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四十风华正青春——荆门建市40周年发展成就及展望”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三场新闻发布活动——生态文明专场新闻发布会。围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绘就城乡新画卷主题,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分别发布了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绿色交通、污水处理、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新闻发布会现场。吴浩 摄 “从‘灰天’到‘蓝天’、从‘污土’到‘净土’、从‘臭水沟’到‘景观河’”……在10月12日召开的建市40周年“生态文明”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文力介绍,40年来,全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环境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环境监管执法、环保督察整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农业农村污染防控、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多方面成就。 图片来源:荆门市生态环境局 有效机制保障绿色发展 《荆门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荆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荆门市农作物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漳河(母亲河)保护日”的议案》……一部部法规条例见证着全市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发展。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全市出台了党政工作职责、考核目标体系、“一票否决”等文件,实行领导干部任期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属地管理、部门监管、市场主体责任持续压实。 与此同时,还建立了清单管理、领导领办、督查督办等机制,扎实推进环保督察整改。解决了荷花岛违法建设、长湖围网养殖等158个老大难问题和675件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件。 图片来源:荆门市生态环境局 治污排污有力有质 如果说有效的体制机制为生态荆门的绿色名片提供保障,那么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便是为其奠定了良好基础。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36.5万吨、工业污水处理能力达15.69万吨、医废处理能力达9吨、应急配套处理可达95吨……全市建成静脉产业园,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市政污泥在一个园区内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 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建成处理设施1466套。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的“客店模式”在全省推广,钟祥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10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国家试点。全市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400余家,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600余个,排污总量逐年下降。 监管执法持续优化 环境监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生态环保制度的关键步骤。 全市运用在线、视频、用电监控、微站、走航车、无人机、门禁系统等技术推行非现场监管,推行包容审慎执法,对轻微违法免罚和首违不罚,制定监督执法正面清单110家,纳入环保信用评价参评单位857家。 除了使用执法的“硬手段”,呼吁全民参与的“软手段”也必不可少。全市广泛发动环保组织、基层组织、志愿者、公民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好局面已逐步形成。 蓝天绿水成为“新常态” 全市着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组建攻坚专班,建成网格化监管平台和移动源综合监管系统,建设涵盖5个国控站、5个省控站、1个背景站、1个超级站、1个园区站、221个微型站的监测网络。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治理和管控,淘汰燃煤锅炉347台,新、改、扩建项目按B级以上绩效设计建设。累计投入10亿余元,先后实施葛洲坝水泥厂异地技改搬迁等重大减排工程,获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开展长江大保护,“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61家,整治入河排污口619个。累计投入50亿元,实施截污、固岸、清淤、补水等工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在全市孜孜不倦的努力下,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2022年PM2.5、PM10较2015年分别下降31.8%、34%,降尘较1993年下降82.4%,从26.76吨/平方公里·月下降到4.7吨/平方公里·月;建设秸秆“蓝天卫士”监控点位175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86%以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竹皮河由“臭水沟”变为“景观河”,“母亲河”漳河水质稳定保持一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深化“三磷”综合治理也不断推进,截至2022年底,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升至57.2%。 图片来源:荆门市生态环境局 当下,全市正全力推进牌楼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目标,加快60个重点项目建设。 追青逐绿,久久为功,下一步,荆门将聚焦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并重,加快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绿色转型发展,全力推进牌楼西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让生态荆门的绿色名片更加亮丽。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坚持‘亩产论英雄’,‘一地一策’消化处置存量、低效用地,积极探索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点状’供地等模式,以土地集约利用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发展。”在10月12日召开的建市40周年“生态文明”新闻发布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正道介绍,全市GDP地耗从2020年的915.6亩/亿元下降到2022年的798亩/亿元,下降率12.8%。 图片来源:悠游钟祥 生态综合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结合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资金5.3亿元,通过人工修复、自然恢复或转型利用等方式完成303家废弃矿山疤痕治理。推进实施8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总建设规模30.8万亩,优化调整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有序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全力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制定市、县、乡、村四级规划导则,划定中心城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弹性区“四类管制分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熊玺 摄 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四年来(2019—2023)完成人工造林27.8万亩,全市森林总面积达588.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8%,荆门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全力培育“一枝花”产业发展,打造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花木种植基地,2022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20亿元。
|