团漆黑,砖上有两尊佛像。据说,洞壁上贴有五百块佛像砖,千佛洞由此得名。但从上述碑文上看,说它因供奉千佛手观音而得名,也未尝不可。 千佛洞旁有一处名泉曰“品泉”。荆门人没有不知道“蒙龙顺惠”四大名泉的,知道品泉的却很少了。其实,这品泉叨千佛洞的光也很有名气。据说,原住在荆门城内的州官,舍龙泉之水不取,命差役到品泉担水饮用。后来,观音菩萨广施善缘,普降甘露,品泉才源源不断。品泉上方至今还竖着一块碑刻,记载着民国二十二年在荆门做官的吴操全等八人同游品泉的情景。碑文由陈祥鹤书写,其书法俊逸流畅,布局别出心裁。听同行的胡君汪君讲,陈祥鹤是荆门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活了九十多岁,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去世。品泉尚待开发,有关部门将它加盖锁了起来,我们只能看到从井边漫流出来的一泓小溪。 千佛古寺在前些年搬到金凤山南面山凹里去了。我们顺着慈航路来到这座古寺前。整座庙宇高大宏伟,气宇轩昂,拥有天王殿、五观堂、千佛坛、禅堂、斋堂等佛舍。住持僧心觉为襄樊人氏,少年出家,他说:东宝山幽静灵验,能在荆门弘法是前身因缘。 宝塔山东面从前也有一个洞,叫普惠洞。普惠洞建在大慈山半腰间,三山环抱,一水潆洄。唐代诗人彭玉章留下一首描绘普惠洞的七律:招提幽敞足烟霞,远上平峦一径斜。水涨平桥苔没路,云封古洞树藏花。无关尘事山容静,不碍禅心鸟语哗。怪底当年轩冕客,每临丘壑拟为家。据说,当年普惠洞和千佛洞是相通的,僧者可以互相往来。普惠洞口在前朝早已倾塌,旧址今天也变成了荆门石化总厂的厂区。我们只能凭借典籍来领略它当日的风光,“半看烟峦半看松”了。 宝塔山西北面就是青龙山。青龙山脚下有一处道场即白云观。白云观俗称白云楼。这是一处集洞、台、楼、亭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洞上筑台,台上建楼。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云游荆门时,曾来白云洞修炼过。他看到白龙青龙俯首就范,驯服人间,十分安心,就致力于修功炼丹。他以道家的上清太虚为精,以青龙白龙的松柏为引,以蒙龙顺惠的甘泉为剂,炼就了荆门上清丸。这种灵丹能清火退热,消炎止痛,是济世救民的良方。 白云楼建筑在白云洞的石台上,是典型的明代砖木结构建筑。楼高六丈,上下三层,飞檐翘角,悬龙走凤。楼体由四根六棱木柱相托,楼体四面设窗,正面留廊。凭廊扶栏眺望,古城新姿历历在目。 阿娜多姿的青龙山树高林密,百鸟翔鸣。顺着山梁往北走,可到达东宝山游览区的山门。孤形的山门由十八根大石柱组成,气势恢弘,充满现代气息。山门后是横跨竹皮河的欧式大吊桥,长达五、六十米。桥下整治后的竹皮河清澈见底,两岸柳烟袅袅,行人依依。吊桥后宽阔而陡峭的石阶,斜卧在山脊上,直达山顶。山门前面是宽阔的月亮湖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半座石塔,这就是遐迩闻名的升天塔。升天塔是五百年前为镇锁白龙洞流下来的恶水而建造的。塔未修起,却发生了战乱,建塔的道人羽化而去,所以留下了这半截子工程。乾隆年间重修时,把当年战乱双方阵亡将士的遗骨收起来,在塔下集中掩埋,所以这座塔又称为白骨塔。清代诗人周化龙有感建塔者的气度,吟诗道:“自是盛朝怜国士,肯将义气答君恩”。这样,这半截子塔在重修时也未能加上塔顶。 从山门出来,我这才慢慢读懂了诡秘的东宝山。原来它是这样的兼收并蓄,这样的包容宽宏。道家释家在这里同流,敌方友方在这里共枕,天人在这里合一,古今在这里相汇。东宝山的飘逸、东宝山的浪漫是其他名山大川无法伦比的。当前,文旅游部门正着手进一步开发东宝山人文资源,为城市打造高质量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