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与处暑
今年(2023),有两个节日相依相伴。6月21日夏至,22日端午,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8月23日(七月初八)处暑。又是两节相连,值得欢喜记忆。还有7月11日入伏,7月12日出梅也是相连的一个节点。
往日牛郎常拭泪,今宵织女欲过桥。七夕满天喜鹊架起天桥。织女与牛郎带着一对儿女在鹊桥相会。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牛郎,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有诗《七巧穿针乞巧》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有位九十老太太对曾孙女说“富裕了不能忘记艰苦,缝缝补补又三年。过去纨绔子弟,肩不能抬,手不能提。如今女儿们手不能拿针,更不说织布绣花。只好在手机里乞巧。”想想牛郎和织女,男耕女织的辛苦,白居易在《七夕》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别恨,年年并在此宵中。”诗虽写天上双星,确是人间悲欢离合之情的寄托。古人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如今,天上有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于1928年发现的1125号小行星,后来将其命名为“中华”。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至2021年3月“科学大院”的一篇文章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由中国元素命名的小行星有80多颗。用科学家,学者命名是我们最熟悉的小行星命名方式:古代有“张衡星”、“祖冲之星”、“孔子星”、“老子星”、“司马迁星”等。现代如“袁隆平星”、“吴孟超星”、“屠呦呦星”等。作家金庸,歌手周杰伦,导演徐克,演员林青霞,也曾被爱好天文的粉丝无私赠送小行星命名。小行星命名广泛,以中国地名命名有“湖北星”、“山东星”、“江苏星”,还有用中国神话传说或发生的大事命名,比如“女娲星”、“嫦娥星”、“烛龙星”、“神州星”、“奥运志愿者星”、“汶川星”等。2023年7月10日,为致敬著名学者樊锦诗为敦煌研究做出的贡献,一颗国际编号为381323的小行星于2023年7月10日被命名为“樊锦诗星”。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昊也获得编号34714的小行星,命名为“张昊星”。仰望苍穹,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还有很多。正如网友所说:“我追的星,真成了天上的星星,这些在夜空中最亮的星,常给我们感动,激励我们前行。”有一名明星几次找到紫金山天文台,希望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也被拒绝。“不是天文台不缺钱,是小行星命名很严肃,不搞商业活动。”商业性命名会亵渎科学家的研究。千百年来传说银河西边的牵牛星和河东的织女星七夕相会。中国人民以牛郎织女命名双星,多么伟岸、美好、可爱。也歌颂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
牛郎与织女相会后第二天,挑着男女回到人间,正逢处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不少人习惯用“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来形容天气炎热。“七月流火”源于《诗经•豳风•七月》古今注释“夏历(农历)的七月,大火星(火)逐渐下移(流)”这种天文现象,来借指暑热开始消退,天气逐渐转凉的气候变化,简而言之,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人们误把农历七月理解为公历七月)。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知识体系及时间。要真正把握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中国智慧。非得进入到七十二候的肌理不可。五天一候,一候一变,三候为一节气,六节气为一季,四季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其中,有亘古不变的宇宙天象,有应时而变的物候现象,有自然万物的交叠更替,宏大与精微极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展现出天地之气和生命万物激荡人心的变化脉络以及其蕴含的规律。当太阳到达东经150°时,处暑节气来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炎热开始向寒冷过度。八月十九日,最热的末伏天结束,出伏了。宋•苏泂《长江二首》诗云:“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天高云淡,秋水如镜,天地之气,舒适宜人,神清气爽。其他季节不会有的,古人确立的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最奇妙的“鹰乃祭鸟”令人感慨。鹰作为物候特征,在七十二候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小暑三候“鹰始鸷”,因地面温高,高飞天空找清凉;第三次出现在大寒二候“征与厉疾”,这时处在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第二次出现正是当下的处暑初候“鹰乃祭鸟”。为何要祭鸟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搏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鹰为了迎接冬天储备更多生命能量,又对生命生生不息而敬畏。人们视鹰为神鸟、天鸟,因为鹰所具有的敏感、刚强与灵性。古人在这活泼而舒朗的时节却定义为处暑二候“天地始肃”。直接以天地而非具体的花鸟鱼虫表征物候,实属罕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喜气为暖而当春,怒气为清而当秋,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秋气的清严体现为万物凋零,天地的肃杀。从秋开始,天地进入了以“阴”为本质属性的阶段。这个阶段将贯穿漫长的秋天和冬天。这个本质性的大转变一年发生两次:由夏入秋为阴之始,由冬入春为阳之始。天地万物随之发散出截然不同的气息。在经过立秋和处暑初候从夏入秋的过度之后,真正的秋天开始了。“天地始肃”万物开始进入新的生命状态:凋零、沉寂、收敛。《吕氏春秋》说:“天地始肃,不可为赢。”霜叶红于二月花,热烈的秋之红,变得含蓄、厚重,不再像夏之红那么无拘无束地奔放,肆无忌惮的张扬了。《处暑•二候天地始肃》,天地人都将从这里逐渐步入秋阴深处,开始了生命新的历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梁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这是五谷丰登的时节,也是秋天最喜人的美丽,最迷人的特征。《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了盛大的丰收和欢乐的景象。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从春到夏,由夏入秋,一路走来,总有不断到来的成熟在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最丰硕最厚重的成熟,是属于秋天的!《易经》说过:“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谷物带给生命最基本的能量,棉织带给人们最基本的温暖,秋天的收获护佑着生命度过寒冷的冬季,度过春夏又一个轮回。《春秋繁露》有一句“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这是天地不言中的大爱。“严而成之”,肃杀的秋气成就了秋收的欢乐。天生育万物,仁爱博大,人当顺时而动,效法天道而行。“天之道”与“天地之相贯通”,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只是季节变化的表象,不仅是时间的哲学,也是生命的哲学。 但是,古来有不少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为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唐代诗人刘禹锡遭遇一贬再贬,房子越住越小,一陋再陋,他却写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他写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他针对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的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力,大展宏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诗人的志气,人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此诗开端激发议论,说秋气胜过春色。后二句实是说明前面两句的议论,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碧空万里,血鹤凌云的画面。末句以诗情随鹤远去,直上云霄做结,更令全诗境界高远,神采飞动。
七夕与处暑给我高尚情操、美感和乐趣。
注:
悲寂寥:屈原弟子宋玉《九辞》“悲哉秋天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雨水大)而水清。”
排云:冲破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